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紛擾,心浮氣躁?來首「禪詩」,超脫一下!
先來一首「棒喝」:
觀影元非有,觀身一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樹頭風。
攬之不可見,尋之不可窮。
眾生隨業轉,恰似夢寐中!
這是初唐詩人王梵志以佛理來關照人生的名作。
你只知影子是虛幻的,殊不知,產生影子的身體,一樣是空!
一切有情眾生都是隨「業」而轉,如在夢中!
忙忙叨叨,渾渾噩噩的你,何時能開悟呢?
再來看「詩佛」王維的這首《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是王維晚年剛開始在終南山隱居時所作。
他自陳中年以後,頗有好道之心,
但直到晚年才隱居終南。
興緻來的時候常一個人出去走走,
勝景樂事自個兒欣賞、自個兒陶醉。
有時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找源流,
有時坐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
偶然在林間遇見個老頭,
於是跟他愉快地聊天,竟忘記了回家!
人生,不是如此么?
人生,不該如此么?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皈依佛門,自號香山居士,曾寫下數百首禪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寄韜光禪師》: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
前台花發後台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此詩採用復辭對仗的形式,迴環往複,又一氣呵成。
山門、寺院雖一分為二,但其源相同,皆為供佛;
水雖分東西,雲雖分南北,但同為水雲,自性無異;
花開前台,後台得見,鐘聲發上,下能聽聞,一樣都可以悟道。
佛性是無所不在的!
像韜光禪師達到的那種境界,真是令人羨慕!
唐代文學家李翱任朗州刺史時,曾慕名入葯山,拜訪高僧惟儼,寫下了兩首著名絕句: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
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詩人前來問道,高僧只一句「雲在青天水在瓶」。
這句話怎麼使詩人頓悟的呢?
水在瓶中,亦如雲在天上,物性無別,萬法歸一。
認清本心,則雲之瀟洒,水之恬靜,其實相通。
在天上,就做瀟洒的雲;在瓶中,就做恬靜的水。
只有把握住當下,才能夠得到自在。
這種自在,完美地體現在了峰頂月下,那一聲長嘯之中!
所謂名師高徒,葯山惟儼禪師的弟子德誠,也寫有一首著名的詩偈《船居寓意》: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佛雲,人生有「八苦」,其一曰「求不得」。
而在詩中,主人公泛舟江上,垂下絲綸,意在得魚;魚既不食,則空載明月,悠然而歸。
求魚而不執著於求,不得魚又不執著於不得,委運任化,一切隨緣,何等曠達!
這難道不是一種應有的人生態度嗎!
/End.
(獲取更多內容,敬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古今神秘文化)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
別忘了點贊、轉發和關注哦!
~您的舉手之勞,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TAG:中華神秘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