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網路傳媒對當代滿族文化傳承的影響

網路傳媒對當代滿族文化傳承的影響

網路傳媒對當代滿族文化傳承的影響

張欣陽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80;牡丹江師範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摘 要:滿族作為清朝的開創者,追溯到滿族先民,滿族擁有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網路傳媒的出現,為挽救瀕危的滿族文化提供了契機。正確依託和使用現代化的網路傳媒,有利於提高滿族文化的生命力,促進滿族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網路傳媒;滿族文化傳承;影響

1 滿族文化傳承現狀

滿族是一個悠久的漁獵民族,滿族歷史據史料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時的肅慎。近一二十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深入開展,滿族文化傳承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現代生活方式給滿族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滿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路徑包括:在滿族聚居區以家族祭祀和續譜的形式增強家族凝聚力;滿族聚居區滿族習俗對居民行為的約束和影響。此外滿族文化傳承路徑還包括,對自身滿族身份認同的人們通過電視或網路視頻等傳媒接收滿族文化知識,並自願遵守滿族習俗或傳播滿族文化;以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故宮博物院和黑龍江大學為代表的滿族語言文化研究機構建立滿族語言語料資料庫、保存並研究滿文檔案、研究滿族語言和文化的歷史及發展特徵等。

影響滿族文化傳承的一個原因是人口數量銳減。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通常生育率低,滿族人口已經由全國第三大民族,降為第四大民族,人口總數已經被回族超越,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滿族由於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出生率,人口數量正在進一步下降。除了滿族人口總數的下降,影響滿族文化傳承的另一個原因是隨著東北經濟的衰落,越來越多的滿族人離開滿族聚居區,到一二線城市去謀生。擁有悠久歷史的地區,通常是經濟發展落後的地區。滿族聚居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發達,經濟發展落後,這些也是讓滿族聚居區年輕人離開那裡的原因。為了使得家族祭祀順利開展,家族需要最遲在7-8月定好12月祭祀的日期,以方便祭祀最重要的角色——薩滿們能夠按時返鄉。留守在滿族聚居區的以老年人為主的族人,和從一二線城市打工返鄉的年輕人,及因其他原因離開滿族聚居區去周邊謀生的族人們,失去了在一個社群的共同生活,習俗的影響和家族精神的灌輸也只能每年一次,或幾年一次。沒有共同的生活社群是滿族文化傳承面臨的最重要難題。影響滿族文化傳承的第三個原因是,為數不多的滿語母語使用者和懂滿語的薩滿的逐漸離世。雖然國家對瀕危語言和文化保護的政策不斷出台,學者研究的力度逐年增加,但是由於辛亥革命至新中國改革開放期間,人們刻意避免使用滿語,也大面積停止了家族祭祀,所以只有滿族母語使用者們才真正掌握滿族語言口語使用的要義,只有懂滿語的老薩滿們才能在薩滿口口相傳的傳承方式中掌握家族薩滿祭祀神詞的要義及家族薩滿和祖先傳說靈魂主旨。

從表現形式來看,滿族聚居區專門為家族祭祀而建堂子大致保留了滿族傳統房屋的三大特點:口袋房、落地煙囪、蔓子炕。傳統滿族口袋房偶然能看見,但基本處於閑置狀態,居民住房都是坐北朝南,院里種菜,完全沒有了滿族特色。滿族為方便騎馬打仗而穿的傳統服飾已經消失。祭祀比較頻繁的家族和滿族身份認同者會按照清朝的服飾式樣製作一套節日時穿的滿族服飾,普通百姓日常穿著的棉布旗袍,只能在清宮劇或老北京影視作品中看到。在日常飲食方面,由於滿族發源的東北地區,氣候寒冷,溫度非常低,滿族飲食以火鍋和餑餑為主,這些食物的熱量都非常高。火鍋以涮五花肉為主,餑餑以大黃米、油和糖為主要原料,與現代低脂低熱低油的健康飲食觀念相悖。滿族的特色食品,雖然沒有徹底消失,但是一部分只能在滿族聚居區看到,薩其瑪等食品也大都融入現代的元素,成為了現代零食。滿語的零星辭彙遍布滿族人傳統生活區,以方言的形式存在。這幾方面來看,滿族傳統文化在現代的浪潮中不斷被吞噬,滿族傳統文化已經向歷史化慢慢趨近。滿族文化傳承的火種還在,但已非常微弱。

2 網路傳媒對滿族文化的傳播

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普及,網路傳媒因它本身的個性化、網路效應,互動性和實效性特性被廣泛用於文化傳承。網路傳媒也為滿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契機。《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網民總人數達到8.02億人,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88億人,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佔網民總數的98.3%。可見當代網路傳媒中對文化傳承影響力最大的是手機中安裝的各類APP。獵豹大數據公布的2018年中國APP排行榜顯示,排名在前100名的有:微信、QQ、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快手、騰訊新聞、愛奇藝、小米視頻、抖音視頻、優酷、新浪微博、喜馬拉雅、鳳凰新聞、搜狐新聞、網易新聞和QQ空間。

以上APP中對滿族文化傳承影響最大的是微信和QQ的微信群和QQ群社交功能,這兩類傳媒可以將其它APP中的視頻、新聞和文章轉發到群內供群成員討論,並能夠實現實時互動,微信群和QQ群成為滿族家族的主要交流渠道,是滿族語言的主要學習場所;新浪微博和QQ空間為滿族文化愛好者提供了專題討論的社群,可以圍繞滿族歷史、祭祀文化、滿族文獻等主題展開討論;今日頭條、騰訊新聞、鳳凰新聞、網易新聞綜合呈現各網站、報紙報道的滿族民俗、節慶活動、民族特性、民間藝術等活動或知識性新聞;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快手、愛奇藝、小米視頻、抖音視頻、優酷等視頻類網站大多呈現滿族飲食、節慶、服飾、滿族民俗景區和藝術活動等吸引眼球的民俗活動,在愛奇藝、優酷和嗶哩嗶哩等APP中有大量滿族文化紀錄片、滿語教學視頻、滿族老人採訪和習俗活動專題視頻等內容,為滿族文化傳承留下了大量影像資料;喜馬拉雅是有聲書APP,內有滿族民間故事、滿語教學和滿族歷史等音頻,集中了大量通過微信群想繼續學習滿語的滿族文化愛好者。此外,還有知網和青提文獻等文獻搜索APP,為滿族文化研究者提供查閱工具。

總體來說,以上網路傳媒內容的來自高校、科研機構、滿族和滿語研究學者、教師,滿語母語使用者和文化現象關注者,這些網路傳媒為想要了解滿族文化的人,提供了全方位的文獻信息資源,對繼承和發展滿族文化事業具有深刻的影響。

3 滿族文化傳承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3.1 現有的機遇

網路傳媒的多媒體性、互動性和靈敏性等特性,能夠讓世人更加全面的了解滿族的傳統文化。通過網路傳媒人們可以足不出戶來了解優秀的滿族傳統文化,微信群和QQ群中滿語母語者的講授和滿族文化探討的即時反饋,滿族民俗活動中喜聞樂見的視頻推送,滿族故事及文獻的音頻解讀,滿族文化主題的暢所欲言討論,都引起或恢復了人們對滿族文化的更大興趣。滿族文化更廣泛的傳播引起了人們對滿族文化的關注,尤其是滿族家族薩滿祭祀和滿語講述滿族神話故事,都對有滿族身份認同的滿族人有強烈的吸引力,這些吸引力帶來的關注也增加了參與其中的族人的自豪感,進而促進了滿族文化的傳承。

3.2 存在的問題

首先,網路傳媒存在於網路之中,互聯網虛無非現實的特性使得網路傳媒傳播的滿族文化存在不實的現象。這些不實內容的傳播能夠引起人們對滿族文化的誤讀,甚至對滿族文化產生反感。其次,在微信群和QQ群內討論問題時,由於彼此各自經歷及認識的不同,對同一問題不同的解讀,文字表述的誤讀等原因使得群討論轉變為人身攻擊,導致對滿族人的誤解。再次,薩滿祭祀時親自聆聽薩滿誦讀祭祀神詞,會被祭祀場內的氛圍所感染,如果只是看祭祀混亂不堪且並不美的視頻或畫面,很可能使觀看者就此喪失了親自去體驗的興趣,反而不利於滿族文化從傳承。最後,由於滿族文化並沒有轉換成產業,網路傳媒傳播內容的迅速擴散並不能給滿族文化傳承者帶來收益,無法直接促進滿族文化健康化發展。

4 網路傳媒環境下滿族文化傳承的對策

4.1 加強滿族研究機構網路傳媒教學平台建設

為了防止一些低水平的網路傳媒誤導大眾,應加強滿族研究機構的網路平台的建設,為滿族文化愛好者提供一個確定的、正確的、健康的學習平台,防止錯誤或不準確的網路傳媒信息誤導滿族文化愛好者。

4.2 提高滿族文化的產業轉化率

滿族的建築、服飾和飲食等文化現象逐漸與漢族文化相融合,滿族文化特徵越來越不明顯,滿族各家族祭祀活動、滿語母語者和滿族習俗等滿族文化傳承的核心內容目前仍處於自在的存在方式。提高滿族文化的產業轉化率,促進滿族聚居區的旅遊產業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可以緩解滿族人外出謀生導致的人口銳減,也可以吸引其他滿族人來當地共同挖掘滿族傳統文化,生產出有利於滿族文化傳承的網路傳媒內容,提高滿族文化的吸引力,也能改變目前滿族文化的對外宣傳無組織者,無管理者,傳播方式及內容完全不可控,除了一些滿族重大的節慶活動,政府有官方的新聞報道,其它滿足活動的傳播完全由非利益相關方的感興趣傳媒來完成的局面,促進滿族文化的文化旅遊、文化產業化發展,組織有專業技術水平的網路傳媒團隊,有目的、有組織、有管理、更高效地宣傳滿族文化,推動滿族文化的傳承。

此外,網路用戶通過學習來提高自身的防範意識,自動篩選對自己有益的文化信息,給優秀的滿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一個乾淨的環境。

5 總結

文化傳承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因為文化本身不是一個人的文化,也不單單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而是整個世界的共同財富。利用網路傳媒促進滿族文化傳承,是保護世界民族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張欣陽.東北地區滿族民間故事的價值意蘊和傳承方式[D].牡丹江師範學院,2015.

[2]李金濤.網路傳媒對當代滿族文化傳承的影響[J].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10(6):91-93.

[3]汪淑雙,陳玉蓉.黑龍江區域滿族文化中的口承史詩價值分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7(2).

[4]曾亞玲,戴士權.滿族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以吉林滿族地區為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06):168-172.

[5]富育光.滿族說部的傳承與保護 [J].社會科學戰線,2007(05):110-11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滿通古斯語言語料資料庫建設及研究18ZDA300;牡丹江師範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牡丹江地區滿族祭祀文化旅遊資源調查及開發對策研究QN2018017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19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武昌假光緒案會有可能是真光緒嗎?
戰功彪炳不等同見人就殺,繼續說崇德年間的事情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