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教科書里有多少錯,只有杠精孩子知道

教科書里有多少錯,只有杠精孩子知道

《鷸蚌相爭》的故事,爸媽們都學過的吧。

就算咱們那個年代沒讀過,翻開孩兒的課本,也一定能找到這篇出自《戰國策》的文章,只是咱們孩子學的是翻譯過來的白話文。

故事是這樣的:

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

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咦?這不就是篇教育孩子的寓言故事嗎?」

讀完故事,相信不少爸媽和我一樣嗤之以鼻,如果再仔仔細細讀一遍,你會不會發現有些奇怪的地方呢?

至少我是沒有發現問題。

然而家住重慶的五年級小學生——黃聖凱,卻發現了課文中致命的邏輯錯誤:「你看,蚌的肉被鳥的嘴夾住了,蚌又用殼把鳥的嘴反夾住了,那麼它們是怎麼開口說話的?」

咦?此刻我的表情是這樣的:

好像是那麼回事哈,我這活了三十好幾的人,竟然還比不上一個五年級小朋友,這讓一眾老父親老母親的顏面往哪兒擱。

不過對於孩子敢於質疑權威的行為,網友們也是意見紛紛。

當然也少不了來自爸爸媽媽們又愛又恨的親切吐槽。

那麼個聰明孩子,我還巴不得是我的呢。

的確,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家孩子也有那敏銳的洞察力,還有那敢於質疑權威的能力呢?

敢質疑的孩子不是「杠精」!

無獨有偶,幾天前福州一個 8 歲的小學生也因為敢於質疑課文《羿射九日》里「蹚」字的用法是否正確上了熱搜。

這前文剛剛寫到: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球,炙烤著大地。禾苗被曬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裡的水被蒸幹了,連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被熔化了。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

後文卻說:他翻過了九十九座高山,蹚過了九十九條大河,來到了東海邊。

是呀,這江河裡的水都被蒸幹了,那怎麼後面還說蹚過河呢?

按道理,八歲的孩子閱讀課文仔細認真,發現了其中的紕漏之處,應當得到的是來自社會的表揚與讚許。可是不少網友卻給孩子打上了「杠精」的標籤,覺得孩子如此質疑課本是無中生有之事。

最後,人民教育出版社發布官方聲明,表揚了孩子敢於質疑,敢於提問的能力,決定適當修改教材才平息了這場「真杠精」批評「假杠精」的風波。

從什麼時候起,敢於質疑權威,提出自我見解的行為也成了「杠精」呢?

我想對那些真杠精們說:與其在虛擬世界質疑敢於發文的孩子,不如早點明白質疑能力才是是培養孩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前提。

孩子需要得到回答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

對孩子而言也是如此。

當孩子為所學知識產生困惑時,不免會成為「十萬個為什麼」,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想要得到一個準確的官方答案,只是渴望自己的思考得到肯定。

在去年的校慶日上,北大校長林建華,要求北大學子「要勵志,立鴻鵠志」,但他將「鴻鵠志」讀成了「鴻浩志」,同時,還接連讀錯了好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字,一時間,又議論紛紛。

他在致歉信中寫道:「對質疑的認知問題上犯的錯誤,要比讀了錯字更嚴重。

是啊,僅僅因為讀錯了字,便質疑他人是否具有擔任校長的業務能力,如此質疑,何來發展呢?

在親子教育中,道理依然適用。

僅僅因為孩子提出的問題太過無厘頭,太天馬星空,太吹毛求疵,太……

就把孩子的想像力、觀察力、創造力扼殺在搖籃之中未免太過殘忍。

要知道,敢於質疑的孩子,只是希望得到更多的認可,這來自家人、來自外界的認可是孩子自信的原動力,更是孩子蓬勃創造力的根源。

「蜜蜂靠翅膀振動發生」曾經似乎是我們約定俗成的一個常識。

然而2003年的時候,這一觀點被一位12歲小學生利用用實驗推翻了。

家在養蜂場的聶利偶然發現,即使許多翅膀沒有煽動的蜜蜂聚集在蜂箱上時,仍然會有嗡嗡的聲音,於是她對學校教材和老師的講解產生了質疑,於是開始對蜜蜂進行試驗和研究。

通過對不同蜜蜂的比對,用放大鏡連續觀察,一個多月後她終於找到了蜜蜂的發聲器官,也因此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獲得了不少獎項。

能養出這樣敢質疑,敢探究的孩子,讓人好不羨慕啊。

或許探究的過程並不複雜,但是老父親老母親們應當明白,勇於質疑的精神,比「蜜蜂的發聲器官」這個發現本身更為可貴。

有一種教育,叫「質疑權威」

正如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和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就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

質疑精神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創造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是孩子與人溝通時的自信氣質,從容不迫的氣場。

為人父母,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優質創造力,還有那從容不迫的強大氣場呢?

「質疑教育」很重要。

馬思齊,今年讀五年級,一個文文靜靜的小姑娘,話不多。

但說起《西遊記》來,可以滔滔不絕和你說上半天,

一天,讀罷《西遊記》後,她抱著書問媽媽,「為什麼《西遊記》里宴會上的西域菜名和東土大唐是一樣的啊,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麵筋、芋頭、蘿蔔,吃的全都差不多。」

孩子媽媽既沒有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也沒有直接否認孩子的意外發現,而是耐心說道:「這個媽媽也不是很確定,你可以多翻一翻前後章節,實在不行我和你去圖書館裡找找文獻。」

在和媽媽的共同探究之下,孩子的作文中這樣寫到:

小小的作文里,我看到了孩子上通歷史,下知地理的廣博知識,看到了想穿越明朝勸說吳承恩的無窮想像,更看到了「質疑教育」是多麼重要。

正是孩子媽媽的正確的「質疑教育」,對孩子的疑惑採取了引導的方式,對孩子的質疑採取正向反饋,而非直接蓋棺定論,孩子的創造力才能如樹木一般枝葉勃發。

「質疑教育」最重要的是兩點:

1、安全的質疑空間。

「課本說是就是!你記住就行,哪來那麼多為什麼!」我相信這是不少父母情緒激動時的回答,雖然是無心之舉,卻會深深挫傷孩子的安全感。

我們應當在孩子提出質疑時,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同孩子一起討論,分析質疑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味埋怨孩子提這些「傻問題」。

2、質疑不是唱反調。

孩子成長,十萬個為什麼一定少不了,天上飛的,水裡游的,他們的小腦袋瓜里都能找到問題,這時候縱使你窮盡畢生所學給孩子解答,他們一定會不滿意你的答案。

這時候你要告訴孩子,質疑不是唱反調,有明確結論的質疑是不具有價值的,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我們再去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提出有質量的問題。

答案其實很簡單,「質疑教育」來源於我們為孩子構建的安全感,為人父母的責任感。

孩子質疑「鷸蚌相爭」時,孩子質疑「夸父逐日」時,孩子質疑蜜蜂時,孩子質疑《西遊記》時,每當孩子提出問題時,就是我們「質疑教育」的最佳時機。

願每個善於質疑的孩子,願每個熱衷提問的孩子,都能被父母呵護最初的好奇心,都能得到來自父母的最寶貴的「質疑教育」,因為:

勇於質疑的孩子,洞察力、思維力、批判性思維都特彆扭,而且還特別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子有方 的精彩文章:

3歲女童溺水5分鐘被救出:家長,你要讓孩子平安長大
這4招輕鬆提高孩子抗挫能力,別再用「跌倒不能扶」的笨方法了!

TAG:教子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