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淺談書法之鑒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淺談書法之鑒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聊聊書法鑒賞。

書法鑒賞就是讀者和觀眾對藝術形象進行考察,通過領悟、理解和評判,揭示深刻的內蘊,剖析其美的形式、美的內涵、美的意向以及構成美的技法,揚善抑惡、褒美貶丑,展示一個絢麗多彩的書法美的世界,從中獲得由淺入深、情理結合的審美把握和美的享受。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書法鑒賞對學習研究書法者來說,是開闊眼界,學習並借鑒他人書法藝術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種與臨池一樣不可缺少的實踐,有時甚至比臨摹更重要。

黃庭堅曾說: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對此說得頗為透徹:「學者若能見千碑而好臨之,而不能書者,未之有也」。

正確的、科學的書法鑒賞還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有助於創作者把握創作方向,尤其是當上升到哲理高度時,這樣的書法鑒賞更有深遠的意義。因為藝術創作,首先是認識走在前面。

如何看待書法鑒賞

有的認為,作為中國人,既然識字,字的好壞還看不出來?有的則認為這是少數「專家」的事,把它弄得高深莫測,異常玄妙。

更為常見的現象是:一件書法作品,有人不屑一顧,或看不出它的藝術價值,有人卻感到愉悅,或振奮,或激動,甚至拍案叫絕;而一些善書者有時會囿於己見,難怪晉代女書法家衛鑠這樣慨嘆:「善寫者不鑒」,意在告誡書者鑒賞時的偏頗。

形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對任何藝術的欣賞和評價,決不可能象自然科學判斷那樣準確,更不會如1 1=2那樣簡單。如寫一個「書」,可以創作出不同姿態的作品,其藝術效果也不會相同。從用筆、結體而言,每人「各如其面」,何況書法藝術不僅僅是用筆與結體兩個方面。

其次,書法藝術的欣賞和其他造型藝術不完全一樣。如繪畫、建築,欣賞者通過畫面或實物的具體形象和表現手法,可以比較容易把握其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美,因為它有具體形象、實體可循,有其固定性。而書法是一門抽象藝術,無具象實體。

再次,因鑒評者的審美情趣不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所得的結果也會有一定的差異。即使是對一代書法大師作品的評價,也不一定千口一音。如唐代的顏真卿,許多人愛其書「剛毅雄峙」,但李後主偏嫌其「粗魯」;米芾則覺得顏書「刻意做作」。又如對米芾的書法,有譽之謂如「快馬乘風,沉著痛快」;而明人項穆則貶其書不足為貴。

再如對元代趙子昂的書法,有的贊為「儀鳳沖霄,祥雲捧日」,是「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少有匹敵的書家」;而有人卻貶為「流俗甜媚」之極……即是同一個欣賞者,其審美觀也往往與其年齡、學養、地位有關。

就人的地位而言,清代有個叫錢坫的,他的篆書寫得很好,一天,他在山中看到一篇摩崖篆,讚不絕口,很想見到書者並拜其門。後來得知該書出自布衣鄧石如之手,他又大罵其水平低劣。可見錢某人在評價作品時,受到門第成見的左右,這類似情形,在現在也不無存在。拿時代風尚來說,有唐代李世民愛王羲之,影響了中國上千年書法史的進程。在清代,因為一個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頓時上下紛紛仿效;又因為乾隆帝喜歡趙子昂的字,整個國家都講趙字。有感於此,不禁想起清代學者朱彝尊的兩句詩:「談藝何人公道存,每因憎愛昧昭昏。」

綜上所述,如果要作為一個鑒賞行家,有上述情況是不妥的,其必須具有囊括一切的鑒識和胸懷,不僅要了解中國書法藝術的源流、沿革、技法與歷代品評的依據,還需要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欣賞角度,又能善於吸取書法學、美學、歷史、考古等有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新成果,對任何流派、風格的作品,進行冷靜思考、分析,予以科學的對待並趨於正確的公正的評價。

這裡還應提到一點的是:有鑒賞能力的人不一定都能寫出一筆好字;有相當書法創作水平的人鑒賞水平也不一定都很高。一個人的鑒賞能力和他的藝術創作水平雖然有關係,但這是概念範疇不同的兩回事。不善書法創作卻知書理者也是有的,要繁榮書壇,無論是好的創作者還是鑒賞者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如果對書法學習和欣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維知書法」,維知每天給您帶來書法知識和名家書法欣賞。歡迎大家一起探討書法知識,三人行必有我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高書法藝術水準。願與廣大書法愛好者一起弘揚中華傳統書法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維知書法 的精彩文章:

淺談書法之「法」,什麼是書法的「形」與「神」,怎樣得其「法」
淺談書法藝術之「質」在不同時代的流動與積儲

TAG:維知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