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疑&往生西方凈土、兜率凈土修持難易比較(1)
發願文
稽首本師,釋迦如來,彌勒慈尊,
弟子常照,至心皈命,求生兜率,
禮彌勒尊,赴龍華會,證法眼智,
在賢劫中,助佛廣度,娑婆有情,
再往西行,朝謁彌陀,觀音勢至,
斷除我法,得意生身,遊化十方,
修佛功德,攝諸有情,同證菩提,
今在佛前,申明此願,求十方佛,
諸大菩薩,生生世世,攝受加被,
助吾速證,無上等覺。
--- 弟子常照頂禮
目錄索引
(向上滑動閱覽)
一、辟疑
一、一、前言
一、二、《淨土十疑論》第七疑
一、三、《往生安樂集》之疑
一、四、《淨土論》之疑
二、往生彌陀淨土、兜率淨土修持難易比較
二、一、前言
二、二、淨土之共同點
二、三、淨土之不共同點
二、三、一、彌陀淨土為大乘不共土
二、三、二、兜率淨土為聖凡共土
二、四、往生彌陀淨土修因
二、四、一、明彌陀本願發心修行
二、四、二、信願行之眞實認識與修持
二、四、三、念佛與稱名
二、四、四、往生淨土之相關法門
二、四、四、一、《往生論》之五念門
二、四、四、二、《華嚴經》之普賢十大行願
二、四、四、三、《維摩詰經香積佛品》雲
二、五、往生兜率淨土修因
二、五、一、修三品行往生
二、五、二、不厭生死而願往生
二、六、赴龍華三會人間淨土修因
二、七、兜率淨土是速證菩提之淨土
二、八、結論
【 辟 疑 】前 言
一、辟疑
一、一、前言
初唐年間,有三位西方淨土的弘傳者,因偏愛「西方淨土」,在有意無意中,著論錯失「兜率淨土」的殊勝。
自此,古來許多大德,因弘揚「西方極樂淨土」,在著書立説中,或法會引喩,不查證這三部論內容中的眞實性,即引書中疑論作僞證,大談「兜率淨土」之不足與不是,而誤導眾生。
當初,世尊放光向弟子們介紹「兜率淨土」的殊勝,又強調末法眾生和四部弟子,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爲彌勒菩薩之所攝受,這不是隨便説説而已,諸大菩薩亦有明確強調。
常照站在弘法立場,引證《佛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之原意,使讀者對兜率淨土有更深的認識,並對三論中所言作一理性分析 。余實無「明察秋毫」本能,但不敢「粗心大意」隨便引證。如有不如法義之處,懇請十方大德指導是幸。
【 辟 疑 】《淨土十疑論》第七疑
一、二、《淨土十疑論》第七疑
關於本論之作者,一般的説法是隋朝智顗(智者)大師所作。但這可能是別人假借智者之名而作的,因爲按照續高僧傳來看,智者大師已經往生兜率內院了,既然往生了兜率內院,怎麼會作《淨土十疑論》來破斥兜率淨土呢?且自古以來,假借他人之名來寫作的例子也不少,所以本論的作者不是智者大師,而是另有其人。
論云:「問:彌勒菩薩,一生補處,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處,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三會之中,自然而得聖果,何須求生西方淨土耶?」
答: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 。且論二種:
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 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光明力,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又釋迦佛,説九品敎門,方便接引,殷勤發遣,生彼淨土,但眾生能念阿彌陀佛者, 機感相應,必得生也,如世間慕人能受慕者,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有女人,皆長諸天愛,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皆生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又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爲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也。
如釋迦佛在世之時,大有眾生,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恆沙,彌勒出世亦爾,大有不得聖果者。未如彌陀淨土,但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爲生死業縛也。
又聞西國傳云:有三菩薩,一名無著,二名世親,三名師子覺, 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願見彌勒,若先亡者,得見彌勒,誓來相報, 師子覺前亡,一去數年不來。後世親無常臨終之時,無著語云:『汝見彌勒,即來相報』。
世親去已三年始來,無著問曰:『何意如許多時始來?』
世親報云:『至彼天中,聽彌勒菩薩一坐説法,旋繞即來相報, 爲彼天日長故,此處已經三年。』
又問:『師子覺今在何處?』
世親報云:『師子覺爲受天樂,五欲自娛,在外眷屬,從去已來 ,總不見彌勒。』諸小菩薩,生彼尚著五欲,何況凡夫,爲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以上爲《十疑論》中第七疑之原文)
《十疑論》説:「求生兜率,一日聞道見佛,勢欲相似,若細比較,大有優劣,且論二種,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彌勒上生經》云:『行眾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論中話意與彌勒上生經完全不符。
《上生經》云:「佛告優波離説:『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華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花上,結跏趺坐』。」
從這段經文看,「行眾三昧,深入正定。」只是諸功德中一部份而已,其他還有,嚴守諸戒行,顯威儀道貌,掃塔塗地清淨道場,以清香花果供養佛、菩薩,精勤讀誦大乘經典。上述修持,都是被攝持的條件,必要至心懇切,全修者得上品上生。修多分者,得上品中生 。修少分者,得上品下生位。在修持上雖然不斷諸煩惱,可是他的程度好像得六通聖者。所以説:「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只是諸功德的一部份。
還有最方便「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受八戒齋。」這些最簡單方便法,正是往生淨土同一模式,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得往生西方淨土。稱念「南無彌勒佛」得往生兜率淨土有什麼錯誤。尤其是一生中能持一次「八關戒齋」,再把功德迴向兜率淨土,將來人間別世後,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是佛陀放光向大家説明,當然得到現在佛和未來佛保證,爲何本論説:「無方便接引之義」。
佛陀再叮嚀説:「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這幾句經文,是佛陀向眾生再肯定絶對往生之語詞。
佛陀又説:「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難道聞彌勒菩薩名後,歡喜恭敬禮拜,即能往生彌勒淨土,還不夠方便嗎?其他還有很多方便方法。請讀《佛説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十疑論》又説:「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無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眾生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論文與彌勒上生經亦不符合。
《上生經》説:「兜率陀天,五百億天子,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化作五百億寶宮,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出五百億諸天寶女。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時音樂中,演説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頗黎色,一切眾色,入頗黎色中,是諸光明右旋宛轉,流出眾音,眾音演説大慈大悲法。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説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説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無上道心即菩提心)。」
「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 右肩復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
「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説 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從這幾段經文看,應該夠詳細了吧!怎麼説沒有樹林、風聲、樂器説法呢?經文中只是沒有水鳥説法。
「五大神中『喜樂』,雨如意珠,顯説無量皈依佛、皈依琺、皈依比丘僧,及説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也説得非常明細。
《十疑論》説:「兜率天宮,又有女人,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彌陀淨土。。。。。無女人二乘之心,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爲此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此比較,優劣顯然,何須致疑。」此説又不正確。
論者將兜率外院和內院混淆,內院五百億寶女,是五百億諸天天子願力所化。五百億天女,是大神「牢度跋提」,爲了莊嚴微妙寶宮,所以化生九億天子和五百億天女,她們只是幫助説法。論中所説,著五欲之心之天女,乃兜率外院之福報世界,有男女,有情愛,有生產,外院男女情愛,執手成熱,慾火消退。這是內外院不同情形。
疑論中所説「彌陀淨土,純一大乘」,五濁惡世之娑婆眾生,尤其是末法之今日,有幾人能往生「彌陀淨土」,説法者應該心裡明白 。雖有三品九生之位,臨命終業力現前,十聲聖號不是好唸,何況西方極樂「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臨命終時,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亂,心不顚倒,才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接引。」
所謂「清淨良伴」不只彌陀淨土有,兜率淨土也有,下例作個比較:
彌陀淨土:西方三聖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諸大菩薩在其國土接引眾生,及淨土宗諸祖師者眾。亦有無量無邊阿羅漢。
兜率淨土:彌勒三尊是彌勒菩薩、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復有他方諸大菩薩發心而來,古來大德發願往生者眾,其中有阿難尊者 、戒賢大師、道安法師、玄奘大師、窺基大師、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智者大師、道宣律師。近代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其他尚有很多大德高僧,請看「虛雲和尚兜率受敎記」。
論中所説:「彌陀淨土往生者,遂至無生之位」,其實不只「彌陀淨土,遂至無生法忍之位」,十方淨土皆是,就是兜率淨土之眾生 ,將來個個「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上生經》云:「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於未來世當爲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授記』。」
《淨土十疑論》第七疑
未完待續
校 勘 | 如 念 如 霞 排 版 | 如 檀
大象佛學圖書館
※請問蘇轍,做蘇東坡的弟弟是種什麼體驗?
※佛說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