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常清靜,則不生妄念,「無知,無欲,無為」,人最接近道

老子:常清靜,則不生妄念,「無知,無欲,無為」,人最接近道

今天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三章。

老子這章的內容,說到「弱其志,常使民無知無欲」,讀起來挺讓人費解的。為什麼老子要教人弱其志?不是鬥志昂揚,奮發圖強才對嗎?

老子是從道的境界看問題,他老人家想的,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請看下文分解。

樹立榜樣的同時,會激發人心的不平衡。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

現代人,無論是學校,企業,單位,都喜歡錶彰,樹立榜樣。這樣做的初衷,是樹立一個模範,讓大家向模範看齊。

老子從道的角度,看到另一種潛伏的危機,樹立榜樣的同時,會激發人心的不平衡,失控的競爭會導致人喪失心理的平衡。

最怕人突然的心理不平衡。

這個世界,是矛盾對立的。有第一名,就必然有倒數第一名墊底;有優秀,就必然有平庸去襯托;推崇賢,就有人去爭賢,踩著別人上位。

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推崇賢,那就大家都不用爭。

自然界萬物,本來是平等的,人賦予物品價值,有貴賤,然後有盜。

天生萬物,各有所用。從道的層次看,自然界萬物,都是平等的。

然而,人心有偏好,常見的東西,不以為然;物以稀為貴,稀罕難得之物。因為有貴賤,大家都想要貴的東西,所以有的人使出偷盜的手段。

老子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對養育人而言,一塊紅薯,一碗粥,五穀雜糧,對腸胃最好。人們才不稀罕這些常見的東西,人們喜歡珠寶,黃金。只有在非常時期,也就是沒飯吃的饑荒年代,人會為了一個饅頭而大打出手。

慈禧太后,吃遍滿漢全席,然而在八國聯軍入侵,西逃時,一路沒啥東西吃,金銀珠寶,不能吃,能吃上2顆雞蛋,口水都饞出來了,雞蛋最珍貴啊!

人的慾望,往往是通過視覺觸發,眼不見,心不亂。

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到同事,或者朋友,有一樣好東西,自己就心心念念,也想要同款。

生活中,沒有看見帥哥,美女,不會亂想,一旦視覺觸發,人心就會蕩漾。

老子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很了解人性,所以他說:「不可見欲,使民心不亂。」

一個人,如果想控制自己的慾望,那麼就不要經常跟別人攀比,慾望是沒有止境的。少看點美色,少看點美食,少看點金迷紙醉的東西,眼不見,心不亂。

老子教人無知,是教人放棄機巧和小聰明。

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人生在世,吃飽穿暖,是最起碼的生存要求,所以要「實其腹」。然而,人有這樣的習性,飽暖思淫慾,然後開始墮落。

老子提倡「虛其心」,一個人能虛心,謙遜,自律,有修養,那麼就能行君子之道,不會「飽暖思淫慾」。當代社會,多少家庭出軌,有小三,小四,之類的事情發生,根本原因就是「飽暖思淫慾」。你讓一個人幾天沒飯吃試試,餓著肚子,就不會生花花腸子。

修行人說,常清靜。

常清靜的人,並不是沒有腦子,而是能控制自己的思緒。這種狀態,可以稱之為「無知,無欲,無為」。

大智者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他知道的東西可多了,遠遠超越別人。他卻說自己一無所知。是因為他的思想境界,已經達到老子說的「無知無欲」。

常清靜,則不生妄念。「無知,無欲,無為」,人最接近道。

老子講的是道,我們如果用世俗的心智去讀,則讀不出老子的本意,要用道心,去感悟《道德經》。

每天解讀一篇經典,喜歡的朋友,可以點關注,和我一起堅持讀書、提升自己。本文由易瑾還原創,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說蓮花 的精彩文章:

別人都很拚命,你應該冷靜,過一種生態平衡的生活!
老祖宗3條智慧之言:人在低谷時,靜心讀幾遍,重新激活自己!

TAG:易說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