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志忠:滿族與京劇

趙志忠:滿族與京劇

作者簡介:趙志忠,男,滿族,1954年12月27日生於瀋陽。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語言文學系教授、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

滿族人不僅喜歡京劇, 而且還直接參与了京劇的創作、改革與演出, 並且出現了像汪笑儂、紅豆館主、程硯秋、李萬春、關肅霜這樣的著名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他們對中國京戲的形成與發展,改革與提高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在清代的近三百年間, 滿族人雖然受漢族文化影響較重, 文人們也喜好風雅, 填詞作賦,但他們的骨子裡並沒有那麼多的「之乎者也」、「仁義禮智信」,也並不蔑視小說、戲劇等俗文學作品, 反倒覺得子弟書、小曲等段子也比較高雅, 容易上口, 容易演唱。早在清初的順治年間, 滿族人就開始接觸和學習漢族文化。當時, 滿族人大都不懂漢語漢文, 於是就開始了大量翻譯漢族典籍活動。這些漢族典籍包括哲學、法律、軍事、宗教、文學、歷史、數學、醫學等方方面面。諸如《大學》、《中庸》、《三字經》、《千字文》、《孝經》、《菜根談》、《御制三角形推演算法論》、《黃石公素書》、《衍教經》、《大藏經》、《孫子兵法》、《幾何原本》、《西洋葯書》、《王叔和脈訣》、《藥性賦》等。在文學翻譯方面, 漢族的諸子百家散文、詩歌、詞曲、小說、戲劇無所不包,而其中最多的是漢族的傳統小說。諸子百家的散文包括《論語》、《孟子》、《老子》及《秋聲賦》、《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詩詞包括《詩經》、《翻譯詞聯詩賦》、《漢文詩滿譯》等,包括了漢族歷代詩詞歌賦大家的一些作品, 如杜甫、蘇軾、陸遊、黃庭堅等人。戲劇主要是王實甫的《西廂記》。小說包括《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演義》、《金瓶梅》、《隋唐演義》及後來的《擇翻聊齋志異》等150餘部。滿語翻譯文學在滿族入主中原後, 隨著社會的安定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對文學藝術欣賞感興趣, 對故事和傳說獨特的審美情趣也有著最直接的關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滿族人對於小說的喜愛, 以及他們的審美取向。在清代, 不但滿族上層喜歡小說, 就是滿族民間對小說也頗有好感。就是後金時期的滿族領袖努爾哈赤, 對漢族小說也情有獨衷, 喜讀《三國》、《水滸》。在昔日的白山黑水之間, 滿族人幾乎一半的時間處於冬閑。嚴寒的冬天, 無事不出門, 正是老人們說書講古兒的好時機。那些滿族的故事家用滿語講著本民族的歷史及傳說, 甚至講起「長篇說部」, 可以一連講上幾天。而漢族的小說, 其起源與表演形式與滿族的講古兒非常相似。那些翻譯過來的漢族小說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滿族故事家口中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一些滿族老人講, 在黑龍江沿岸的一些屯落里, 他們的先輩們一直用滿語講述《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故事。當時, 盛況空前, 屋內炕上炕下坐滿了人, 男女老少皆有, 且一講就是幾天幾夜。

對於那些正統的漢族文人來說, 小說、戲劇、小曲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學。而清代的滿族文人大都不這麼看, 他們並不認為小說、戲劇有何不妥, 有何不雅。康熙年間著名的文學家、藏書家曹寅在評價自己的作品時曾說: 「曲第一, 詞次之, 詩又次之。」通俗文學曲的偏好與重視可見一斑。過了若干年, 他的孫子曹雪芹又冒了出來。他竟然花了十年的心血寫出了一部「稗官野史」《紅樓夢》, 並且以此傳名, 比他的爺爺曹寅走得更遠。

在清代, 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 他們有著與漢族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與價值取向。他們不輕視小說、戲劇等俗文學, 並且積極投入到其中去把玩, 去欣賞。如果不是這樣, 清代的小說與戲劇文學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發展, 就很難有中國文學史上的「明清小說」、「清代傳奇」之說。從一定意義上說, 清代滿族上上下下對俗文學的喜好, 正好為京劇在清代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條件, 京劇能否產生, 並且發展成為國戲就很難說了。

我們不妨再看一看京劇形成與發展的歷史。京劇的開端是清代乾隆末年徽班進京演出,進京演出的目的是為乾隆皇帝祝壽。這個京劇形成的契機, 正好與滿族皇帝有關。徽班進京後, 博採眾長,迅速風靡京城。後來, 安徽的徽班接踵而來, 湖北漢劇班入京獻藝。在後來的二十多年時間裡, 徽班與漢班相互取長補短, 從並存進而合流, 由量變發展到質變。道光二十五年(1846)前後, 京城的各種腔調衰落, 京劇完成了從孕育到形成的階段, 以全新的面貌稱雄劇壇。從中可以看出, 清王朝及清王朝對徽班及漢班的喜好與支持, 在京劇形成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與此同時, 清代宮廷還建立了專門管理宮中演戲的機構, 宮中演戲成為定製, 並且命一些民間名藝人入宮演出, 促進了相互交流。「因此, 清代宮廷戲劇, 對於清代地方戲在北京的興盛, 以及京劇的形成與成熟, 客觀上起到過積極的作用, 它在清代戲曲發展中的歷史地位, 不容忽視。」清代初期, 宮中演戲由教坊司太監承應, 無專門機構。到了康熙朝, 經濟發展, 社會安定, 戲劇得到了發展, 並且專門設立了南府, 由南方選藝人進宮演出。乾隆朝時, 乾隆皇帝特別喜歡戲曲, 在其巡視南方時,從蘇州、揚州選了一些藝人進宮傳藝。他們活動的地方叫南府景山衙門, 亦稱外學, 原來的南府則稱內學。到了道光年間, 外學裁減, 內學南府改成昇平署。宮中每每到了九九大慶、法宮雅奏、月令承應、朔望承應等活動時, 就進行戲劇演出。在皇宮、中南海、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地, 都有供演出的戲台。到了清代末期, 慈禧太后更是喜歡京劇。她曾在宮中組織了一個「普天同慶」科班。這個科班不歸昇平署管, 而由慈禧直接管轄。同時,她還經常請一些當時的名角到宮中演出。由此可見, 清代皇帝和王公大臣對京劇的喜好與參與, 在客觀上起到了促進京劇繁榮與發展的作用。說來也巧, 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的兩個高峰期, 即元雜劇與京劇都與少數民族有著最直接的關係。元雜劇偏偏產生在蒙古人統治的元代, 京劇也偏偏產生於滿族統治的清代。這不能不讓人深思。凡是接觸過戲劇的人總是要問這樣的問題, 古希臘戲劇早在公元前就產生並且達到了輝煌, 中國戲劇為什麼產生得那麼晚? 幾百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似乎還沒有一個很好的答案。那麼, 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思維方式, 從中國戲劇產生的時代去考慮考慮呢? 元雜劇產生的背景和環境與京劇有些相像, 蒙古人對俗文學的喜好與支持, 對元雜劇在元代的產生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 元雜劇也很難產生與發展。

滿族人對京劇產生與發展的貢獻不僅表現在審美觀念上,而且還直接參与了京劇的完善、改革,甚至演出上。票友在清代極為盛行, 他們在傳播京劇, 擴大京劇影響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票友這個行當在清代出現, 與滿族人有著一定的關係。據張伯駒著《紅毹紀夢詩注》中說,票友「其始在乾隆征大小金川時, 戍軍多滿洲人。萬里征戍, 自當有思鄉之心,乃命八旗子弟從軍歌唱曲藝, 以慰軍心, 每人發給執照, 執照即稱為票。後凡非伶人演戲者,不論昆亂曲藝, 即沿稱票友矣。」也就是說,票友始於乾隆朝, 最初不過是滿洲八旗子弟在軍中所為, 後來才傳到民間, 即所謂「非伶人演戲者」沿稱票友。事實也是如此, 在清代票友這個行當中, 確實不乏滿族人, 其中還包括王公貴族、貝勒、貝子等。清代, 尤其是嘉道以後, 長期和平無仗可打, 八旗兵丁及王公們多有泡茶館的習慣。茶館與說書、唱戲是分不開的。久而久之, 這些人就喜歡唱上幾口, 甚至「票」上一把, 過過戲癮。近人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說: 「早年王公府第, 多自養高腔班或崑腔班, 有喜壽事, 自在邸中演戲。」並說, 清嘉慶、道光年間的貝勒奕綺, 同治、光緒年間的貝勒載澄都是當時著名的票友,經常參加演出, 在京城頗有名氣。當時, 北京滿洲王爺府邸中多有戲台, 如慶王府、肅王府、豫王府、端王府、庄王府、濤貝勒府、洵貝勒府、恭王府、醇王府等, 每每到了節慶之日, 喜事臨門都要進行演出。反映清代貴族生活的小說《紅樓夢》中, 就有貴族之家賈府養戲班子的描寫, 「賈薔已從姑蘇買了十二個女孩子並聘了教習, 以及行頭等事來了」(第十七回)。辛亥革命以後, 滿族人遭到了歧視,許多人找不到工作, 只好以唱戲作為職業, 用以維持生計。那些昔日的票友, 也就只好下海了, 有的甚至成了名角, 其中也不乏那些王公大臣和「龍子龍孫」。

在20世紀初中國京劇的輝煌時期, 滿族的專業演員層出不窮, 其中有一些還是相當著名的。比如黃潤甫、汪笑儂、陳德霖、龔雲甫、錢金福、紅豆館主、清逸居士、卧雲居士、慈瑞全、金仲仁、金少山、程硯秋、奚嘯伯、李萬春以及後來的李玉茹、江新蓉、關肅霜等。這些人在中國京劇史上都可以佔有一席之地。對俗文學的喜好以及旗人對生計的需求, 使得滿族人與京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並且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汪笑儂不僅是一位演員, 而且還是一位京劇改革者。在清末和民國初期的京劇舞台上, 他改編、創作、移植的《黨人碑》、《哭祖廟》、《罵安祿山》、《罵閻羅》等劇目, 直指統治階級, 揭露了社會的黑暗, 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他在演唱方面善於吸收漢劇、徽劇、崑曲、粵劇的長處, 豐富了自己的演唱, 形成了自己的汪派藝術。在晚清至民國期間, 陳德霖被稱作「青衣泰斗」, 龔雲甫被稱為「老旦領袖」, 慈瑞全與當時的蕭長華、郭春山並稱「醜行三大士」。還有諸多著名京劇演員, 例如, 紅豆館主、清逸居士、卧雲居士、金仲仁都是出身於清宗室愛新覺羅氏的演員。清逸居士本名溥續, 曾襲封為晉庄親王, 民國初年落為平民, 業餘嗜好京劇, 常常粉墨登場, 後來成為京劇劇作家。卧雲居士原名毓銘, 後改趙靜塵, 為京劇老旦演員。金仲仁本名愛新覺羅·春元,清禮親王之後, 曾襲奉恩將軍爵位, 為京劇著名小生演員。紅豆館主影響最大, 是民國以來戲曲票友中造詣最深、名望最高的一位代表。他被人們稱為「票界大王」, 尊為北京的「票界領袖」。在整個京劇界被譽為「大王」稱號的只有譚鑫培、梅蘭芳, 在票友界也只有紅豆館主一人。紅豆館主本名溥侗, 生於1871年,為清道光皇帝之孫載治的第五子, 光緒年間曾封二等鎮國將軍, 故又稱「侗五爺」、「侗將軍」。他從小喜歡戲曲, 因清代宗室不能登台演出, 只好偷偷「玩票」。民國以後, 他經常出現在堂會或梨園進行演出。由於他對戲劇的嗜好, 從小刻苦訓練, 遍訪名師求教, 使得他多才多藝, 音樂器樂無所不能。他最為得意, 為人評價最高的是在《群英會》中扮演的周公瑾、《清風亭》中扮演的張氏二老、《戰宛城》中扮演的曹操、《風箏誤》中扮演的詹愛娟等。他的京劇藝術之精, 深為行內外人士的敬服, 許多著名演員曾向他請教。他還曾經在北京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京美術學校教習崑曲, 培養後起之秀。

此外, 我們在《中國京劇史》中見到了一大批出身於滿族的表演藝術家、劇作家、研究者,大約有近50人。他們當中有的名聲很大, 有的仍然活躍在戲劇舞台上。他們都為中國的京劇事業作出了貢獻。京劇中的「四大名旦」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 無人不知。其中程硯秋是地道的北京滿族人, 他1904年生於正黃旗籍之家, 祖籍為吉林一帶。先祖曾在清初攝政王多爾袞部下為官, 入關後戰死於疆場。其五世祖為清代中期知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英和, 其父尚有世襲爵祿。他開創的京劇程派表演藝術, 獨具特色, 影響至今。「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為漢軍旗籍人, 清平南王后裔。也就是說, 在「四大名旦」中有兩個與滿族人有關。另外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唐韻笙, 他與周信芳、馬連良並稱「南麒北馬關外唐」。此外還有清逸居士、傅惜華、李萬春、關肅霜等, 都是大名鼎鼎。這麼多滿族人投身於京劇中去, 並且通過他們的藝術實踐為京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方面說明滿族人沒有那麼多的輕視戲劇的觀念, 一方面也說明滿族人已經有了表演京劇、欣賞京劇的傳統。

在京劇發展過程中, 滿族文化多有滲透, 而其中之一就是在京劇中增加了一些滿語詞。原因很簡單, 因為京劇產生於清代, 作為統治民族的滿族, 其文化不可能不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尤其是那些直接寫滿族生活的劇本, 在滿族民間滿語還活著, 還在應用,戲劇當然也不可能不用。滿語唱詞在京劇中出現, 一方面說明滿語仍然作為滿族人的日常交際工具; 另一方面也是刻劃人物形象,描寫人物心理的需要。據說, 民國初年上演的一些反映滿族及其先人女真人的劇作都保留有一些滿語的唱詞。其中最典型的是滿語(女真語)「巴圖魯」(baturu, 勇士) 一詞。我國著名學者吳曉鈴先生曾發表過《巴圖魯》一文, 對京劇和一些地方戲裡出現的「巴圖魯」一詞進行了深入的考釋。比如, 在《挑滑車》一劇中金兀朮就有一段滿語唱詞, 後來只留下了「巴圖魯」一詞。在清宮大戲《忠義璇圖》中, 第二本第一出金主上台介白: 「眾巴圖嚕, 就此撒開圍場者。」又金主白: 「呀, 那邊跑出一隻白狼來也,取弓箭過來」。又「吩咐眾巴圖嚕, 將白狼送入宮中」。20 世紀40年代以前, 連成班有一出《請清兵》, 演吳三桂事, 《讀旨》一場中有一大段滿語諭旨。據北昆老人侯玉山先生說, 這段滿語台詞是北昆老輩傳給喜連成科班的。富連成科班初名喜連成, 創辦於光緒三十年, 1904年侯玉山先生是北曲演員, 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喜連成改名富連成,約在宣統末年。侯老所說北昆老輩以《請清兵》滿語台詞傳授給喜連成班, 大約不會出晚清, 應是清代戲曲中固有的滿語。據稱著名京劇演員趙榮欣(原名趙榮鑫)「演《鐵冠圖》(《請清兵》)多爾袞讀旨全用滿語, 一時稱絕」。我們有幸見到了這段滿語唱詞。它是用漢字記音的方法記錄下來的, 既沒有標點,又沒有分詞, 不懂滿語的人很難看懂。其原文如下: (略)

這種形式的滿語不知道演員在演唱時如何處理。也許是在清代, 懂得滿語的人還大有人在, 請教一下就行了。恐怕後來的演員只有照貓畫虎地念一下, 至於念的是什麼, 他自己也不知道。但它又是一種客觀存在, 在清代戲劇中就有這樣一種語言形式, 不管你願意不願意看, 願意不願意聽。這段滿語究竟說的是什麼呢? 我們還是將它們恢復成滿文, 並且譯成漢文:

(滿文略)

(譯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據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奏, 流賊李自成打破北京, 逼君自縊。吳三桂誠意替君父報仇, 是因寡不敵眾, 特來叩求正宮, 求借雄兵數萬, 恢復中原, 殄滅流寇, 與彼國君父報仇。著照吳三桂辦。朕洞悉明朝臣子素無信義,該總兵攢刀明誓,剃髮投誠,方准發兵。欽此。

很明顯, 這是一段皇上的聖旨。吳三桂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 只好請清兵來幫助攻打李自成, 以便報國讎與家恨。清朝皇帝答應了他的請求, 並提出了剃髮投誠的要求。這段滿語的出現, 一方面說明清代滿語應用的還是比較廣泛的, 尤其是皇帝的諭旨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此劇在生活真實方面還是比較注重的。滿語對京劇的影響可見一斑。

註: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北京人愛吃的麵食有哪些?
富有滿族民族特色的歇後語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