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她有六個子女:五個哈佛大學博士,一個耶魯大學博士。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她叫全惠星。

子女們畢業後,分別擔任著名大學的教授、院長和美國白宮衛生部長助理等要職。兩個兒子在奧巴馬政府中擔任副部長級職務,《紐約時報》評論說:「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她教育的方法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和激發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一、學習有明確目標

讓孩子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樹立遠大的理想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所在。全惠星經常買一些著名人物的傳記讓孩子們閱讀,還經常帶領孩子們到一些大人物的故居和紀念館參觀,讓孩子們切切實實地感受大人物們成長的艱難歷程,同時,有意識地組織孩子們討論大人物們人生的得與失,感悟他們成功的秘訣所在。從而使孩子們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目中以大人物為榜樣,為標杆,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

全惠星在引導孩子樹立理想和明確學習目標時,有個正確的導向,就是要求孩子必須做到:自己的學習和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這樣的意識和社會擔當一旦在孩子們內心紮根、生長,慢慢地就會成為孩子們的一種信念,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就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

如果一個人的努力只為自己,將來有一天會成為社會的危險分子。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二、家長也要發展

自我發展,就是在個人職業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華。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自我。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母親對家庭,起著決定性作用。

全惠星認為:作為父母,孩子給了我們第二個人生。教育孩子的過程是為了豐富我們,而不是剝奪我們。父母為孩子付出無條件的愛,是正常現象,但不要為孩子完全犧牲自己。

事業和家庭就像小鳥的兩隻翅膀,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飛。女性如果不能把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不能積極愉快地生活,那麼她的整個家庭,包括丈夫和孩子都會受到影響。

母親應該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一個均衡點。是否進入職場工作並不重要,關鍵是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所承擔的職責,能否積極主動地自我發展,有無能力排列事情的先後順序,並解決家庭和事業相互衝突所產生的矛盾和困難。

全惠星的父母就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成為後代的榜樣。——對全惠星影響很大。

作為父母,關鍵在於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並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方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如果父母沒有這樣的能力,不能給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裡感到敬佩,孩子們自然不會向他學習。僅僅有能力養育孩子,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並不是合格的父母。父母一定要有目標意識,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這才是真正愛孩子。

最好的家長都是孩子的引導者,為孩子的成長出謀劃策。

父母親優秀,會激勵孩子們不斷進取。如果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反而讓孩子意識到這些都是「該」的,從而不知道珍惜。為了孩子發展就必須犧牲自己,那是狹隘的愛。如果孩子成功,自己也發展了,是最好的結果。

三、處處是學習環境

要想將學習習慣化,就要先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無論在家裡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是全惠星和先生所努力營造的。不用強求去學,孩子們眼裡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就會覺得學習是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只要讓孩子們懂得學習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等於是為孩子做了一切有關學習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比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她先生無論到誰家裡,都會先觀察那家的書桌。如果人家沒有一張像樣的書桌,他總是會無法容忍地說上幾句。

他們家裡六個子女加上他們夫妻,每人有一個書桌,這樣就是八個了。她先生並沒有滿足於此,在地下遊樂室里還擺上了一圈書桌,把房間布置成一個圖書館。為了讓孩子的朋友來時也能夠學習,就又多準備了兩張。在不太大的家裡,光書桌就有19個,再加上餐桌和茶几有時也充當書桌用,算起來就更多。

孩子們放學回來,首先會馬上完成當天的作業,然後去地下圖書室,做其他自己喜歡的功課,最後才出去玩。如果有小朋友來玩,就會坐在旁邊的書桌上一起寫作業或讀書。附近鄰居都說,到了他們家,孩子們就會開始學習,甚至有些父母在下午把不願意學習的孩子送到他們家裡來。他們家的地下圖書館,也成了附近孩子們下課後的學習室。

他們家的房間首先布置的就是書桌,這樣放置其他傢具的空間相對縮小了,看上去顯得很擁擠。她也不太喜歡這樣,也想將家裡裝飾得很漂亮。但是,如果要讓孩子們學習,就要做出相應的改變以及適應這變化需要的堅持精神。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四、夫妻好更容易成功

父母相互尊重,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影響。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當著孩子面吵架的父母,孩子的成長肯定會出現問題。

全惠星夫婦與其他夫妻沒有什麼不同,也並不是不吵架,只是遇到分歧,更懂得尊敬和認可,而不是粗暴地拌嘴或大吵大鬧。之所以盡量避免爭吵,用溝通來解決問題,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想影響到孩子,努力為孩子們做好榜樣。

他們夫妻在學問研究上有很多共同點,但在瑣碎的生活上有很多分歧。先生對什麼都很節省,全惠星則不然。雖然她不是喜歡浪費或奢侈的人,但在具體細節上經常跟先生發生衝突。如果要請客,她喜歡準備很多材料,豐盛而周到。先生卻看不慣,每次都強調說,不要忘了工讀生的身份。她認為是在請客,難道不該比平常好一點嗎?

她知道與丈夫之間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不好客,而是成長環境不同。她父親是個企業家,她從小生活優越,而母親也特別注重飲食;而她先生從小離家過寄宿生活,不同的環境,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待客標準。通過不斷對話,她們彼此慢慢認同了這種差異。

夫妻之間有差異是好事,這樣才會彼此珍惜。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儘管她們盡量避免,但爭執還是有的。若被孩子們發現他們在吵嘴,她就這樣告訴孩子們:要允許差異的存在,夫妻之間的差異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益處。當然,在孩子面前,他從來都是為丈夫樹立父親的權威。

如果母親不尊重作為父親的丈夫,孩子也不會認可父親的權威,父親的教導就無法站住腳,反之亦然。在妻子成為母親的瞬間,丈夫就要開始樹立妻子的權威。如果丈夫尊重妻子、認可她的權威,孩子們才會尊敬、跟隨母親。如果丈夫無視妻子,孩子們也會無視母親;同樣,如果母親無視丈夫,會使孩子們敵視父親。

有個女孩子,很優秀,很懂事,但是她最大的苦惱就是處理不好跟母親的關係。原來,她的父親嫌棄妻子沒出息,一直跟她說,千萬別像你媽媽那樣。所以,這個女孩從小就跟媽媽疏遠,長大後她才意識到這種疏遠大大地傷害了母親,也傷害了自己。

夫妻生活中難免會在微小的地方產生分歧,但是決不能過度,如果這種情況經常被孩子們看到,他們的不安情緒會遠遠超過大人的想像。

夫妻雙方如果都抱有以交流來解決問題的態度,那麼,一切分歧都容易處理。當然,交流並不可能完全消除分歧,但可以加深彼此的理解,夫妻感情會更加深厚。

他們夫婦雖然有很多分歧,但在教育孩子問題上,達成了共識。對於孩子的教育目標,對於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他們看法相同,都想成為好父母,有了這個共同點,其他問題就很容易溝通和解決。有了這樣的環境,孩子不可能成長不好。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五、打開孩子心靈

無論有什麼樣的狀況,無論有多忙,在家裡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這是他們家先生定下的原則。不單單是因為吃早飯的重要性,還因為能夠讓自己從每天早上開始認知「家庭中的我」。

早上看到孩子們的表情和氛圍就能大概猜出發生的事情,並且能夠輕易地提出問題。看到比較憂鬱的孩子,就能表示關心。但是表示關心並不等於直接向他提出問題。直接問的話,不但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是想跟他交流,反而讓他覺得被你發現了什麼事情。

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很厲害,叛逆、煩惱、憂鬱……負面情緒一大堆。如果父母不知道問題所在就直接去問,會使孩子反感,追問太多,則會讓孩子陷入更加混亂的狀態中。

住在一起的孩子肯定更了解情況,跟這個孩子談談,就能了解得差不多,然後再對症下藥,效果往往很好。現在很多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的好朋友可以擔當同樣的角色。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與孩子交流要分不同情況。有的話在全家人都在的時候說比較好,而有的話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才能講。如果不能區別這一點,會讓本來就敏感的孩子感到更加傷心,矛盾也就越來越大。

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時機,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說「我們來談談吧」。這種單刀直入的形式,會讓開始交流之前的氛圍變得尷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難一下子對你敞開心扉。與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歡的事情,購物啊、看電影啊、看電視啊等,自然地營造一個兩人時間,氛圍變得輕鬆自然,聊天就可以開始了。

與孩子們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利用給孩子們理髮的時間,通過給孩子們理髮、撫摸他們、給他們擦粉等自然的碰觸,親密感更加強烈。那時自然地問他的事情,孩子不會排斥。

在聽孩子說事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作出評價。如果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分析和評價自己,就不想再說了。因此,父母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或是同意孩子的做法,來繼續誘導孩子講出來。

「媽媽,我參加班長競選,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對於這樣開始講話的孩子,馬上評價說「你為什麼只有這水平,那時候應該這麼做……」等等,孩子馬上就會閉上嘴巴。

「你參加競選,其他同學都支持嗎?」

以這種形式提出其他問題,就可以了解孩子當時所處的狀況、人脈關係的情報。如果孩子說有其他的競爭者,在班長競選中覺得比較困難,就不能直接拿他跟那個競爭者做比較。要給孩子思考的機會,讓他自己整理好思路。這樣,他自己就能夠分析出競爭者的優缺點,並使自己取長補短。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交流不能像講課一樣事先定好時間,要努力讓交流自然地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要給孩子「只要是關於你的事情,母親什麼時候都願意傾聽」的確信,這樣,即使母親沒有發覺問題,孩子也會主動開口說出來,使問題得到解決。

不能給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要聽我的話」之類的暗示,最好表現出相反的態度,讓孩子感覺他是在告訴你一些不知道的事情,這樣,他會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六、溝通的訣竅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隔閡了,什麼事情都不愛跟自己說,而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應該反思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性的建議。如果跟父母說說心裡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驗大做文章,聽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哪個孩子還願意跟父母談心呢?

好的父母要始終記住兩個詞語:聆聽,建議。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二兒子東柱在醫大做研究員的時候,有個財團提出了研究課題,東柱積極響應,提出了一整套企劃,但最後,研究費用卻被在他看來比自己的企劃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東柱覺得自己的方案非常優秀,心裡很不平衡,馬上給她打來電話。

「那人提出的企劃案跟我的性質相近,但是水準比我的差,結果我的研究申請被拒絕,他的卻被選用了。怎麼可能這樣不公平呢?」

聽到這話,全惠星跟他說:「不要認為這件事是你跟這個財團的最後一件事,要把它當做你們之間合作的開始。畢竟,最終的結果還沒有定下來,你還有努力的機會。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研究項目有信心,就接受結果吧。不要在背後不滿和抱怨,那樣無濟於事。去聯絡評價你研究項目的人,問清楚你的研究項目為什麼被拒絕、不足在哪裡、為什麼沒有給你研究費用,藉此再次有條理地向那個人說明你研究項目的優點。」

聽了她的話,東柱特地從波士頓趕到華盛頓去找那個負責人,將自己研究項目的特點一一說明。最終,東柱得到了那個美國最大財團的研究費用,成功地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研究項目。

如果東柱當時沒有再做嘗試,只是一直在那裡抱怨,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進研究項目的機會。後來,在他的同事們申請研究費用的時候,他也提出過同樣的建議。

全惠星學習的是社會學,東柱學習的是醫學,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但是在學界中,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相似的,她也曾用這樣的方法去申請過研究費用,好幾次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才能夠給孩子實質性的建議。

她非常珍惜這樣的經驗,不僅讓自己有所收穫,同樣也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特別有做父母的成就感。所以,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問題。這樣,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才能擔當起一個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愁。

很顯然,孩子都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當孩子漸漸長大,他的生活內容會發生很大變化,思想也會跟著不斷變化,一天一個想法。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才能走近孩子的內心。這樣,真的聊起來,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聊的東西有很多。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就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很想給孩子幫助,也找不到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扇門被關閉了。父母不能為孩子指明方向,長期這樣,孩子和父母都會有挫折感。孩子按照孩子的想法,父母按照父母的想法,沒有更好的解決途徑,雙方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互相觀望。

七、讓孩子主動學習

一個人的才華,會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熠熠生輝;而只有當他同時擁有了高潔的品格,他的光輝才會散發和蔓延,才會照耀到他人。才華像是蒲公英的花朵,而品格就是微風,風吹過,蒲公英的小傘才會在空中翩翩起舞,飛到四面八方,把種子播下。

品格的魅力每每讓全惠星感到震撼和驚喜,它能讓一個人更努力,更開闊,更柔軟,也更有力量。這一點她也能常常從孫兒們身上感受到。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一次,大兒子京柱的女兒給她打電話,說她暑假要去南美,為那些貧困的孩子們做點事情,還說她明年要去幫助海嘯遇難者家屬,為他們蓋房子。她小小年紀竟然有這樣的想法,她很是欣慰。

還有一次,三兒子洪柱的女兒找到她說:「奶奶,我正在籌集艾滋病基金,請您幫忙捐些款吧。」

當時正趕上她事情特別多,每天忙得團團轉,很難抽出時間去銀行,所以只能告訴她:「奶奶不敢向你保證,但我盡量抽時間,爭取在最後期限內給你匯過去吧。」

話雖這麼說,但因為孫女是第一次拜託,又是在做好事,她一定得支持一下。於是第二天就把錢匯了過去。

之後不久,她見到孫女,那孩子興奮地說:「奶奶,我已經籌集到四萬美元了!」

當時,她還只是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普通學生,能籌集那麼多錢,其實很不容易。而得知她同時還是這次募捐活動的發起人時,她更是大吃一驚!原本以為孫女只是一個參與者,沒想到她在關照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還發掘了自己的領導能力。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才能就是這樣一點點鍛煉起來的,不是為鍛煉而鍛煉,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悄悄生長起來,就像你無心撒下的種子,沒有刻意等待,說不定哪天它就發芽了。她知道,這次活動帶給孫女的喜悅和成就感,會鼓勵她以後投入到更多更大型的公益活動中去,而這些活動也會令她今後的路越來越堅實和開闊,讓她和周圍的人都受益。想到這些,她很欣慰,心中的驕傲和感動無以言表。

這也證明,比起才華來,品格更能帶給他人感動。只要孫兒們參加幫助他人的活動,她就會感到非常高興。後來,他們果真都陸續做了很多事情,有的為海嘯遇難者家屬募集資金;有的在法律事務所為那些艾滋病患者代寫遺囑;有的穿越大半個美國,給窮人建房籌集環境基金;還有的幫助那些不能公開遺囑的人們代書亡後法律事務文書……

孩子們始終有個目標: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一旦這樣的意識在他們內心紮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就像他們的父母——她的六個子女——一樣。

這也是孩子們最終成長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著名媽媽全惠星的家庭教育

所以,每當有人問她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方式時,她都會這麼說:

「不要只培養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這就是即使你不督促,孩子也會自發學習的秘訣,也是培養被人們所喜愛和尊重的大人物的秘訣。

古時候,書生們總是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思考一邊學習。這樣一來,學習知識就不單單是積累信息,而是在積累智慧,累積德望。

但是,當今社會已經逐漸拋棄了這些優良傳統。父母似乎忘記了孩子學習的本意,只是單純地認為孩子學習知識是為了過上好日子。

所以,現在社會中出類拔萃、才華橫溢的人越來越多,但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有影響力。這難道跟我們父母的教育理念沒有關係嗎?

(全惠星博士是美籍韓裔,前耶魯大學教授;她的丈夫也是博士,是韓國駐聯合國前任大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100個腦筋急轉彎--預防老年痴呆,提高孩子創新思維,老少皆宜
「不遷怒」是一種高級能力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