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趙匡胤曾計劃存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可惜時間太短

趙匡胤曾計劃存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可惜時間太短

【本文由蜀山筆俠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政權北方的一道重要屏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可是自從「兒皇帝」石敬瑭把它扔給了契丹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燕雲十六州都掌握在北方政權手裡,以至於兩宋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

但我認為這不能全怪石敬瑭,人家可是沙陀人,沙陀人可是突厥人的一支,他有什麼義務去守燕雲十六州呢?要怪就只能怪長期統治這一地區的中原政權,他們都幹什麼去了?

宋朝其實是收復燕雲十六州一個重要的時期,它決定著燕雲十六州的人心向背問題。

如果一個地區長期被另一個政權佔領,幾十年後,他們就很容易被殖民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些地方穩定,而有些地方戰亂不斷的原因,因為他們的歸屬感還不確定。

燕雲十六州是在938年割讓給契丹的,到宋朝建國的時候(960年)才過去20多年,老的一代人還未全部去世,青壯年還未全部老去,少年還受著父母的影響,應該說,這個時候收復燕雲十六州還是有很大的民意基礎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很有大局觀和氣節的人,在沒有攻滅北漢和收復燕雲十六州之前,他堅決不肯在尊號上面加「一統」2字。

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他列出了2個計劃:

1、拿錢贖

2、武力攻取

《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陷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意思是說:燕雲十六州是趙匡胤勢在必拿的,他準備先禮後兵,先拿錢去贖,如果契丹不答應,就用武力解決。為此,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存錢的機構,叫「封樁庫」。只可惜,後來封樁庫的錢足以贖回幾十個燕雲十六州,但趙匡胤卻已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看出:趙匡胤是有雄心壯志的。

按照趙匡胤的贖金標準,這三五十萬錢也就相當於後來大宋給大遼輸送的2、3年的歲幣錢,這個生意還是能做的,關鍵是它可以永久贖回燕雲十六州,而不僅僅是買和平。

可以想像:這樣的條件契丹人是肯定不會答應的,最終還得靠武力來解決。你以為真能拿錢贖土地嗎?想多了,它是建立在你軍事上佔優勢的前提下的,也就是說:你除非打贏他,才有得談,否則,你倒賠錢。

不是嗎?後來大遼不但沒歸還燕雲十六州,反而打得宋朝每年交歲幣才能保平安。說到底,還是實力說了算。

這一切都只能哀嘆趙匡胤怎麼就突然暴斃了呢?他的弟弟趙光義雖然有統一之志,但無統一之能,兩次北伐均告失敗,還把封樁庫變成了自己的小金庫(內藏庫),北伐大業從此宣告無限期擱淺。

正所謂「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你越弱,越容易被別人欺負,你不去收復燕雲十六州,人家還主動找上門兒來了,還好大宋有寇準、李繼隆這樣的鐵血勇士,不然靖康之恥或許就會提前到來。

其實,大宋悲劇的根源就在於他們沒有像趙匡胤那樣永遠保持一顆「統一」的心。

燕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政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既成的事實,而且它對於中原政權的重要性遠比塞外政權要大得多,如果大宋堅持不惜一切代價收復這一地區,雖然短痛,卻可以獲得長久的安寧,誰說又是一種冒失呢?

請問:哪位成就非凡之功的人,不是險中求勝?

明天繼續……

本文作者《蜀山筆俠》,一個文章會「說話」的歷史作者,專註於不同角度看歷史,探索不一樣的春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山筆俠 的精彩文章:

看完趙構寫給粘罕的信,我臉都紅了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