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上周末,我和老公去參加一個戶外徒步活動,中午聚餐時,隊友們聊起了自己的兒女:

「只要家裡有零食,我兒子就一定要把零食吃光,或者吃到他自己不想吃。」

「一看電視就叫不動,一玩遊戲就起不來。」

「做事情很拖拉,今天該完成的一定要拖延到明天。」

「我女兒看中的東西,立馬就要,一刻也等不了。」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面對餅乾「誘惑」的孩子

「這一年沒有一天心情是好的,只要想到家裡那個叛逆的初中生,怎麼都高興不起來。」一位爸爸講述他上初中的兒子如何沉迷遊戲,他又如何想辦法斷掉網路,而為了能上網打遊戲,兒子經常跑去大商場或其他公共場合蹭WiFi……這種「貓捉老鼠」的遊戲,他們玩了將近一年,老父親極為心酸和無奈地建議其他父母:「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他們的自控力。」

「你兒子最多就是上網時間長,我兒子是連學都不上了,已經窩在家裡兩年了。要是正常上學的話,今年應該上初三了。」另一位父親看似自嘲的語氣中,透出的是深深的無奈。

上述父母們描述的孩子種種不當行為,均和自控力相關,在孩子應當從小養成的各項能力中,影響甚大卻又容易被忽視的就是自控力了。如上述那位父親說的,應該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他們的自控力。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沉迷遊戲的孩子


那麼,什麼是自控力?

有人說,自控力是一種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獲取更大的利益,而去克制當下慾望的能力。有人說,自控力指的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的一種能力。

我個人比較認同的是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對自控力的定義:


自控力包括3大力量:

「我要做」:堅持去做該做的事情;

「我不要」:不做不該做的事情;

「我想要」:有清晰而明確的目標。

自控力在孩子的成長中有多重要?

有育兒專家說,一個孩子將來能不能成功,主要由自控力決定。自控力可以是一個人最突出的優點,比智商更重要。

首先,有助於孩子形成樂觀自信的性格

擁有自控力的孩子更能形成對生活的掌控感,這種掌控感恰恰是孩子自信的來源。

自控力高的孩子,遇到挫敗後,能就事情進行歸因而不會歸罪,並能自我鼓勵,然後重新上路;反之,自控力低的孩子,挫敗發生後,容易自我攻擊,一蹶不振。

其次,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

自控力能幫助孩子發展處一種自我調節情緒的策略,使自己的情緒狀態處於一個比較舒適的平衡狀態。

比如,有孩子在聽到巨大聲響時,會通過捂住耳朵來減輕心中的不安全感。在公園玩時,喜歡玩的設施被別的孩子玩了,有些孩子會聽大人的話「排隊,等等」……這些都是自我調節情緒的一種策略或者說技巧,自控能力使得孩子在實踐中學到越來越多的情緒調節技巧,他完全可以用「講道理」來替代「大哭大鬧」。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情緒平和的孩子

最後,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自控力良好的孩子更容易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因為能管控好自己情緒的孩子,在社交方面更能具有同理心,更容易傾聽他人,獲得他人的信任。

在幼兒園,你會發現,情緒調節能力差的孩子往往有一些行為問題,在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方面會稍顯吃力。

自控力對孩子的良好影響除了以上3點,科學家還通過研究發現,早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有積極作用,對學齡兒童的閱讀和數學能力也有長期的積極影響。

總的來說,自控力高的孩子做事更容易成功,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行為的人,生活更快樂,身體更健康,更容易擁有幸福的人生。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自控力是一種潛藏的生理本能,通過不斷進化發展。幼兒在12~18個月就逐漸出現自控的苗頭。比如我給我女兒喂飯時,她口裡的東西還沒吃完,會主動跟我說「等等」,外出時,我跟她說「等媽媽戴好帽子」,她便能剋制往外沖的慾望,等我一小會。

儘管是本能,但孩子年齡的增長、認知和能力的發展、以及養育環境的變化都會影響自控力的形成,所以你會看到,自控力水平因人而異。不過,越來越多的科學實驗證明,自控力可以通過訓練來習得和增強。

家長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1.從日常生活中培養

最好的方式是通過遊戲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可以是親子遊戲、孩子間的社交遊戲,還可以是孩子自己的假裝遊戲。


著有《遊戲力》的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博士認為,遊戲是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如果我們想告訴孩子什麼,那麼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既然我們都同意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那麼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會同樣有效。

比如,和孩子玩「一二三木頭人」、「紅燈停綠燈行」、「請你跟我這樣做」等遊戲,孩子需要專註於指令,還要專註別人的動作,這對他們排除干擾,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動作有很大幫助。想想看,如果平時要孩子站著不動或者說要他們安靜一小會,是不是很難辦到,但在遊戲中,要他們假裝是「木頭人」,他們卻可以持續較長時間一動不動。這就是遊戲的優勢所在,通過遊戲,能讓孩子有效地提升自控力。

除了遊戲,還可以通過做家務、讓孩子做計劃等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可以鼓勵孩子做計劃表,按照計劃表上的任務完成情況來打鉤或貼上小紅花,這種公開的意志力挑戰,能讓孩子感覺被認可,有自豪感,進而促使他按照計劃表繼續行動。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2.幫助提升孩子的自我認知


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說:「想要有更強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識。只有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才有可能會停下來。」

自我認知,指的是當我們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能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我們為什麼這樣做。

第一,父母可以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比如歷史偉人、成功的運動員,那些自控力強人是怎樣選擇怎樣行動的。比如我兒子喜歡足球遊戲,我們就給他講自控力強的足球明星的案例。因為「自控力是可以感染的。」意志力強人的榜樣除了名人們,還應該是孩子身邊親近的人,比如父母。父母的自律形象更能在無形中感染孩子。

第二,父母要幫孩子想像和描繪未來

德國漢堡-埃普多夫中心醫科大學的神經科學家研究發現,想像未來可以讓人延遲滿足感。你甚至不需要去想延遲滿足感帶給未來的回報,只要設想一下未來就行。

所以父母幫孩子創造一個未來的記憶是可行且必要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通過想像未來,可以增強人的意志力,在想像未來的圖景時,大腦就會更具體,更直接地思考你現在選擇的結果。

第三,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權

自主選擇才能進一步增強孩子的「自我概念」。


《奇葩說》中有一期談論孩子的完美人生,關於完美,辯手黃執中說:「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3.父母說話要言而有信

很多時候,為了哄孩子,父母們不經思索會給孩子種種許諾,但事後經常不了了之,因為「小孩子嘛,哄哄就好,不必當真」,但孩子當真了,又一直被現實告知「你被騙了」。長此以往,孩子的心裡會有這樣一個聲音:「既然是騙我的,沒有的事,我為什麼還等待?」

不少孩子從童年開始,就生活在一個「不可信」的世界裡,延遲能得到更大獎勵物的承諾常常得不到實現,這樣的經歷讓「等待」失去意義。與其不靠譜地等待,不如抓住手裡現有的 東西,無論它是大的還是小的。

實驗表明,當人們不再期待遲來的獎勵會兌現時,他們就不會選擇等待,孩子也一樣。所以父母須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信任感的環境,承諾一旦做出就必須兌現,這種信任感的培養對孩子自控力的習得非常重要。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4.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專註力

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中說到:


現代社會充斥著誘惑和刺激,不斷衝擊著人們的自控力。注意力分散的人更容易向誘惑屈服。比如,讓正在背誦電話號碼的學生從食品車裡拿些視頻,他們選擇巧克力蛋糕,不選擇水果的概率會比一般學生高50%。商店裡的促銷活動更容易吸引心不在焉的購物者,他們很可能把一堆不在購物清單上的東西買回家。

如果你心裡在想著其他事,那麼衝動就會主導你的選擇。

可見,專註力影響著自控力。而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一定的專註力,但父母卻常常不自知地破壞了孩子的這種專註力。

比如,孩子認真看書或做作業時,恰逢飯點,家人便會不斷地催促:「快點來吃飯了,飯菜涼了。」或是在孩子看書中途,為了表示關心,時不時問:「要不要吃水果?」「口渴了嗎?」這都是對孩子專註力的打斷和破壞。

孩子小的時候,玩玩具,正在認真研究玩具的構造,在父母看來「笨手笨腳地需要指導」,於是一把搶過孩子手裡的玩具,操作各個開關對孩子說,看,這個按鈕是可以控制車子轉彎,這個打開可以亮燈……殊不知,這只是父母一廂情願地「幫孩子更好地學習玩玩具」,實際上卻是破壞孩子探索的專註力,得不償失。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孩子良好的自控能力,源於父母提供的良好養育環境,這是父母能送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

「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獨父母的愛指向別離」 ,在我們得體退出孩子的人生之前,先好好地發揮為人父母的職責吧。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自控力如何影響孩子的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