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留守」猶太人:到得了遠方,回不去故鄉

「留守」猶太人:到得了遠方,回不去故鄉

「留守」猶太人的沉重旅行

文/雲也退

發於2019.7.1總第905期《中國新聞周刊》

離開古巴的時候,她只有5歲,跟著全家,先到了以色列,幾個月後又到了紐約,在皇后區的一所小學上一年級。遷徙是不得已的選擇:1959年1月,卡斯特羅在古巴建立了西半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她的父母都是猶太人,和許多古巴猶太同胞一樣,加入了離開的大軍。然而記憶並不是那麼甘心消失的,在紐約,每個暑假,她都隨父母到邁阿密海灘去看爺爺奶奶,而那裡的熱帶風光也讓她夢回故鄉——古巴的哈瓦那。

《到得了遠方,回不去故鄉》是一部有關鄉愁的回憶錄。露絲·貝哈,本職是密歇根大學的人類學家,專長是「研究鄉戀」,工作方式是「到異國他鄉旅行」。為了重溫自己5歲之前的記憶,她足足準備了將近30年。1991年「冷戰」落幕後,她第一時間返回了古巴,後來又頻頻回去。不過,《到》的重點不在於通過描繪地方風物來「尋根」,也不在於分析政治問題,而在於寫那些對她來說十分重要的人。

「我獨自來到哈瓦那,尋找那些留在島上的猶太人。」這句平平常常的敘述,卻需要很多文字來解釋。新政府提倡無神論,對私人財產實施國有化,宗教學校紛紛關閉,促使猶太居民大量遷居國外,那些留下來的人,又是如何想的?是想走而走不了,還是能夠接受新的意識形態,心甘情願地留下來?

在書中,作者寫了一位名叫瓊斯·樂維的「留守」猶太人。一開始,他屬於前者,對政權「不抱任何幻想」,想移民而未成。到了80年代中後期,社會氛圍開始寬鬆,島上猶太人與外界有了聯繫,猶太教堂也在哈瓦那重建了起來,樂維便放棄了移民的想法。

樂維有兩個女兒,次女丹愛達1989年生——露絲見到4歲的丹愛達時,覺得如遇當年的自己。丹愛達跟父親學希伯來語,在猶太教堂感受共同體的存在,同時也感受著來自加勒比海的熱帶海風的撫慰。

然而,猶太人終究都要聽到來自耶路撒冷的召喚的。2007年,丹愛達跟著父親移居以色列,就此也擁有了「移民」這一身份,成為鄉戀病的重度患者。這對父女在以色列這陌生的「祖國」奮力打拚,忍受著平凡的工作,以及婚戀挫敗等瑣碎的煩心事。樂維的電腦里存滿了古巴的音樂和風景照片。丹愛達的願望是攢足了錢,把母親也從哈瓦那接來。

書中有一段十分耐人尋味的文字。丹愛達離開古巴後,露絲帶著學生去哈瓦那時,去看丹愛達的舊居,就像1993年去看自己的舊居一樣。她告訴學生,有一個女孩曾住在這裡,現在她離開了,「就像我小時候離開古巴一樣」。

但18歲時離開,與5歲時離開畢竟不同了。不難體會丹愛達身上的矛盾。久居一地,再不喜歡也會產生某種感情。人們很難真正把一段記憶從自己的生命里抹去,因為不能抹去自己留在某處的激情與期待,何況它們常常代表一段貨真價實的青春。

背負如山倒,放下如抽絲。

丹愛達後來又去過西班牙,最後追隨著自己的真愛來到多米尼加——又回到加勒比海地區了。這真是一個奇妙的循環。她看到別人上傳的有哈瓦那風景的視頻時,總是會流淚,可又堅定地告訴露絲,她永不回去。

這本書里寫到的人還很多,一個不太內行的讀者恐怕單是辨別清楚作者的家人,誰是父親一方的,誰又是母親一方的,就得花很大工夫。因為猶太人本就以家族關係盤根錯節著稱,且猶太人對於家族史、對於記憶,又都有著深耕的熱情。他們相信,一個人是不可能撇下記憶走進未來的。這種記憶,除了私人記憶之外,還有集體的文化記憶——來自最古老的聖經和其他經典,以及其中所記載的虛實難辨的歷史。

不論是身在古巴還是美國,露絲幼年時的移民、成年後的旅行,種種滋味難辨的時刻,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都可以說是猶太人「大流散」的歷史延續至今的一部分。因為她也是希伯來聖經里所說的公元70年之後被徹底逐出家園的猶太人祖先的後代,只要她沒能回到祖先的故土,她就是一個無家的猶太人……

如此,我們便能領會到,為什麼在這本書中,露絲在寫到第一次接吻,寫到學英語、生孩子等等私人事件時,筆觸都那麼沉重,就好像要將文字刻進石頭那樣。我們也更能明白這本書的英文原名《Traveling Heavy》有著怎樣一言難盡的意味。

露絲說,她相信敘事的力量:故事一旦寫下來,它就一直在那裡。而她所講的故事,也符合已故以色列大作家阿摩司·奧茲心目中故事的標準:它們是用赤誠的情感寫就的。

《到得了遠方,回不去故鄉》

作者:[美]露絲·貝哈

譯者:李開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定價:49元

《東眺西望》

作者:[日]陳舜臣

譯者:崔學森 張曉剛

出版: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定價:58元

陳舜臣先生的隨筆,既有學術價值又有可讀性,還有雙重文化的意蘊。本書的20篇隨筆小文,均以全球視角審視過去,展望未來。從大航海時代開始,到秦始皇陵兵馬俑,再到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探索人類的思想與歷史印記。

《<存在與時間>讀本》

作者:海德格爾(原著),陳嘉映(編著)

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定價:45元

《存在與時間》是研讀海德格爾的起點,卻因文句過於艱澀而令普通人望而生畏,難以終讀。於是,便有了這個專為中文讀者呈獻的改寫本。改寫者認為,大思想家篳路藍縷,不能指望他們把思想之路處處建得規整,需要「小學者」稍作修整。

《人性中的善與惡:恐懼

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作者:[美]阿比蓋爾·馬什

譯者: 張岩

出版: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定價:59元

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天性為惡?作者通過研究患有精神疾病的兒童和一些利他者的大腦後發現,這取決於我們的大腦對他人的恐懼做何反應。對於多數人來說,大腦中杏仁核的初始設置為從善如流,但若出現變異,它會將英雄變成作惡的魔鬼。

《尋美記》

作者:熊培雲

出版: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定價:59元

這是一次「小路朝天」的旅程,像一部文字版的公路電影。本書既有對美國重大事件的歷史回顧,又有赴美觀察時的現場所感,更有幾年後回到書齋里的沉澱與反思。穿越幾百年的時間,跨越數萬公里的空間,尋找美國,尋找自己,尋找世間過往的榮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當平遙遇上巴黎,賈樟柯打了三張牌
被奴役的少女和人性復甦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