手工茶必須洗嗎?無論白茶、岩茶、紅茶、綠茶、普洱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大學學心理學的時候,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說有一個囚犯,被判了死刑。
執行死刑的那天早上,他被蒙上了眼睛,固定在床上。感覺上,有人用尖銳的器皿,在他的手腕上割了一刀。
第二天,人們發現他死於心梗。
而他的手腕上,什麼傷口都沒有。房間的牆角有個臉盆,水龍頭正在往下滴水。
毫無疑問,這個人是被嚇死的。
這種情況,老祖先們早就總結過,說,相由心生,境由心生。
一個人心裡在想什麼,臉上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所感知到的周圍的環境,實際是他內心的映射。
比如,對於喝不懂茶的人來說,喝到一塊做舊老白茶餅,便自動認為這就是真正的老白茶餅。下次若是喝到真的,反倒會認為是假的。
再比如,老覺得人的「手」不幹凈,手碰過茶,就覺得這茶臟。反而是機器做的茶,認為是乾淨的。
《2》
第一次碰到對「手」忌諱的情況,是在發布了一個視頻之後。
那一次,展示的是一款秋壽眉散茶的沖泡。
秋壽眉散茶蓬鬆而枝葉虯勁,像個張牙舞爪的猛張飛,說實話跟秀麗的春壽眉比起來,實在不怎麼漂亮。
基於秋壽眉這種外形上的特性,在進行沖泡時,稱茶便比較麻煩。
正常稱白茶餅,5克茶可以直接扔進蓋碗里,蓋碗大而白茶餅體積小,輕易就容納下了。
稱春壽眉也一樣,有經驗的人隨手抓一撮,差不多就是4.5-5克之間,再根據克秤顯示的數量,做簡單的增減,便稱足了5克。
但是到了秋壽眉這裡,再有經驗的人,也找不著北了——那張牙舞爪的粗枝大葉,橫亘在蓋碗里,有的枝丫甚至長過了蓋碗的直徑,沒投入幾枝,便堆疊得高高的,佔據了蓋碗的整個空間。按經驗,你以為已經稱足了5克,但一看秤,還早著呢,才三克多一點......
這時候怎麼辦呢?繼續往裡加茶葉啊。
於是,村姑陳伸出了自己的纖纖玉指,拈起幾根茶葉,往蓋碗里放。邊放邊看著秤上的克度,以防放多了。
這個視頻發出去之後,有茶友來「指正」了。
滿懷善意地說,妹子,你不能用手碰茶啊。
為什麼呀?
茶友解釋說:因為,手上有「手氣」,茶沾了「手氣」,不幹凈了。
我低頭看了看自己的手,想起在拍沖泡視頻之前,剛剛用無香味的洗手液洗乾淨了手,突然覺得,我應該先拍一個洗手的視頻,再拍沖泡。
或者,洗手和沖泡連著拍,以顯示我雖然用手抓了茶,但手是乾淨的。
免得看官們看了之後,心裡生出別樣的想法來。
細節決定成敗,這話果然是真理。
《3》
第二次碰到對「手」忌諱,是在寫了一篇「頭道茶要不要喝」的文章之後。
那篇文章里,村姑陳表達了一個觀點,那就是,製作工藝乾淨的好白茶,不必洗茶。
然後也碰到了一位較真的看官,來跟村姑陳說:「我覺得,手工茶,加工過程中手不可避免碰到了茶,所以必須要洗一道,但機器做的茶,相對乾淨,就不用洗。」
按茶友的邏輯來講,人的手,在做事,碰到各種物體,沾染上細菌無可厚非。而手又極可能把這些細菌,都傳遞給茶葉。
所以,手碰過的茶葉,會令人感覺很臟, 有細菌,想要洗一道再喝。
而機器,是固定的,只會呆在一個地方,也不會主動去碰別的東西,它比人的手相對要乾淨,所以機器做的茶,可以不用洗就直接喝。
這個觀點初看,似乎正確。
但細想,卻覺得過於偏執。
《4》
要說手臟,有細菌,我不能否認。
但是,我們做什麼事,是不用到手的呢?
炒菜做飯,哪一樣不用到手?難道我們也要把飯菜沖洗一道再吃嗎?不可能的。
做白茶也是一樣的,樣樣必須用到手。
採茶,我們要用到手,且是必然要用到手。
機器採茶,對茶樹損傷很大。並且,機器採茶無法嚴格按等級來采,有可能把銀針采成牡丹,增加挑撿的工作不說,還浪費了好茶。
並且太姥山上的茶園,大多依山勢而建,機器開上去,移動起來很難,採得慢,甚至還不如人工採得快。
故而,採茶只能用手,只能靠手,別無它法。
就算後期,是用機器來萎凋茶葉的,但把茶青放到機器上這個過程,要不要靠手呢?要靠的。
有可能大廠是採下來之後的茶青,直接進入機器,不經過人手,但除了那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廠有這種先進的設備之外,大多數中型廠小廠小作坊,還是主要靠人工抖青攤晾的。
另外,白茶萎凋之後,要挑撿,這也要用到手。挑撿之後烘乾,裝箱封存,也要用到手。
尤其是傳統的炭烘,也是要用到手的,烘茶時不停要用手翻動茶葉,以免局部受熱過度,把茶葉烤焦。
SO,機器萎凋的茶葉,它也是有可能要碰到手的,它不可避免,要被手觸碰。
那麼,嫌手工茶髒的客人,一樣應該嫌機器茶臟。
因為,機器茶也不完全就不碰到手。
《5》
其實,手工茶,反而是近年來業內所標榜的好茶的標誌。
武夷山的制茶人們,近年來就頻頻喜歡宣傳自己的茶是手工茶,是手工搖青的產物。
而市場上,消費者們更認可手工茶,認為手工茶才是傳統工藝,才原汁原味,才地道正宗。
白茶這種工藝簡單的茶,更加是手工的產物。
它採摘,攤晾,萎凋,挑撿,烘乾,裝箱,樣樣需要用到手。樣樣需要用手去分撿,抓取。
要想它跟人的手一點都碰不上,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正是因為有了人的手在參與做茶,人的手靈活,受大腦支配,能感知溫度濕度,才能知道在制茶的過程中,茶是幹了還是濕了,茶是焦了還是半幹了,溫度高了還是低了。
靠人手,感知了這些細節,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方能做出高品質的優質成品茶來。
就像做包子做饅頭,村姑陳就更喜歡手揉的面,比機器揉的面,更好,更有韌性,更筋斗。
機器做出來的東西,都覺得缺少了人味。
不是天然的,令人不自在。
《6》
其實,這位茶友顧慮手工茶不幹凈,也是對白茶製作工藝不了解造成的。
茶青採下來,雖然與手有過接觸,但接觸並不長時間,也就幾秒種,接著便進了竹筐里。在這個過程中想沾到多少細菌,比較難。
茶青運到茶廠,馬上要攤晾,這個過程,也就十來分鐘,而每片茶葉與手接觸的時間,頂多幾秒,有的茶葉還被夾在中間,根本沒有接觸到手的機會,就被抖進了水篩里。
這個過程中,能沾到多少細菌呢?
接著就開始萎凋。
日光萎凋,白茶被放在適宜的陽光下,晾曬,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死一定的細菌,如果說在之前的採摘和抖青過程中,碰到手而沾了一些些細菌,在日光萎凋的環節,便能把這些細小的細菌,消滅掉一大半了。
陽光能殺菌,這個沒人會否認。
萎凋後的烘乾環節,炭火的溫度,不低也不高,正正好是可以把茶青烘到含水量只有8.5%左右的溫度。
這種溫度,能殺滅一些細菌嗎?
能!
所以,經過了一些工序,殘留在茶青當中的細菌,還能留下多少呢?
再說,單憑與手的幾次接觸,能接觸到多少細菌呢?
就算能接觸到一部分,那這部分也是可能在日光萎凋和烘乾環節被消滅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認真想一想,一個茶農,住在空氣清新的太姥山上,日日呼吸新鮮空氣,吃新鮮蔬菜,他的手,能帶上多少細菌?
恐怕他手上的細菌還不如我們城裡人手機上的細菌多。
手機尚且天天拿著,吃飯捧著。也沒見人覺得手機臟,吃飯時放下它的。
既然茶農作為傳染源,影響力如此弱,那列位看官就不必對細菌這件事,杞人憂天了。
《7》
其實,境,真的是由心生的。
但凡對一個人生了疑心,他做什麼,你都會覺得是錯的,都覺得別有用心。
就像某人,無論村姑陳寫什麼,他都覺得是在針對他。
好幾次很想隔空喊話:我村姑陳手下不斬無名小卒!卻又怕傷害了他弱小的心靈,只得作罷。
人性本善,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純真無害的,只是後天的成長環境不同,境遇不一,便造就了各種各樣的性格。
有的人寬宏大量,胸襟廣大,待人接物寬和,前途無量。
有的人心胸狹窄,疑人疑己,老覺得別人都有壞心,幾個人扎堆笑在一起,他必定認為人家是在嘲笑他。
所以,有的人,看到茶湯晶瑩透亮,白毫密集,便知道,這是工藝頂尖的好白茶,是產區優秀的頂級白茶,第一衝,是可以放心大膽喝下去的。
而有的人,曾經受過傷害,便老認為,所有茶農都是不講衛生的,所有茶商都是奸商,所有人都想訛他的錢....
這種人無論喝到多好的茶湯、無論買到性價比多高的茶,都會在心裡在懷疑,這茶是不是工藝不行,是不是買貴了被宰了。
輾轉反側,內心得不到一刻的平靜。
連喝茶,第一衝也無論如何不肯喝。
「那些茶農都是農民,不講衛生的」——別人勸他第一衝可以喝時,他常常如此回復。
眼睜睜看著那麼多白毫在第一衝里,被倒掉。
那些茶氨酸,原本可以解決他身體里的部分問題,卻因為不應該有的疑心生出的暗鬼,給滅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8》
好茶的第一衝,是可以喝的。
只要你能拿得准它是好產區、好工藝、良心制茶師出品,那就放心大膽地喝吧。
第一衝里,那麼多白毫,那麼多茶氨酸,倒掉,真的太可惜了。
當然,如果真的不敢喝,真的小心翼翼,也沒事,把第一衝茶湯,用個小噴壺裝起來,噴臉,或者晚上敷面膜吧。
要告訴大家的是,村姑陳總是捨不得倒掉第一衝,次次都是滿杯倒進肚子里去。
因為,人定勝天。
我堅定地相信這些茶湯對我的身體有益,它們,就不會害我。
強大的信念和意念,能殺死身體里的病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端午至,仲夏臨,白茶如何安然渡夏,茶友們分享了五大常見問題!
※撬白茶餅,需要哪些技巧呢?選對工具,選對撬點!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