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令和知縣,哪一個官職更大?分別是幾品?
縣令和知縣是中國古代的兩種官職,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受到歷史影視劇和古代小說的影響,很多人認為縣令就是知縣,它們都是一縣之長。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兩者有明顯的分別。
那麼,縣令和知縣到底有什麼不同?兩者之中,哪一個官職更大呢?
一聽「縣」,許多人會想起郡縣制,認為這個官職起始於秦朝。
其實並非如此,戰國末期就有許多諸侯國推行了郡縣制,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郡縣制才在全國推行。
在郡縣制的體系中,朝廷只管到郡、縣一級,其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但是,縣以下還有「鄉、亭、里」三級,其長官都由本地人推薦,朝廷並不干涉。
秦漢時期,一縣長官稱為「縣令」或者「縣長」,但兩者也有微小區別。
一般情況下,人口達到萬戶以上的縣,長官被稱為「縣令」,俸祿從六百石到千石不等;
人口萬戶以下的縣,長官被稱為「縣長」,俸祿從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
魏晉時期,因為戰亂的關係,導致人口大減,所以縣令和縣長的衡量標準又有不同。
《晉令》有記載,「縣千戶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為令;不滿此為長。」
南北朝時期,因為中原處於割據時代,每個國家的疆域並不穩固,總有大量人口的流失。
這時,每朝每國取消了「縣長」的說法,一縣之長統稱為「縣令」,這在《宋書·州郡志》和《隋書·百官志》中都有記載。
到了唐朝,偶爾會出現縣令空置,由縣裡其他官員臨時代理縣令的情況,這時,這個官員就被稱為「知縣事」,這也是「知縣」一詞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
總的來說,從秦漢到隋唐,一縣之長的稱呼為「縣令」。
值得說的是,因為中國自漢以來的強大,千百年一直是東亞諸國的宗主國,因此縣令一詞也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縣令也是這些國家一縣之長的稱呼。
直到宋朝,「縣令」一詞才發生改變,從唐朝中後期到宋朝初期,兩百年的藩鎮割據,引發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
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吸取前朝的經驗,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變地方官員的權力。
趙匡胤從唐朝的「知縣事」受到啟發,索性不再任命地方官員,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員代理地方事務,稱為「知事」。
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縣令的稱呼都變了,成為後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縣。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縣」比「縣令」的職權還要大,不僅管理一縣政務,還監管地方軍事。
元朝不是漢人王朝,沒採用漢制,一縣之長既不是縣令,也不是知縣,而被稱為「縣尹」。
明朝初期,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襲了宋朝的「知縣」制。
清朝雖然不是漢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襲明朝的,「知縣」便是如此。
那麼,縣令和知縣有什麼區別呢?兩者雖然都是一縣之長,但「縣令」是地方性官員,而「知縣」卻是朝廷選派的。
從官職的高低來說,縣令大多是「正七品」官員,而知縣則是「正五品」官員。
※為活命皇帝裝瞎3年,不料妻子當面與他人苟合,睜眼後就地處決
※史上最弱朝代:40萬軍隊被兩萬人擊敗,開國皇帝被分屍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