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喝不喝酒,都會愛上這幾道下酒菜
有人喝酒,酒是重點,不挑下酒菜。
《水滸傳》裡面,武松他們去喝酒,隨便來盤肉就行;李白獨坐花間,月亮就是詩仙的下酒菜;東北的哥們說,我們舔個鐵釘也能喝上幾斤……
有人喝酒,下酒菜比酒更重要。
《紅樓夢》裡面,史湘雲拿了新鮮的鹿肉去園裡烤,一邊吃還一邊說:「我吃了這個方愛吃酒」;魯迅筆下的孔乙已,喝酒一定要配那碟茴香豆……
如此說來,宋代的美食家林洪應該屬於後者。在他寫的食譜《山家清供》裡面,就有好幾道下酒菜。
生活榜Mook《山家清供:人間有味是清歡》
玉糝羹、玉帶羹、雷公栗、松黃餅、百合面、橙玉生、蜜漬梅花、冰壺珍、沆瀣漿……不管你喜不喜歡喝酒,都會愛上他筆下的這幾道佐酒良品。
玉糝羹
就是用米粉和蘿蔔煮成的粥。
這道菜與蘇軾和蘇轍兩兄弟有關。有天晚上,兩兄弟一起喝酒,酒酣之餘,把蘿蔔捶爛,用水煮,不放其他佐料,只將白米研碎做成粥。蘇軾發現這樣做很好吃,於是玉糝羹就這樣誕生了。
玉帶羹
就是蒓菜煮筍。
春天林洪去拜訪好友趙蒓湖和茅行澤。他們一邊論詩,一邊喝酒,到了夜裡,沒有東西可吃了。趙蒓湖說:「我有鏡湖的蒓菜。」茅行澤說:「我有稽山的竹筍。」林洪笑著說:「可以做一杯羹了。」於是叫廚子做「玉帶羹」,因為筍似玉,蒓似帶,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松黃餅
是用松花做成的餅。
林洪提到,有一天他去拜訪陳介,陳介留下他飲酒。走出來兩個童子,吟誦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並端上松黃餅佐酒。他突然產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覺得這樣的生活也很好。
百合面
春季和秋季的第二個月,釆百合根,晒乾之後,搗碎篩面,和面做湯餅,最能補益血氣。蒸熟之後還可以當下酒菜。
他的做法非常樸素,現代人在這兩種材料的基礎上,做成百合蒸、百合炒。百合蒸是用鮮百合瓣與蜂蜜相拌,然後蒸熟。百合炒裡面放了嫩豬肉、蛋清等葷物,用油翻炒而成。
喝多了也不要緊,林洪早就為你準備好了一道醒酒菜——沆瀣漿。
有一個叫張一齋的人請客人喝酒。酒酣耳熱之際,簿書何時峰捧出一瓢沆瀣漿,與客人分著喝。不知不覺間,醉酒的客人酒醒神清。
客人問沆瀣漿的做法,其實就是將甘蔗、白蘿蔔切塊,用水煮爛而已。因為甘蔗能解酒,蘿蔔能消食,所以酒後喝這個,自然舒暢。《楚辭》中提到的「蔗漿」,恐怕就是沆瀣漿吧。
在書中,林洪還提到兩個特別有趣的「下酒菜」:石子羹和銀絲供。
石子羹顧名思義,就是煮石頭。在溪流清澈的地方撿一二十個白色的小石子,或者帶有苔蘚的小石子,打來泉水煮石子,味道比螺螄還要甘美,隱約間有山泉石頭的氣息。
林洪這種雅緻是挺不錯的,但說煮石頭比螺螄還好吃,生活君第一個不同意。
銀絲供這不是一道常規的菜,而是用彈琴來為客人助興。
張約齋很喜歡宴請各種山林隱士去他府上吃飯。一天中午喝酒,數杯之後,他命僕人去準備「銀絲供」。客人心想:「這道菜肯定是肉食。」但過了很久,僕人卻搬出一張琴,請琴師彈奏一曲《離騷》。這便是張約齋為客人準備的銀絲供,看似什麼都沒有,卻又什麼都有了。這道「菜」,文人的風雅、幽默和風趣可見一斑。
用音樂來下酒,這個跟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古人喜歡喝酒,一部文人雅集裡面,幾乎頁頁都散發出酒香。好酒當然要配好的下酒菜,在林洪這裡,點心可以下酒,石頭可以下酒,音樂也可以下酒……
本來是光喝酒太寡淡無聊,加上空腹喝酒對身體也損害較大才有的下酒菜,到後來,也就變成了一種享受美酒和生活的雅興。
這樣發散開來的話,詩詞也可以下酒。楊萬里他常把杜甫的詩作為「下酒菜」,反覆咀嚼,詩云「一杯咽下少陵(杜甫)詩」就是證據;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溫一壺月光下酒》一文中寫到:「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至於陶淵明、李太白則濃淡皆宜,狂飲細品皆可。」
街頭巷尾的笑料可以下酒,回憶可以下酒,生活的各種小滋味也可以下酒,一本好書,也可以下酒。對此,生活君不禁想問,我有酒,你有下酒菜嗎?
當然,酒杯之於美酒,如碗筷之於佳肴。好酒好菜,怎麼能少得了好看的酒杯呢?今天生活君就給大家安利一款哲品樂醒清玻酒具套裝,顏值超高,一眼就愛上~
磨砂的觸感,流線的瓶身,讓你樂得「開懷暢飲」,滿滿的都是生活情調。
壺口的設計則暗示酒之少喝,君子雅量,小酌而不貪杯,實乃妙飲的智慧。
花好月圓酒醇香,好酒好菜都備齊,是不是還差這個酒杯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