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雲服務行業的中立國,青雲QingCloud勝出的關鍵是遠見
雲服務競爭漸到中場,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日趨清晰,儘管巨頭企業在這個領域優勢明顯,但因為市場的垂直需求很多,也給了不少中小廠商充分的市場和機會。在由CNCF 主辦的中國最大規模開源與雲原生盛會KubeCon2019上,青雲QingCloud一舉入選分享三大重量級話題引發行業關注,而這家曾經靠「全球首家秒級響應按秒計費」、「全球首家將SDN商用」等頭銜一炮而紅的公有雲服務商,產品線快速擴張,品牌持續高頻曝光,在強敵環飼的雲服務領域,青雲QingCloud如何脫穎而出,確實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技術之外的格局之爭
雲服務行業競爭可以說異常激烈,對於巨頭企業來說,公有雲的競爭可謂是不容有失,而對於中小雲服務企業來說,私有雲的服務也足以支撐一個千億規模的大市場,在業務模式上的戰略選擇對未來的發展其實至關重要,而不僅僅是技術競爭。在這方面,青雲QingCloud的選擇就給人一種超越行業局限的感覺,在視野上似乎很有些鶴立雞群的意思。他們一開始做的是公有雲,然後又是公有雲里最早做私有雲的,面對當今私有雲競爭激烈的狀況,青雲QingCloud 又以獨特的公、私、混、托一套架構和完全一致的體驗成為混合雲的翹楚,不僅成為行業的獨一份,而且也被視作是行業破局的關鍵嘗試。
說青雲QingCloud是「純」雲原生,是因為它就是為雲計算而生。用青雲QingCloud創始人黃允松的話說,青雲QingCloud的使命就是全面顛覆傳統ICT產業形態,在雲端重新構築面向未來的企業ICT的交付形態。其實在黃允松看好雲服務這條賽道的時候,包括李彥宏、馬化騰在內的大佬對這個領域還是有所懷疑的。之後,他們的思路也有了很多轉變,這其實也說明了黃允松對雲的理解更有前瞻,思考的時間也更長。在雲服務蓬勃發展起來之後,也確實出現了很多問題,很多廠商的雲多來自於商業需求,換句話說商業驅動技術——當商業上需要推出雲服務,技術上就快速基於開源框架實現虛擬化,將物理伺服器的銷售轉換為虛擬機的銷售,或者以虛擬化的方式對傳統IT架構進行完全的模擬。但當平台達到一定規模,IT系統的各種核心問題就會暴露出來,平台的擴展性和性能問題、產品化的問題、複雜度的問題等等都遇到了挑戰。就好像PC互聯網向移動互聯網轉移的過程中,很多人的選擇都是把電腦上的直接平移到手機上,而只有喬布斯重新為移動互聯網做了交互,成就了iPhone的成功。而青雲QingCloud認為,雲計算的根本依然是解決ICT的問題,要把傳統IT的性能優勢、穩健性優勢,傳統企業的IT訴求和管理流程習慣,和雲的彈性、擴展性、靈活性的特點全部結合起來。這也是青雲QingCloud雲平台的突出特點。所以脫離PC時代的理念桎梏,用雲的理念去做雲,恐怕是青雲QingCloud能夠在眾強環伺中殺出一條血路的關鍵。
放開技術比較不談,青雲QingCloud的優勢還有一點也是基於格局和視野的,那就是青雲QingCloud沒有去投奔任何一個巨頭,而是恪守中立的原則。雲雖然無界,但青雲QingCloud是有邊界的,青雲QingCloud的邊界在於只做平台,為企業提供通用的、沒有行業屬性的服務,尊重數據歸屬與隱私權利。這一點其實也給很多客戶一種安心的感覺,畢竟業務競爭是常態,自己的數據和系統都放在競爭對手派系的雲上,總會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同時,青雲QingCloud對企業IT的深刻理解,在雲計算領域多年的技術積累、產品創新與打磨,公有雲運營經驗,客戶服務實踐……形成了一個穩健可靠的雲平台,而「中立和可靠」也成了青雲QingCloud的核心標籤,經常會一下擊中關鍵客戶的需求所在。而這更多的讓人感到還是開闊的視野和價值觀的共鳴。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青雲QingCloud創始人的「格局」還是令人印象深刻,其核心競爭力的搭建也就更高同行一籌。
戰略格局和視野還可以從一個關鍵細節中管窺一斑,青雲QingCloud 2013年7月就宣布自己有了按秒計費的能力,這在全球都是第一家,而其他全球主要雲服務供應商獲得這種能力的時間基本要比青雲QingCloud晚3-4年,比如阿里雲是17年9月 、騰訊雲是 16年8月、谷歌雲是17年9月而AWS是 17年9月。是否按秒計費不是核心技術問題,卻考驗著雲廠商對雲計算的極致彈性、按需的本質的理解,也考驗著雲平台資源交付敏捷性體現的技術能力。
技術與生態是關鍵
格局負責高瞻遠矚,技術還是搭建基礎的關鍵,青雲QingCloud長期的技術建設在行業內其實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領先。放眼國內的雲計算市場,青雲QingCloud以完全一致的架構交付公有雲和私有雲也是獨一無二的。能實現這一點其實非常不容易。這取決於兩點:平台的無限擴展性和最小規模交付能力。不能無限擴展就無法實現大規模公有雲的運營服務,不能實現平台自動運維就會陷入巨大的成本壓力。因為IT系統的規律是複雜度會隨著規模幾何級增長,做到無限擴展和自動維護難度太高。而要交付產品化的私有雲,則必須實現雲平台整體能力的最小規模交付,也就意味著從一開始就要實現軟體產品化的架構設計和開發才能夠將雲平台做成最小規模的軟體,支持任意規模的交付和部署。從創業早期,黃允松一直在強調雲計算從技術上不分公私。而他也是這樣做的。
在技術上先發一步是青雲QingCloud的重要優勢,而這種優勢配合自己的戰略性前瞻也開始逐漸變成勝勢。
近些年我們觀察到,除了公有雲服務、私有雲業務之外,青雲QingCloud還陸續發布了青立方Qing3超融合系統、QingStor軟體定義存儲產品線、KubeSphere容器平台、光格網路SD-WAN、RadonDB分散式資料庫、iFCloud雲管平台等眾多產品線,進入更加廣泛的專業細分市場。近期筆者也觀察到,QingCloud在邊緣計算方面有著一些動作,恐怕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產品發布。作為一家年輕的廠商,同時在這麼多市場發力是讓人無法想像的。然而青雲QingCloud此舉背後的底氣來自於這些產品全部解耦自其雲平台,一方面經過了公有雲平台海量用戶場景的驗證,另一方面能夠滿足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同階段、不同路徑的個性化需求。將雲平台核心組件解耦和高度標準化交付,其背後的技術難度非常之大,也需要對企業級IT技術有著極深的造詣。
而青雲QingCloud的這條獨一無二的道路似乎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根據最新的IDC《中國軟體定義存儲和超融合市場跟蹤報告》,青立方Qing3和QingStor紛紛進入核心廠商榜單。相信這樣的成績,證明了企業對青雲QingCloud這種「可分可和」的「自由計算」交付模式的認可。
也因此,青雲QingCloud 的雲平台具備「高解耦、標準化、易集成」的特性。在與以專業技術廠商、ISV、SI為代表的專業廠商合作時就可以非常深入的進行技術的融合和平台的搭建。不僅僅在產品體系上不斷擴充,從全棧雲、全模雲再延伸至客戶邊緣場景,在業務支撐上也走出數據中心的邊界,在邊緣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多個領域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青雲QingCloud 從基礎雲服務商,再到全棧雲ICT服務商,可以說每一步都非常精準和獨特,這一方面是技術積累的使然,另外就是創始人的格局助推。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公司的發展,研發和技術固然重要,方向和格局則是贏得未來的關鍵。青雲QingCloud從研發思路進化為產品思路,從極客思維轉變為客需思維,既追求極致技術也腳踏實地做產品,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爭力。因為青雲QingCloud雲平台核心技術與核心組件全部自主研發,所以雲平台的研發、升級、維護全過程全部安全可控。在客戶眼中,不僅技術靠譜,服務先進,而且立場中立,可信任,可託付,後者的價值,可能還要大於前者很多。畢竟客戶的信任才是最大的財富,這一點,青雲QingCloud確實令人印象深刻。
打造行業權威盛會
雲服務廠商素來有操辦行業大會的「習俗」,但具體含金量要與主辦方的發展實力和商業戰略掛鉤,大會上的技術乾貨和遠瞻洞見同樣體現了一家雲服務商的格局。2019年7月25日,青雲QingCloud將舉辦一場錨定未來的盛會——Cloud Insight Conference 2019 雲計算峰會。這也是青雲QingCloud第五年舉辦行業峰會,而在去年,這場會議已經被蓋上了「硬核 IT」和「乾貨過載」的標籤,逐漸成為國內最頂尖的雲服務峰會之一。
從最新公布的大會主題「雲無界 數未來」來看,青雲QingCloud的戰略願景為未來數字世界的全景呈現,以中立、可靠、健壯、靈活的雲平台,致力於以極高效率、極低成本支撐數字世界的運行。在此次CIC 2019中,大家還可以看到青雲QingCloud七年經驗的重要分享,為大家重新詮釋「雲之基石 自由計算」的升維定義,展現如何以全維統一平台和眾多獨立產品線構建的超級混合雲能力,為企業進入數字時代打造快速通道。
其實在我看來,在這場雲服務的大戰中,阿里雲也好華為雲也好,他們的經驗都是很難由中小企業複製的,而青雲QingCloud的成功之道,則其實非常有代表性。如何在巨頭林立的行業內憑藉一己之力拚殺,憑藉前瞻和格局領先,都是非常好的經驗和話題,戰略和戰術的精髓可能更值得行業參考,而在未來,如果青雲QingCloud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我相信行業也不會是幾個巨頭的天下,而會呈現一個百花齊放的姿態。我覺得這可能才是對行業最好的結果,也是對青雲QingCloud的最好肯定。
TAG:萬能的大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