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網路文學的「盛世」,如何尋覓「遺失的美好」?

網路文學的「盛世」,如何尋覓「遺失的美好」?

這是一個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現代生活與之息息相關,它帶給人們日常工作、學習上的便利,也在改變著人的行為方式,以及內心的情感狀態。網路文學的出現及發展表徵著互聯網時代文學的存在方式,直接帶來對文學經典等基本理論問題的重新解讀。

原文 :《電子媒介時代的文學情感表達》

作者 |遼寧大學生活美學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修雪楓

圖片 |網路

以電子媒介為主的時代

文學常以自身的方式表達人類內心的情感,作品情感的深淺度和審美精神的意蘊強弱決定了文學閱讀的樣態,而閱讀作品的方式折射出時代的文化發展情況。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歌德發現了遙遠的東方國度中國同樣存在著優秀的文學作品,進而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說明文學的民族交流是世界發展的需要。每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文學,只有表達出民族情感經驗的文學才可稱為世界的文學。一代又一代的人類正是在文學經驗的培養下,以審美的方式審視自身與世界。那麼,今天的網路文學是否可以依然表達人們內心的情感?

文學曾經面對的是一個廣闊而遙遠的世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深沉而細膩。中國的傳統文人憑藉詩歌表達這悠遠的情感體驗,「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單單是陳子昂自己的情感體驗,也是無數古人的情感特徵。這樣的詩歌,表達出「類」的民族性特徵,簡單的詩句飽含著人們面對生與死、分別、相聚等諸多文學母題的時間與空間感受。

網路文學存在於一個虛擬的空間,有它獨特的文化傳播特徵,作者身份的隨意性,以及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建構了網路文學的特點。網路文學對寫作模式的突破;對作品娛樂性的重視;對想像力的發掘都會對文學寫作本身提供諸多的啟示。網路的出現是人類科技發展的結果,而網路文學的湧現說明新興的媒介文化正在快速地崛起,大眾文化的呈現方式已經發展為以電子媒介為主的時代。文化媒介的發展是人類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事情,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網路技術的發展更是促進了電子媒介的發展。

媒介是認識世界的觸角

回想人類文化傳播的歷史,造紙和印刷術的發明都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傳播範圍,改變了口口相傳的傳授模式,起於民間,體現了原始初民創造力、想像力的文學藝術又回到了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來。新的傳播方式的發現並不是以取代的方式替換掉原來的傳播形式,屬於口頭相傳的傳播方式以說唱、吟誦、表演等不同的形式繼續流傳著。

元代的戲曲也不是空穴來風,它是在唐代「聲詩」、宋代唱詞、話本等藝術形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有著藝術的關聯與傳承。而書面傳播更以書本等為媒介擴大了文化傳播的範圍,由唐代興起的印刷書籍到了明代成為主導地位的文學傳播媒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學的傳播逐漸進入生產流通領域,在現代傳播媒介的發展中,文學的商品化成為重要的傳播特點。

每一次文化媒介的發展都豐富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可以說媒介是認識世界的觸角,它所承載的文化內容和特點是時代風尚的一種體現。紙質文學對人們來說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大多數人的童年啟蒙就來自文學書籍。文學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積極的作用,中西方的哲學家和美學家都曾留下藝術教育的觀點和理論。

孔子有重要的關於詩樂的學說,亞里斯多德的「凈化說」、賀拉斯的「寓教於樂」理論都深深地影響了現代美學的發展,席勒的審美教育學說更是直指人性的完整與完善。王國維的「純粹美術」學說促進了中國現代美學思想的發展,現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大力地提倡美育思想。人類的文學經典正是承載了美的思想的文學,通過閱讀它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培養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以文學的情感促進個體情感的完善。

網路文學同樣存在經典化訴求

網路文學常被歸入大眾文化的範疇,它的發展與樣貌與大眾的文學趣味有一定的聯繫。同時,網路文學的發展也與巨大的商業利益追逐有著緊密的關係。網路文學的好與壞多以點擊率和流量為衡量標準,就像影視製作的優劣要以票房為參照一樣。暢銷的網路文學意味著巨大的商業前景,是一個可以運作的「IP」,相關的文化產品就會應運而生。網路文學的市場化是大眾文化發展時代的特點,它所擁有的巨大的受眾群體是「小眾文學」難以企及的。

在浙江烏鎮上演的圍棋人機大戰,以AlphaGo的完勝結束,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烏鎮留下了棋手柯潔痛哭的背景,這場人工智慧機器與人的大戰留下了諸多可以探討的話題,對這一現象採取文學和審美方式的解讀未嘗不可。而機器人「少女小冰」製作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卻很難被稱作文學意義上的創作,除非將文學的概念界定得過於泛化。

在文學的歷史上,文學的界定有一個「去粗取精」和不斷純化的過程,也有因歷史文化語境需要擴容的過程。詩歌這一文體具有傳統性和現實性,發展中也有口語化、散文化的弊端,但終有作家的詩性情懷。「少女小冰」的製作則更多的具有程式化的特點,而不帶有作家個人的情感特徵。

在網路文藝中,世界裡變得觸手可及,而個人對時間和空間的感受逐漸弱化,投入到一種非理性的狀態中,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在人群中或欣賞著電視劇,或者玩著遊戲,以網路娛樂的方式成為生活中的日常行為。網路文學的閱讀佔去了時間,其文本不免帶有複製性、冗長性和類型化的特徵,而消解了日常生活中具有的詩意性。文學閱讀成為一種呼喚,它有助於培養一個人的時空感受和正視自身的弱點,追求審美意義上的文學閱讀。

網路文學同樣存在經典化訴求,即文學發展本身有一個「俗雅」轉化的過程。小眾文學也是面向大眾的,這對作者而言無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典性的文學寫作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不斷探求,是對當代生活故事的審美講述。電子媒介盛行的時代依然需要審美意義上的文學,因為文學創作是一個融理性與感性為一體的創作行為,語言的虛構、想像力的發揮、審美意義上的現實關懷應是統一的。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63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勞動力參與率的下降與不平衡,如何改善?
職業教育,產業與學習者的需求錯位如何彌合?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