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鼓樓」,這種古建築究竟有何用途
喜歡聽趙雷歌曲的朋友都知道一句歌詞:「我站在鼓樓上面,一切繁華與我無關。」由於雷子是北京人,這首歌也是以帝都為背景創作的,因此這裡說的鼓樓自然指的是北京的一個地名。那麼這個特別的「鼓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建築呢?又為何在全國有這麼多「分點」呢?
鼓樓的來源與用途
既然是「鼓樓」,那麼自然就和鼓有關。鼓是我們國家的一種傳統打擊樂器,一般用陶土燒成鼓框,用動物的皮革製作鼓皮而成。因其聲音雄壯激昂,在古代通常作為祭祀、狩獵和征戰活動的引導的「伴奏」,鼓聲一響上達天聽,鼓舞人心,最適合面向較廣範圍的群體傳播信息使用。「一鼓作氣」的典故便是最鮮明生動的寫照。
那麼「鼓樓」又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鐘錶等現代記時工具產生之前,古代先民也是需要記錄一天的時辰來方便生產生活的。個人計時可以用漏斗、燒香、觀日等方法,但是每個人記錄的時間都不一樣,而官方或村社是需要一個古代版的「北京時間」來統一時刻並且廣而告之的,於是「鼓樓」這種建築便應運而生:官府或村莊專門在高處建造一棟容納大鼓的建築,由專人在此負責按時擊鼓傳音。鼓樓最早備有4個銅漏壺:天地、平水、萬分、收水。漏壺正中安裝一個用機械操縱的名叫「饒」的銅樂器,每刻都會擊饒報點。
圖1 西安鼓樓上的「鼓」
有一個成語叫「晨鐘暮鼓」,即清晨時候敲鐘,日落時分敲鼓,這是源自於唐代關於城門開關的規章制度。清晨敲鐘已提示開啟城門,人們可以進出,傍晚擊鼓以提示關閉城門,實行宵禁限行。在這裡「鼓樓」相對應的是「鐘樓」,在建築里安置一口大鐘,與鼓樓遙相呼應,起到的是一樣的報時效果。不過製造大鐘的成本明顯比大鼓高的多,一般只在城市才有設置,因此鼓樓相對而言要普及得多。
除了記錄時辰外,由於鼓聲可以擴散到很廣的範圍,因此鼓樓又被用作在敵情或災害等突髮狀況來臨時,及時報警傳遞信息,相當於現在的公共廣播。宋朝孔平仲的《孔氏談苑·封置鼓樓》就記載道:「齊李崇為兗州刺史,州劫盜,崇乃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之處,搥鼓亂擊,諸村如聞者,槌鼓一通,次聞者,復撾以為節,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伏其險要,無不擒獲。」在此則記載中,刺史所設置的鼓樓其起到了有效的預防和通知抓捕盜賊的作用。
正是因為鼓樓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全國各地才會廣泛推廣此「先進經驗」,特別是重要城市的鼓樓都會建得「高大上」,和鐘樓一起作為該城市的地標建築而存在。由於造鼓樓的地方實在太多了,讓我們挑選其中幾個著名城市的鼓樓來欣賞其風采。
圖2 北京鼓樓
一. 北京鼓樓:帝都氣象
在趙雷的《鼓樓》中,北京鼓樓似乎是一個充滿著人情味的休閑場所。可實際上,北京的鼓樓卻是雄偉壯觀,一派帝都氣象。它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地安門外大街北端,為重檐三滴水木結構樓閣建築,樓身坐落在4米高的磚砌城台之上,東西長約56米,南北寬約33米,通高46.7米(相當於15層樓),是元、明、清三朝的中央報時台和首都地標建築。
按清代的時刻劃分,每天晚上分為五節,每節為兩小時(即時辰),晚上7點到9點(戌時)叫定更(又稱起更或初更),9點到11點(亥時)叫二更;11點到凌晨1點(子時)叫三更;1點到3點(丑時)叫四更;3點至5點(寅時)叫五更;5點(申末卯初)就雄雞報曉了,只能說古人沒有電燈所以早睡早起。按「中央報時台」的規定,在初更和申末卯初的時候,先擊鼓後撞鐘,而二更至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擊鐘鼓時先快擊十八響,再慢擊十八響,因此有「緊十八,慢十八」之說。快慢相間計六次,共擊108響,因此熬夜敲鐘的值班人員也是夠累的。
圖3 北京鼓樓內景之一
北京的鼓樓始建於元代,取名叫齊政樓,設在今舊鼓樓大街南口。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紫禁城,對終鼓樓進行了重建和修繕。歷經200餘年的太平時光後,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二樓毀於火災,直到乾隆年間才重建,嘉慶五年(1800年)重修。可是與同樣有著悲慘遭遇的圓明園一樣,北京鼓樓也沒有免於被西方列強搶掠的命運。
在八國聯軍入侵京師時,鐘鼓樓上的文物遭到了破壞,只有建築還保存完好,到了民國年間改為了景點向公眾開放。民國十三年(1924年)將鼓樓改為明恥樓以警醒國人,第二年復改為元代之名齊政樓。在建國後,鼓樓終於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和修繕,我們才能夠在地安門旁一覽其風采。
圖4 南京鼓樓
二.南京鼓樓:明鼓清碑
與北京不同,南京有一個行政區叫「鼓樓區」,南京大學等幾所高等院校也有名為「鼓樓校區」的分校區,得名於此正是緣於南京鼓樓。它坐落在南京鼓樓區的北京東路等五條主幹道交匯的,海拔40米高的鼓樓崗上。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後,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築則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與北京鼓樓一樣,它也是南京城的報時台和地標建築。
南京鼓樓作為明代都城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位置正好在城牆圍成的幾何面積中心。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在全城統一各政府部門的辦公時間,修建了鼓樓這個報時機構,由掌管報時的官吏專門掌控。鼓樓用於定更所用之鼓總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是按照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而設置的。
圖5 南京鼓樓夜景
「晨鐘暮鼓」不僅是唐代發端的一個成語,在「老南京」也是一個廣為流傳的美好故事:每天的黎明和黃昏時分,隨著鼓樓的擊鼓聲響,從城中央的鼓樓跑出十三匹快馬,向十三個城門處飛馳而去,從而控制對城門的啟閉。渾厚悠揚的鼓聲傳遍整個城市的大街小巷,百姓們按鐘鼓聲安排一天的起居勞作,好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
南京鼓樓在經過了200餘年的安寧時光後,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火之中,只遺留下城闕遺址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並留下「潔己愛民,奉公守法,激濁揚清,體恤民隱」的告誡。於是兩江總督在鼓樓基座上樹立一個刻著該聖諭的石碑,並在上面又建了一座樓,更名為「碑樓」,故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
在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中,鼓樓隨著金陵城的破壞而破壞,只得在和平時期再次重建。到了民國時期,鼓樓被改成城市公園向公眾開放,在一段時期內又被作為中央天文研究所臨時辦公場所而使用。建國後,鼓樓長期作為南京的一個著名景點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存在,並得到了進一步的修繕。朋友們可以在崗下的環形道路上開車或步行一圈,360度無死角欣賞其形象。
圖6 西安鼓樓
三.西安鼓樓:冠絕天下
若論體型和保存完整程度,西安鼓樓若稱第二,那就沒有哪個鼓樓敢稱第一了。它位於古都西安市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交匯處的西安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它建在方型基座之上,高約36米,為梁架式木結構樓閣建築,頂部為重檐形式,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在鼓樓第三檐下,南北各懸匾額一塊,南面為「文武盛地」,北匾為「聲聞於天」。西安鼓樓是鼓樓建築設計的標杆之作,亦是西安城的報時台和地標建築。
明太祖朱元璋實在是一個「鼓樓狂魔」,很多城市的鼓樓都是他執政時期修建起來的。西安鼓樓便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長興侯耿炳文和西安知府王宗周共同主持建造,在煙雨朦朧之中奠基,比南京城的鼓樓還要早兩年建成,建築級別也比南京鼓樓更高。它不像一般城市的鼓樓位於城市中心地帶,而是位於明代西安城的西南,因此為了讓全城的官吏百姓都能聽到「晨鐘暮鼓」,建築修建得特別高大,西安城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居民最熟悉的聲音便是鼓樓的鼓聲。
明末農民起義對西安鼓樓造成了破壞,直到清乾隆五年(1740年)才由陝西巡撫張楷主持重修,相傳南匾上的「文武盛地」四字就是他題寫的,而書寫北匾「聲聞於天」的則是「名儒」李允寬,這兩塊匾額是鼓樓的「鎮樓之寶」。西安鼓樓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建國後,兩匾被破壞,後又由陝西省文物局等機關經過研究論證,重現了這兩顆「明珠」在世人面前。朋友們只需站在閣樓的南北兩側駐足觀看即可。
圖7 天津鼓樓
四.天津鼓樓
與其他三個古都高高在上的鼓樓相比,天津的鼓樓則顯得接地氣得多,而且和鐘樓合為一體。它位於天津市南開區的老城區中心,高27米,主體為鋼混結構,磚城木樓,外形按明清木作大式,設斗拱和飛檐。磚城四面做明式七券七伏鍋底券拱門,四拱門上方重置漢白玉城門石,鐫刻鎮東、安西、定南、拱北字樣。天津鼓樓是天津衛的「三宗寶」(鼓樓、炮台、鈴鐺閣)之一,體現了老天津的建築人文風貌。
天津城最早是作為軍事要塞而建立起來的。在明代靖難之役中,天津作為燕軍的一個軍事基地而存在。明成祖朱棣奪取帝位後,便在天津設衛所築城池。到明弘治年間,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將原來的土城固以磚石,並於城中心十字街處建鼓樓。當時建造的鼓樓高三層,磚城木樓,四面設拱形穿心門洞,分別與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相對應。上層樓內懸一口兩噸的唐宋制式鐵鑄大鐘。報時規則與其他鼓樓相同,都是敲108響。後來清代天津詩人梅小樹在鼓樓背面撰寫了一副抱柱聯:「高敞快登臨,看七十二沽往來帆影;繁華誰喚醒,聽一百八杵早晚鐘聲」。形象地描寫了這座特別的鼓樓的風貌。
圖8 天津鼓樓
明清易代沒有給這座鼓樓造成大的傷害,但是在清末列強入侵,鼓樓遭到巨大破壞,幾乎頹廢。民國時期對鼓樓進行了一番重建,「鎮東、安西、定南、拱北」的字樣是當時的天津書法家華世奎書寫的。建國初期為了貫通天津交通,曾將此鼓樓拆除,到了21世紀後,天津市又重建了這座悠久的歷史建築,而且修的更宏大氣派,並安置了一個重達三噸的體量更大的新鍾,高2000毫米,寓意為2000年製作,上刻有馮驥才和張仲先生用繁體魏碑撰寫的銘文。朋友們在現場不僅能觀賞鐘樓全貌,還能觀看天津市的各種人文風貌展覽。
除了這四大典型鐘樓之外,像洛陽、杭州、鳳陽、大同、酒泉等很多城市和鄉鎮仍然保留著或者重建了鼓樓,都是各有千秋,它們都是鎮守在中華大地上的文化瑰寶。朋友們不妨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找一找看一看,能不能發現鼓樓的存在呢?
文:鐵騎如風
參考文獻:《孔氏談苑·封置鼓樓》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古代關西與華北的割據政權對抗中,為什麼基本都是前者獲勝
※一個秀才在海外建立亞洲首個共和制國家,想歸順清朝但乾隆拒絕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