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們畏懼死亡,是因為無法選擇如何死去」:看哭13億人的生死抉擇,終於被公開

「我們畏懼死亡,是因為無法選擇如何死去」:看哭13億人的生死抉擇,終於被公開

作者 | 青蔥

來源 | 家庭雜誌(ID:jiatingzazhi)

前段時間,一個16歲的馬來西亞少女,在網上發起了「死亡投票」。

她在Instagram上向網友徵求意見:「這真的很重要,幫我選擇到底該活下去還是自殺。」

69%的網友選擇了「自殺」,她就真的從樓上一躍而下,自殺身亡。

根據馬來西亞警方公布的消息,女孩離世以後,24小時在線投票結果顯示,「反對自殺」的人增加到了88%。

但此時已經太晚了,逝去的生命早已無法挽回。

因為這場「死亡投票」,馬來西亞社會人士呼籲:應該加強對年輕人自殺問題以及心理問題的干預。

網上曝光過一個名叫「藍鯨」的死亡遊戲。

每個參與到遊戲中的人,必須完成50個任務,比如早上4:20起床,對著鏡子看自己,最後還要自殺。

12歲的成都女孩小雅,兩年前點開了網上的「藍鯨遊戲」,隨後一直深陷其中。

在母親的逼問下,她才吞吞吐吐地說出真相:

她害怕網站的人,會順藤摸瓜找上門來對付她。現在小雅不敢上網,更不敢用手機。

一些刀片,一隻劃刻著藍鯨圖樣的手臂,把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嚇成了這樣。更別說參與過的人,最後都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孩子們追求獵奇,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卻未曾想過:不加管束的試探欲,是會讓人斷送生命的。

好奇,不是你試探生命的方式

當網路投票成為決定生死的工具,自殺誘導成為萬人通用的網路遊戲,

孩子的性命,成了別人手中的遊戲籌碼,更成了他們自我戕害的工具。

這些對生命缺少理解的孩子,事發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玩一個虐殺遊戲。

拿生死當遊戲的人,根本不知道「生死為何物」,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死觀,都沒有。

對於國人而言,「生死」就像一件諱莫如深的事。

儒家說,「不知生,焉知死」。如果不知生的道理,又怎會知道死是怎麼一回事。

但現實是,我們忙著探討生,死就成了避重就輕的問題。

人們自己不提起,也不和孩子溝通,更有甚者,以「生死」為取樂的對象。

演員譚松韻的媽媽,今年春節的時候不幸遭遇了車禍。

經過二十天的奮力搶救,媽媽還是離開了人世。譚松韻在媽媽的床前哭著說:只要你能醒來,我願拿一切去換。

跨年夜的歡樂熱鬧,成了母女之間的生離死別。

在網上,這卻成了網友們取笑的談資。

有人甚至歪曲指責,譚松韻在跨年夜和別人出門聚會,不顧母親的生死。

當這些人把別人的生死當作兒戲,嬉笑取樂的時候,他們在乎的是逞口舌之歡。

只要能消費痛苦,「生死」這件事,就還有點意思。

這一切讓人脊背發涼。

我們需要一堂生死課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向全國人民發起倡議:

應該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他提到很多癌症晚期的病人,因為病痛的折磨,而選擇自殺,

如果能夠向他們推行安樂死,讓病人自己來做抉擇,也許能減少病人對自我的傷害。

廣州大學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的副教授胡宜安,從2000年開始教授「生死學」這門選修課。

他認為,但凡一個人,他就會面對生與死的問題。

死亡不該是少數人在特殊時空環境下的話題,而是人們對生命的一種共識,一種常識。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17年我國大陸有近986萬人去世。

這其中,也包括了非自然死亡的人數。

人們因為車禍離世,有人被殺,有人死於醫療事故,還有無數人選擇自殺。

安慰蕪湖的一位老人,因為不習慣養老院的飲食,服用殺蟲藥自殺。

黑龍江省的一位老母親,為了給孫子救命,留下300元後服藥自殺。

對他們而言,命不重要嗎?在他們眼裡,死,更像是一種解脫。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向學生解釋「何謂死亡」的時候,用了「無邊的黑暗」這幾個字。

她說,人們對死亡的恐懼,來自未知的未來。

面對生活中的痛苦,人們選擇以死來解脫,好像這是萬全的方法。

事實上,死亡不僅終結了生命,也帶走了他們在人間享有的一切歡樂。

當人們對死的想像只是基於無知,也許我們能讓死亡,更具想像力。

陳果說,消除空虛,比畏懼死亡更重要。

更好地離開,

並不是一句漂亮話

日本女歌手中島美嘉,曾經寫下著名的歌曲《曾經我也想一了百了》。

她罹患咽鼓管開放症,因為這場病,她的聽力受損,不得不靠跺腳找節拍。

這首歌記錄了她得病時的心情。

歌詞里,她唱道:「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因為還未與你相遇」。

她是日本首屈一指的歌姬,這首《我也想一了百了》,把她從絕望的邊緣拉了回來。

「在座的各位,一定有過低迷苦悶的時候。為什麼世事總是不如意,為什麼沒有人來幫幫我,你們一定有想過這些。」她朝觀眾喊。

面對生與死的考驗,她從未把它看作一場遊戲,而是為了關心她的人,努力活下去。

這首用生命演繹的歌曲,讓孤立無援的人找到了內心的慰藉。

生命的偉大,不在於消耗與折磨,而在於善意的傳遞和分享,這是她教給聽眾的道理。

台灣名嘴傅達仁在罹患癌症以後,一直推崇「安樂死」。

他說:「我已經尊重過生命,現在沒有遺憾。」

去年6月,傅達仁遠赴瑞士進行了安樂死。

當醫護人員遞過來一杯澄澈的藥劑,他關切地問,一口吞嗎,兩口可以嗎?

家人們將他緊緊地攙扶,傅達仁靠在兒子的身上,另一隻手握著藥劑,慢慢地喝了下去。

「爸,我們愛你。好,不痛」。

「再見,FAREWELL SO LONG.」

這位「亞洲安樂死第一人」,在所有人的呵護和關愛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當醫療手段幫助人們解決了「如何死」,這不僅尊重了生命,更提高了我們的生命質量。

知死,方能安死。知死,方知生難死亦難。

2004年,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父親去世的時候,她讓十三四歲的小兒子飛力普,到台灣參加整個告別過程。

她說:我有心讓他認識到什麼叫「死亡」。

同樣的,她在生飛力普的時候,讓大兒子安德烈在一旁看她生產,甚至讓他看著醫生如何檢查自己的子宮。

「生課」和「死課」,就像人類認識生命的兩個維度。

認識了生的過程,死亡就沒有那麼可怕。

更好地理解生與死的關係,在社會話題日漸開放的當下,是心靈的成人禮。

死亡教育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建立良好的生死認知。

用「安寧」二字,

換一世的心安

目前,安樂死在國內並不合法。在國外,它也飽受審查制度的嚴格管控。

有些病入膏肓的患者,精神狀態不甚清醒,因而無法通過安樂死的批准條件。

在一則國外的採訪視頻中,一位老人看著鏡頭說,我不想臨終的時候滿身尿味。

安樂死之所以被廣泛討論,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能讓人實現「尊嚴死」。

當一個人在將死的時刻,有權決定「如何死」,這尊重了他的意願,更完整了他的生命。

目前,國內很多醫院,都設立了「安寧病房」,也就是臨終關懷病房。

《人間世》里有一集,講述了幾個發生在上海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裡的故事。

來到這裡的患者,幾乎都是癌症晚期。壽命大概能維持三個月,而且病情都已經無法逆轉。

「安寧病房」,就像他們生命的最後一程。

所謂「安寧」,放置了病人的孤單,家人的不舍,以及從生到死的一世輪迴。

梁金蘭老人,在生命的最後二十天,唯一的心愿,就是給老伴找到合適的養老院。

而她最大的歉意,是對她的女兒。

老人在視頻中表達,是自己拖累了女兒,她希望女兒面對現實,把自己的小家庭管好。

在她昏迷的六個小時里,女兒一直陪伴在她的身邊。

醫生告訴她,如果今天還沒有排尿的話,家人可能要準備後事了。

把老伴送進養老院的第三天,梁金蘭老人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老伴從養老院趕來,一路上都在嗚咽,從此以後,他就是一個人,連說話的人也沒有了。

梁金蘭老人寫的信,也在視頻中被公開了。

她感謝了所有生前幫助過她的人,包括一位曾為她買過菜的老熟人。

也許臨終關懷,無法緩解失去至親的痛苦,卻給了他們一絲滿足:

至少一家人在安寧與平和中,完成並傳達了彼此的心意。

而對於醫生來說,除了醫病,更重要的是醫心。

59歲的耿玉田,罹患癌症,已到晚期。

他對醫生說,不要讓他老婆來這裡,千萬要瞞著她。

當護士問他,是不是和老婆慪氣的時候,他回答說,自己只是不希望她擔心。

這些故事是動人的,生死抉擇之下,有人接受了自己的命運,有些至今還在和病魔頑抗。

中國人注重家庭觀念,即便是情理之中的請求,也會因為深而牢固的倫理牽絆,無法得到滿足。

生是大事,死亦然。

有一期奇葩說,曾經講過一個話題,如果親人得病,該不該勸他活下去。

辯手黃執中這樣說,病人從得病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聽過無數次鼓勵了。

他說,也許真正需要鼓勵的,不是病人,而是我們。

不論如何,生與死,都是自己的選擇,只要自己覺得幸福,這都沒有錯。

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提到,未來人類社會將面臨三大議題:

終結死亡,獲取幸福和快樂,以及,讓人成為神。

當喬布斯利用昂貴的醫療手段,把自己的生命延長了8年,人們感嘆「長生不死」也許不再遙不可及。

在科學家眼裡,死亡像一場事故。找到出故障的位置,就離攻剋死亡又近了一步。

在日常的無數個瞬間,我們總能意識到,人是無法永生的,而死亡,永遠是一件糟糕透頂的事。

正因如此,我們才更該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作家水木丁談起父親的離世,文字里飽浸著人生的疲憊與煎熬。

她形容那些幫忙處理後事的人,就像一群搶而分食的禿鷲。

他們為了壽衣討價還價,死人嘴裡含的銅錢,腳上墊的腳墊,粗製濫造的緞子被單,一切都是用金錢算計好的。

趁著家屬悲切之際,這些人恨不得多撈一點錢。就像地獄裡的餓鬼,讓人看到人性之惡。

死亡,讓一個人告別了所愛的世界,而他活過的地方,永遠留在愛他的人心裡。

生與死,就像生命的閉環。

人們在萬籟俱寂中發現生的凝頓,也在熱鬧與喧囂中看見死的意義。

面對生死,縱使我們有億萬種的情緒,最後也只有不停地紀念。

我想說:

「作為一個內心深處的自毀者,我活在一個人人互相粗暴相待的世界中,

我從來不曾奢求我自己可以死得其所,我可以對自己很無情,

可是在我不曾被溫柔對待過的此生里,仍然有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長在我愛的人的身體里。」

願所有人的生命都能被尊重,願所有的愛都被珍惜,也願所有迷失的靈魂,在夢裡尋到歸處。

資料來源:

1、華西都市報:成都12歲女孩陷入藍鯨遊戲:感覺很恐怖,不敢單獨睡。

2、剝洋蔥people:生死課18年,我把「死亡」擺在講台上。

* 作者:青蔥,老人和孩子一樣,都需要童話。關注家庭雜誌(ID:jiatingzazhi),每晚與你一起探討詩和遠方、雞毛與蒜皮。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路。轉載聯繫原作者。

願所有生命都被尊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那個懷孕3個月的妻子,被丈夫親手推下了懸崖
結婚10年,存款為零:30歲後,什麼才是女人最大的安全感?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