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What"s behind him

that no one knows

1950年,一位不太油膩的義大利中年男性,拿刀劃破了一塊畫布。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這個「給我一小時我也能畫出130張,而且這玩意居然賣上億???」的騷操作,分分鐘輕輕鬆顛覆了整個世界。

Y請婊貝們回憶一下,自從繪畫藝術出現在這個星球上以來,無論是頂級藝術巨星還是默默無聞的畫師們,他們統統都在處理著同樣的一件事情:

就是在2D的畫面上,表現著3D的或是更多維度的世界。

為了完成這種維度的轉換,西方的大藝術家們一直覺得繪畫就是繪畫、雕塑就是雕塑。還發明了很多「作弊手段」,甚至把自己培養成人肉照相機。而東方的大藝術家們,則喜歡用散點透視解決問題。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寫實還是抽象,這個慣性的思路在繪畫藝術的世界裡縈繞了很久很久,久到離譜,但是始終沒人能跳出這個2D的框框。

直到盧齊歐·豐塔納(Lucio Fontana)覺得倦了,真的倦了。抱著一種玉石俱焚的心態,他開始用尖刀劃破2D的平面。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這時,2D的畫布上就出現了一個迷之空間,既不像3D那麼立體,又好像和2D有點區別。

是偉大的里程碑,也是一種解放;是了不起的腦洞,也是人間破壁機。雖然看起來好像是沒什麼技術含量,但是第一個這麼做的確實不是你括弧微笑。

總之,豐塔納這一波騷操作,讓他成了20世紀最厲害的藝術家之一。

最近,你的好朋友Y先生又發現了一位掌握了騷操作的年輕藝術家,關於空間、維度他有自己的想法: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

王沛奇的騷操作也很簡單巧妙,把一張完全透明的亞克力板作為自己創作的載體。這樣,每件作品都有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兩個面。一個面粗糙曠野,一個面光滑細膩。同時,由於塗抹順序和材料的覆蓋性,作品的兩個面分別處在截然不同的兩個時空里,背對背擁抱。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家庭娛樂》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家庭娛樂》的背面

Y先生:你的作品看起來很冷靜,實際上呢?通常觀眾好像有一個思路就是看到越冷靜、理性的作品,就會覺得他背後的情緒越波瀾。

王沛奇:可能因為我是學習版畫出身的,版畫的整個工作邏輯和訓練非常嚴謹且講究工序。很多版畫系畢業的藝術家身上都會看到這種特質。你所看到的「冷靜」表象可能是工作方式的表現結果。創作的過程中,整個感性或者手感的部分是在不同材料碰撞的瞬間產生的。

我的作品都是在亞克力的背面作畫,正面看到一個非常精緻理性的結果,但背面它其實是像抽象畫一樣的作品。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考古史2》

Y先生:你的作品展出的時候,觀眾只看得到整潔的正面嗎?這種「正面」與「背面」是通過什麼標準區分的?

王沛奇: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講,作品的正面就是觀眾的背面、背面就是觀眾的正面;站在觀眾的角度看這個關係恰好相反。我的作品展現了一個關於「觀看」的話題,它提供一條線索,或是多條道路。我認為「觀看」只是觀眾面對作品的方式之一,我更希望能有一種新的感知和作品進行對話。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顱內高潮

Y先生:這種既相同又完全不同的兩面分別代表的是什麼?

王沛奇:我的作品由正面的細膩精緻感與背面的抽象粗糙形成視覺邏輯的對比。這是我對當下大社會環境最感興趣的點,也是一種當代生活「景觀」的映射。在所有城市規劃發展中,商業、建築、景觀都呈現一種精緻修剪的狀態,但如果你看到了整個製造業的源頭,會發現這個源頭是抽象的、粗糙的,是無數底層階級勞動力構成的基礎體系。目前我們社會所有表面精緻的代價都有背後不為人知的犧牲、榨取。

所以整個做作品的邏輯,既是我對當下所處環境的感知,也符合我、作品、觀眾三者關係的認知。目前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製造全新感知的可能性。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二次生產》

Y先生:所以你的創作也基於很多跨學科、跨領域的觀察和研究?

王沛奇:藝術的跨學科創作是很必要也很重要的。藝術不僅僅是畫畫、做一個裝置或者影像這麼簡單,它必然要在不同的社會語境、不同話題、不同的學科、不同的環境中碰撞,才能不斷產生新的東西。很多學科的理論和最新的研究結果,與中國當下的社會的現實狀況產生了強烈呼應,這些現狀給到了我很多養分。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病毒》

Y先生:你的作品也蘊含著大量的思考嗎?它反映的是一段思考的結果還是一段思考的過程?

王沛奇:於我而言,理性思考和藝術創作是分開的,我喜歡用思考的漣漪或者說餘震影響到自己的創作過程,而不是做一個非常理性邏輯性的關聯。

創作本身是動態的,每件作品都是在一個不確定的時間完成,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對於「思考」而言,它既是過程也是結果。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有時候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為什麼你有那麼多為什麼》

接下來,Y又和年輕的藝術家閑聊了一段人生。大學本科從川美版畫系畢業不過4年的他,雖然並沒有選擇出國再去讀個傑個娜個的皇家美術學院,卻早在2016年就在巴黎開了個展。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盲腸》

Y先生:你從本科畢業直接選擇從事藝術嗎?當時為什麼沒像多數學生一樣再繼續深造啊、出國啊、鍍金啊?

王沛奇:我8歲的時候就認定自己會搞藝術。大學期間我就有規划去歐洲留學,但因為有一個長期的創作項目導致沒有時間完成留學計劃。後來因為一些展覽和駐地的項目到了國外,覺得這種方式跟我也挺契合的。在國外的經歷讓我更善於用更多元的方式去理解人的存在,如果後面有時間的話還是會選擇去國外上學的。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soft world 3》

Y先生:作為年輕的藝術家,你覺得是學生時代的積累在你的作品中體現得比較多,還是畢業後的探索體現得比較多?

王沛奇:可能從表面看畢業後工作的推進和研究更突出,但其實這兩個階段不太有區別。對我來講這些探究是有一個整體性的,其中有潛在的邏輯。我的工作有節點,每一個節點都會對過去重新回望。我會在每個重要節點把不確定的、模糊的東西,拿出來重新研究,與當下的系統重新做結合。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曲徑通幽處》

Y先生:大學畢業你就留在重慶了嗎?

王沛奇:不知道重慶對我的作品有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重慶對我這個人有很大的影響(哈哈)重慶對我很重要,算是我的第二故鄉。

在中國很難找到像重慶這麼複雜的城市,整個城市的肌理和架構非常的Cyber,城市空間也很複雜。在信息透明全面監視的時代,重慶是少數有「死角」的城市。幾乎所有城市都在快速建設,導致許多城市風貌千篇一律既視感,但重慶卻具有極強的城市個性,她既在接納時代變化,也在突變這種變化。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王沛奇《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soft world 1》

Y先生:除了繪畫作品你還有其他形式的創作嗎?

王沛奇:我一直在試圖做一些不能被定義的東西。因為我目前的作品也不能算是繪畫作品,它全程沒有用到繪畫的手段。目前會做一些影像類的嘗試,當一個平面的像素點、或者一個編程成為我的媒介的時候,我會思考自己應該如何去糅合它。對於未來,我沒有給自己規劃或者固定之後會做什麼形式,希望一切會自然的發生。

- E N D -

【Yinterview | 從沒有一件藝術作品的背面 讓人這麼好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T新媒體 的精彩文章:

蔡國強紀錄影像 |《倒帶》《「花曲:蔡國強在烏菲齊」製作過程》觀摩暨導演、製作人夏姍姍學術交流
大藝術家 |「北漂」藝術家謝南星的腦袋裡是不是裝著一宇宙的靈感?

TAG:YT新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