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揭示葉綠體識別活性氧分子的分子機制

研究揭示葉綠體識別活性氧分子的分子機制

6月2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Chanhong Kim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Oxidative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of EXECUTER1 is required for singlet oxygen sensing in plastid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葉綠體中識別單線氧的分子機制。

葉綠體中遊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一直被認為是植物光合作用中產生的毒性副產物。但在2004年,Klaus Apel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1O2在葉綠體向細胞核的反向信號通路中起到重要作用,並在隨後的遺傳學研究中指出這一信號通路主要是由細胞核編碼的葉綠體蛋白EXECUTER1介導,由此確立了1O2在細胞信號通路中的重要意義,開拓了活性氧分子介導的葉綠體向細胞核的反向信號通路研究的新思路。

但長久以來,關於葉綠體中識別1O2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Chanhong Kim研究組綜合利用質譜及遺傳學方法,發現在EXECUTER1的643位色氨酸(Trp643)發生1O2特異性的翻譯後氧化修飾,對1O2識別起到重要作用(圖1)。Trp643位於EXECUTER1的未知功能結構域DUF3506(現命名為SOS結構域)中,氧化後的Trp643可以促進FtsH蛋白酶體對EXECUTER1的降解,進而完成1O2信號的傳遞。同時科研人員也指出識別1O2之後,EXECUTER1在被降解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向細胞核傳遞的信號分子,對這一信號分子的鑒定將會成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Vivek Dogra、李明月和Somesh Singh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Chanhong Kim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研究基金等的支持。

圖:EX1介導 1O2 信號通路。遊離四吡咯類化合物,如葉綠素,在吸收光能後產生的單線氧分子(1O2)。1O2 可以氧化EX1 SOS結構域(即DUF3506結構域)中643位的色氨酸。氧化後的EX1及其複合物被FtsH蛋白酶體識別並降解,是1O2信號得以被識別並進一步傳遞的先決條件。EX1在被降解過程中可能釋放出向細胞核傳遞的信號分子,進而調控細胞核中1O2特異性基因的表達,完成由葉綠體向細胞核的反向信號傳導。

來源: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唱響「我和我的祖國」
研究人員提出可重構的太赫茲超表面實施方案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