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現實文化指向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現實文化指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新時代鄉村振興絕非僅僅意味著傳統的「農村發展只是農業發展」「農村功能只是提供農產品」的固有思維,更為重要的是要從鄉村文化這一內生動力的角度,去推動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

以創意升級傳統產業文化,激發鄉村振興的經濟動力。

鄉村振興意味著產業興旺和鄉村傳統產業文化的創意升級。鄉村振興依託於鄉村別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質與獨特文化創意,也離不開鄉村文化產業的勃勃生機與鄉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以創意升級傳統產業文化,要做到以下方面:充分運用創新思維,探索鄉村文化產業運營的新思路和鄉村發展振興的新路徑,實現鄉土文化的可持續經營;將文化創意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動能,與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的文化附加值;創新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主體培育機制,通過內部孵化和外部引入,培育多元文化產業發展主體;創新鄉村文化產業的政府引導機制,構建合理收益的回報機制和風險規避機制;創新宣傳引導和示範引導機制,引導多元資金和人才進入鄉村文化產業;創新鄉村文化資源整合機制,通過創意整合、技術整合,形成地方文化產業品牌,形成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的良性互動,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的融合協調發展,恢復鄉村自主造血的能力與動力。

踐行綠水青山的生態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發展理念。

鄉村振興意味著生態宜居,意味著綠水青山生態文化的體悟與踐行。鄉村振興需要尊重自然規律,致力生態宜居和保護鄉村良好自然生態。鄉村振興需要更新發展理念,致力生態宜居和整治鄉村宜居的環境。良好的自然生態是鄉村振興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不僅直觀反映鄉村發展的內在文明程度,更是彰顯鄉村美麗魅力的外在表現。踐行綠水青山的生態文化,要注意如下方面:引發農民對鄉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改變鄉村人居環境髒亂差,引導鄉民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等;增強鄉民對自然人居環境的主人翁意識,形成人人愛護環境、保護生態的村風文化,積極投身並帶動生態環境保護行動的持續發展,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築牢堅實屏障。

弘揚優秀傳統治理文化,塑造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

鄉村振興意味著治理有效與社會治理基礎穩固。鄉村振興依託於傳統優秀治理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依託於現代社會治理思想的浸潤實踐。塑造鄉村振興的社會基礎,要尊重鄉村秩序,結合鄉村傳統的文化元素,激活創新鄉村社會治理模式,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自古以來,鄉村文化賦予鄉村社會以秩序,賦予鄉賢以聲望權威,賦予鄉村以自治功能。新時代鄉村振興中,自治是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須將傳統的鄉賢文化與現代治理思想有機結合,培育自治文化、養成自治意識、掌握自治方法、提升自治水平。法治是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保障,須將法治意識、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以喜聞樂見方式傳遞並內化於鄉民心中,增強鄉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自覺,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行為習慣。德治是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的支撐,須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用誠信、友善、孝德等道德教化凈化鄉村,營造風清氣正、崇德向善、明德惟馨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為新時代鄉村振興提供井然的秩序保證。

推進均衡教育文化服務,確保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意味著成果共享,意味著城鄉教育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一體化。鄉村振興要尊重現實需要,正視鄉村現實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推進與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鄉村振興要儘可能做到:把各項資金切實用在鄉民最渴望、需要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上,制定執行標準、構建聯通網路、拓展豐富內容、吸引培養人才,樹立鄉村振興源自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鮮明導向;發展鄉村教育,興盛鄉村文化,改變鄉村學校的式微狀態,發揮文化的引領力量,以科學的理論教育、武裝鄉民,提升鄉民用科學的觀點、思維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站在鄉民立場,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以鄉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優良家風、淳樸民風,引導鄉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文化惠民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調動鄉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吉林省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研究」(2019A17)、中共吉林省委黨校重大項目「文化傳承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研究」(2019ZD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共吉林省委黨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馮從吾論「講學」
謝伏瞻:美國製造經貿摩擦無理無據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