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課堂研究的特質與課題

課堂研究的特質與課題

2001年,教育部開始推進新課程改革,十幾年來,「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思想發動,與「自下而上」的一線教師的課堂創造,構成了一幅生機勃勃的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開發與課堂研究的圖景。

「課堂研究」是一種教學實踐研究,它是基於教師對課程與教材的把握、兒童真實狀態的把握,構想、設計、實施教學方案,然後分析實際展開的課堂事件,從中引出教學形成的要素、教學展開的法則與技術,進而改進後續教學的一連串過程。簡單潔地說,「課堂研究一般是旨在一線教師改進課堂教學、形成實踐能力、建構學校文化而展開的研究課堂的立案、實施、觀察、協議、評價以及改善的一連串的教師研究及其基礎研究」。這種課堂研究是一線教師通過教學實踐,解決直面的種種問題、建構優質教學實踐可能性的場域,也是研究者發現與再發現教育學概念內涵的場域。

「課堂研究」既可以由教師個人進行,也可以由教師之間合作實施,「課堂研究團隊」就是著眼於後者的優越性而形成的。基於教師團隊的課堂研究的特質,不同於各種制度化的研修,它是完全基於「有志者自發的結集」這一意義上的「自發性」。這種「自發性」有助於保障每一個成員彼此間的思考與信條的自由,同時在提升教學實踐的素質上也容易取得共識。以這種「自發性」為前提,就可以求得「協同性」的特質——彼此從平等的立場出發,發表自身的教學實踐,根據教學實踐的事實,共同展開分析、評價、批判,從而揭示教學改進的方向與線索。這既不是特定教師的經驗,也不是客觀主義的分析,而是旨在開拓兒童無限的發展可能性,分享理想而可行的教學模式及其技術的「協同性」。再者,這種「課堂研究」必須是日常性的、長跨度的「持續性」研究。最後,這種「課堂研究」的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特質就在於「倫理性」——一線教師與研究人員作為合作研究者,對於教學展開的設計、實施與課後的分析、評價的作業,負有共同的責任。在課堂研究中,研究者的理論藉助一線教師的實踐加以琢磨與修正,反之,一線教師的實踐藉助研究者的理論加以檢驗,或者將自身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一線教師藉助日常的課堂研究,不僅打造自身的教學實踐力,同時也打造教師的「學習共同體」。

「課堂研究」絕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研究」是同那些扭曲課堂研究的思想及其勢力展開博弈的一場鬥爭。「應試教育」最後的堡壘就是課堂教學,課堂不變,教師不會變;教師不變,學校不會變。換言之,課堂變了,教師才會變;教師變了,學校才會變。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中國教師報》2019年07月03日第5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2019全國U系列攀岩聯賽(北京站)鳴金
用做科學實驗的方法讓大學生愛上思政課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