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救」我們的孩子?讓孩子生厭的補課班害人不淺
讓孩子生厭的補課班害人不淺
近日,四川省樂山市一個11歲男孩拿著戶口本走進了派出所,要求民警幫他把戶口獨立出來。男孩要求分戶的原因竟是父母對學習要求太嚴,上補習班受不了,他想離家出走。
孩子的行為看起來很幼稚,實則反映出當下許多中國家庭面臨的一個共性問題——家長給了幼小的孩子太大的課外補習壓力,很多時候根本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寒暑假本是孩子最嚮往的自由活動時間,很多孩子反而被勒得更緊,各種補習班累積起來的壓力每每讓孩子們受不了。有的孩子在窮儘力量試圖抗爭,而整個社會卻往往對此熟視無睹、不以為意。
去年,重慶一個8歲男孩因為整個假期都在上補習班,怒而收拾衣服離家出走;在深夜的青島,一個小女孩獨自坐在街頭,衣著單薄,凍得瑟瑟發抖,原因是「媽媽給我報了七八個輔導班,我不想上」。歸納一下媒體的報道,會發現近年來很多地方都曾出現孩子因不願上補習班而「抗爭」的身影。在一些成年人的認識里,孩子的抗爭很「幼稚」,他們的感受「不重要」,真的是這樣嗎?
在讓孩子上補習班這個問題上,家長也有家長的無奈。很多家長竭儘力量給孩子報多個補習班,為的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位媽媽的話很有代表性——「我恨透了補習班,但是別人的孩子都在上!」可見,在背後強按著孩子上補習班的,看起來是「不講道理」的家長,實際上是蟄伏在家長心頭的「起跑線」焦慮。往深處看,則是推著孩子「爭相搶跑」的社會氛圍。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問題是,何謂「起跑線」?真正的「起跑線」絕不是一些培訓機構神乎其神的鼓吹,而是與孩子年齡特點、認知能力相適應的教育方式,是尊重教育規律的教育。國家教育部門制定的教學大綱、教育強度,就是在努力尊重兒童天性、遵循教育規律。
不同孩子本就千差萬別,如果一定要拎出一條起跑線,那就是原原本本地接受學校教育,不必人為加碼。幾歲的孩子學什麼、學時多少、作業幾何,教育部門有權威設計,正規學校有統籌安排,何必去搶跑?所有人都竭力搶跑,只會把「起跑線」越拉越高,超過一定的限度,孩子們怎能受得了?現在的問題是,教育部門三令五申禁止在職教師違規補課,很多孩子煩透了校外補課,一些家長也意識到這有問題,但家長被裹挾其中,難以自拔,最終被強迫的,還是孩子。
如何「解救」我們的孩子?不久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提出了更細緻的要求。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是一個方面,不斷優化學校教育,逐漸紓解家長的現實無奈和內心焦慮,是另一個方面。至於寒暑假該怎麼過,權威機構也不妨拿出科學的指導建議,讓孩子們玩得有道理、有依據。
俄國作家契訶夫的小說《凡卡》中,小男孩凡卡偷偷地給爺爺寫信,傾訴自己在鞋鋪當學徒遭受的令人難以忍受的悲慘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生活。凡卡的無效抗爭令萬千讀者心情沉重。一個11歲的孩子為了逃脫補習班,找到警察要求和父母分戶,要離家出走,該是下了多大的決心,鼓起了多大的勇氣!他希望擺脫上太多補習班的痛苦,過一個快樂的暑假,這要求過分嗎?大人們能俯下耳朵,認真聽聽嗎?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19年07月0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