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

猝死發生前該怎麼防

6月30日,一名優秀眼科醫生的猝死,再次引發人們大量的惋惜和對猝死的熱議。然而,事件過後,猝死的危害,就像以前的猝死事件一樣,會被人們漸漸淡忘,直到下一起猝死事件發生……

猝死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發生在健康人身上已經司空見慣,猝死事件發生後,除卻留在親人身上的傷痛,似乎並沒有讓更多的引起足夠的重視和留意。

今天,我還看到一篇文章「北京32歲醫生不幸離世,猝死的搶救有時候由不得醫生……」講的是猝死急救普及不足的問題,這恐怕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善。

猝死的搶救由不得醫生,那猝死發生前的預防呢?

一篇名為「心臟猝死並非不可預料,超過半數有先兆癥狀」,的文章中提到:「近期,JACC發文稱,多數心臟驟停事件有先兆癥狀,如果能夠正確識別,就可以使搶救過程加速,挽救更多的生命。

……

德國一項研究發現,四分之三的猝死者發作前有心絞痛或呼吸困難。

……

美國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半數猝死患者有先兆癥狀,胸痛最常見,其次是呼吸困難、暈厥、心慌。但僅21%呼叫了救護車。呼叫了急救系統的病人有32.1%可以活著出院,而沒有呼叫急救系統的病人生存率僅為6%。」

似乎是:如果患者出現前驅癥狀就呼叫急救系統,那活下來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猝死患者沒有被救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患者沒有呼救急救系統。聽起來很有道理,仔細想來卻也未必盡然。

就像今天發生的眼科醫生猝死事件一樣,醫生早已是猝死的高風險人群,記得曾有過一周內3名醫生連續猝死的報道,其中還有心臟專業的醫生。難道醫生在猝死前都沒有前驅癥狀嗎?我想不會的。那他們為什麼沒有呼叫急救系統呢?我想最大的可能是他們並不認為這是「猝死前的先兆」。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如果連專業的醫生(包括心臟專業的醫生)根據這些癥狀都無法判斷猝死的風險,那如何讓那些沒有醫學基礎的患者根據這些前驅癥狀能夠認識到自己要發生猝死並且去呼叫急救系統呢?當然,如果這些先兆癥狀能夠得到足夠重視,也許對預防猝死是有好處的。

看看猝死前可能出現的先兆癥狀都有哪些:胸痛、呼吸困難、暈厥、心慌、心悸、乏力等等太缺乏特異性了,每一種先兆癥狀都可以發生在幾十種、甚至更多種疾病的患者身上。假如,每個出現這些癥狀的患者都去呼叫急救系統,恐怕又有不知道多少奮戰在急救一線的醫生要發生猝死了!

面對頻發的猝死事件,難道我們就束手無策了嗎?當然也不盡然。

自1966年Kuller等人提出心臟性猝死(suddencardiac death,SCD)的概念,50多年過去了,儘管我們目前沒有已經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對於心臟猝死的共識還是有的,那就是猝死多發生在心臟負擔增加的情況之下,就像解放軍總醫院急診科教授孟慶義總結的「喝多了、吃撐了、憋大便、發脾氣、熬太晚、練過頭等等」。

2013年重慶大學肖守中教授所在的團隊,用六隻會游泳的兔子的疲勞試驗告訴我們,兔子是會被累死的,儘管它們沒有高血壓,也沒有心臟病,有3隻兔子在多次重複的力竭試驗後猝死了,和人的猝死事件極其相似,是心臟極度疲勞導致了心臟猝死事件的發生。心臟猝死絕大多數是由室顫引起的,室顫通俗一點講就是心肌痙攣性收縮(或是叫做心肌抽筋),就像足球運動員持續奔跑後發生的小腿肌肉抽筋一樣,是在肌肉重度疲勞的基礎上發生的。

近期有關心臟疲勞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

1、心臟性猝死患者在發生猝死前普遍存在嚴重的心臟疲勞狀態;

2、通過心臟疲勞測試技術發現的高風險人群,1年內心臟猝死發生率25%,是大眾人群心臟猝死發生率41.8/10萬的598倍;

3、心臟疲勞測試正常的人群(無論是否患有疾病),1年內心臟猝死風險為「零」。

從目前的初步研究結果來看,心臟疲勞似乎是心臟猝死發生的的必要條件之一。由於目前的研究樣本數量還不足夠大,這種有關心臟疲勞的測試尚沒有普遍應用於常規臨床測試。

在此簡單的為大家普及一些與心臟疲勞有關的概念和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希望有更多的專業人員參與意見,即使是對於檢測項目的質疑,對於項目後期的研究也會大有裨益。

心臟是維持血液循環的動力裝置,是實現泵血功能的肌肉器官,起到了血液泵的作用,把血液運行至身體各個部分,保障機體正常的新陳代謝,維持生命。肌肉組織在長期、高強度的工作負荷下,都會產生疲勞現象,最常見表現為乏力,肌肉收縮力量的減弱。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對心肌收縮力量變化的分析,來評價心臟的疲勞程度。

心臟疲勞是怎麼產生的呢?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我們一般會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1、工作強度太大:最常見原因是高血壓。心臟心腔內的壓強只有在大於血壓時才能把血液射入動脈血管,運送到身體各部。因此,血壓越高,心臟的工作強度就會越大,心臟也就越容易產生疲勞。就好比一個人挑100公斤的擔子要比挑50公斤的擔子容易累是一個道理。2018年劉建一教授對1139例初診高血壓患者的心臟疲勞測試結果顯示:35.9%的高血壓患者存在嚴重的心臟疲勞現象。

2、工作數量多:心率越快,心臟的工作數量就會越多,也就更容易產生疲勞。當然,由於每個人心臟的能力不同,能夠承擔的的工作的數量也就不一樣。就像考場上的考生,50道試題,2個小時的考試時間,能力強的考生A用不到一半的考試時間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試題(50題/小時),而能力差的考生B到考試結束也答不完一半的試題(12.5題/小時)。25題/小時的答題速度,對於考生A不會有疲勞產生,而對於考生B則已經筋疲力盡了。心臟能力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致疲勞心率,同樣是85次/分的心率,對於工作能力強的心臟不會產生疲勞,而對於工作能力差的心臟所產生的疲勞可能是致命的。當然,心臟的工作能力也像參加考試的考生答題能力一樣,通過合理的干預和訓練,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升的。

3、能量供給不足:比如糖尿病或者冠心病患者,由於能量代謝的異常或心肌缺血,導致心肌能量供給不足,就好像一個人餓著肚子去工作,當然要比吃飽喝足去工作容易產生疲勞。

4、心肌損傷: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肌炎、心肌病等。就像人感冒了以後,即使在充足的休息狀態也會感到全身乏力一樣。

心臟疲勞會有哪些表現呢?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心臟疲勞並不像骨骼肌的疲勞一樣容易被人感知,即使能被感知到,心臟疲勞的表現大多是非特異性的,就像前面提到的猝死前的先兆癥狀一樣。因此,一個人是否存在心臟疲勞現象和心臟疲勞的嚴重程度都需要藉助專業的儀器的檢測才可以確定。

也有一種相對比較簡單的方法可以監測自己的心臟是否處於疲勞狀態。即使這種簡單的方法也離不開儀器的檢測。首先在佩戴一個動態心電採集設備的條件下,快速步行5-10分鐘,通過對動態心電數據的分析得出受檢者的致疲勞心率(在沒有接受藥物和專業的運動康復訓練的條件下,致疲勞心率是相對穩定的),接下來只需要佩戴一隻可以進行心率檢測的的手環,就可以簡單的測一下自己的心臟疲勞程度了,通常24小時平均心率小於致疲勞心率,可以初步確定心臟沒有嚴重的疲勞現象。如果可以在心率持續超過致疲勞心率時設置報警提醒,及時調整工作狀態或休息,則可以緩解心臟疲勞的累積,避免心臟猝死事件的發生。

心臟疲勞大多時候是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所以,通過心臟疲勞的檢測可以提前很長時間就可以發現存在猝死風險的高危人群,合理的提前干預就可以避免心臟猝死事件的發生。當然,也會有急性發作的心臟疲勞,多出現在持續發熱之後,有相對典型的表現:

1、發熱的患者心率都會增快,體溫每升高1℃,心率增快10次/分左右。在發熱的緩解期,體溫恢復正常,心率也回復正常。如果患者體溫恢復正常以後,心率仍然維持在較快狀態難以恢復,應該警惕急性心臟疲勞累積現象的存在;

2、發熱的患者在發熱期間都會存在較重的的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痛等中毒癥狀。如果患者體溫恢復正常以後,全身乏力、肌肉酸痛、頭痛的中毒癥狀持續存在或加重,難以恢復,應該警惕急性心臟疲勞累積現象的存在。

心臟康復是提高心臟工作能力,緩解心臟疲勞

降低心臟猝死風險的有效方案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胡大一教授從2012年接任中國康復醫學會心血管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以來,積極推行的心臟康復方案(心臟康復五大處方)已經逐步被各級醫療機構和廣大醫務工作者所接受:

1、藥物處方:合理的藥物調整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

2、運動處方:適宜的運動要建立在科學的評估基礎上

3、心理處方:高度重視心臟病患者心理問題

4、營養處方:平衡膳食,補充營養同時控制體重

5、戒煙處方:技術戒煙和勸誡雙管齊下

願天下人都能擁有一顆不疲勞的心臟

遠離心臟性猝死。

文字/北京心臟疲勞測試中心 陳國柱

排版/ZR

校對/余運西

32歲眼科醫生突然離世--猝死:搶救不易,但預防有法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點擊「閱讀原文」或訪問yuanben.io查詢【1M2KPVJH】獲取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健康雜誌 的精彩文章:

濕疹寶寶,吃什麼好
什麼?你今天還沒給孩子買禮物!快看這裡!

TAG:大眾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