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家用轉戰運動 英菲尼迪G系/Q50歷史
【太平洋汽車網 文化頻道】提及「混血」二字,恐怕對於多數人而言並不陌生,但倘若想在人類工業史上找出帶有混血基因的產物,或許並不多見。在當今的汽車領域,就有這麼一款車雖有著日系車的面兒,但骨子裡流淌著的卻是德系車的「血液」。英菲尼迪Q50L——以高貴典雅的個性外觀著稱,搭載來自戴姆勒代號為M274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與賓士C級同款機型。
回望歷史,Q50的前身是英菲尼迪G系:第一代G20車型(P10)於1990年推出,歷經6年於1996年停產,其不錯的綜合素質為G系列奠定了市場基礎。1998年推出第二代車型(P11)沿用了一代車型的動力配置,生產周期僅有3年。從第三代(V35)開始,乃至第四代(V36)車型,英菲尼迪G使用了日產的FM後驅平台,並貼上了Skyline的標籤,定位比一、二代更高端,設計取向運動。2013年,英菲尼迪宣布G字頭將隱退,由Q字頭接替其江湖位置。新一代Q50車型在2013年北美車展全球首發,加長版Q50L於2014年末在東風英菲尼迪實現了國產。
1989年,英菲尼迪品牌於北美地區誕生,次年就推出了初代G20車型(代號P10)。第一代英菲尼迪G,基於日產Primera車型打造而來,多加一些配置,然後再掛上英菲尼迪Logo的車型。作為專攻美國市場的日產豪華子品牌旗下的車款,採用成本較為低廉前置前驅布局,性能上應對前置後驅的對手們難免有些力不從心,好在該車各方面表現均衡,並無槽點,因此市場反饋還不錯。關於初代G20,當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廣告語:「生於日本,在歐洲留學,到美國就業。」
第一代的G系列車型比較單一,只有四門轎車版。外形設計風格簡潔,車頭部分窄小的中網用一條橫向格柵進行分隔,前後包圍與車門加上了當時車型廣泛應用的黑色防擦條。車側沒有複雜的線條裝飾,不規則多邊形尾燈採用上下排列的光源布局。內飾設計主打舒適性和豪華性,中控台整體偏向駕駛員一側,四幅式方向盤樣式普通,儀錶盤採用紅色指針黑色背板。車身尺寸方面,該車長寬高為4400mm/1690mm/1390mm,軸距為2550mm。
當時英菲尼迪同期推出的還有Q45車型,G20的定位是充當比Q45更入門級的豪華車型。現在的豪華車都有多種引擎排量可供選擇,或者一種排量多種功率輸出版本,還可以根據排量的多寡來命名,以展示身份尊貴的程度。而當年的初代G系動力單元配置只有獨孤一味的2.0L SR20DE直列四缸引擎,最大功率為142馬力,與發動機匹配的是4速自動變速箱或5速手動變速箱。底盤部分,G20採用了四輪獨立懸架,前懸架為多連桿形式,後懸架為麥弗遜形式,前後懸掛的結構設計正好顛覆了我們當前的認知。
1993年,G20進行首次小改款,主要是對配置進行了一定升級,新車被命名為1993.5年款;1994年2月。G20進行第二次改款,中網尺寸更大,並換裝了195/65 R14更大尺寸的輪胎。另外還增加了一款運動版車型,配有霧燈、運動座椅、行李廂蓋後擾流板、限滑差速器等配置。到1996年7月19日,初代G20停止生產,其整個生命周期共歷時6年時間。
在第一代G系停產兩年後,英菲尼迪於1998年推出了第二代G系(代號為P11)。第二代的英菲尼迪G依然只有G20一種型號,換言之還是只有一種排量,依舊採用前置前驅的布局,第一台新車下線是在1998年5月18日,其整個生命周期只有短短的3年多時間,在2002年1月11日正式停產。
第二代G20採用全新設計的外觀,發動機蓋一直延伸至中網底部,形成一體式的樣式。前保險杠延續了動感的八字設計,車身包圍採用了與車身同色的設計,防擦條面積減少了許多。尾燈造型變得更為圓潤,燈組位置也進行了重新排布。
內飾整體布局變化不大,依然採用偏向駕駛員一側的中控台設計,儀錶盤的背板變成了白色。第二代的P11相比上一代G,在車身尺寸上有了明顯增加,但依舊為緊湊型車。
動力方面,第二代G20早期沿用了第一代G20的動力總成,仍舊是那台最大功率142馬力的2.0L自然吸氣引擎,繼續匹配4速自動變速箱或5速手動變速箱。身為豪華品牌車款卻這麼「不思進取」當然是不合格的,因此在1999年末,第二代G20增加了一款高功率版本,最大功率小幅提升至147馬力。2001年,G20又推出了一款運動版車型。第二代G20雖動力未做改動,但針對懸掛系統做了一定的升級改進,前懸架仍為多連桿式,後懸架形式從麥弗遜也變成了多連桿,由此整車操控性有所提升。
從第三代車型開始,英菲尼迪G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被貼上了Skyline的標籤,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紀元。首先,第一、二代G的代號為P10和P11,進入到第三代,車型代號變成V35,車身布局形式也從之前的前置前驅變成前置後驅,總算符合了豪華品牌車型的特質,整車動態表現自然有質的飛躍。在車型陣線方面,英菲尼迪G系也開始玩起多一車多型的策略性遊戲,增加了兩門Coupe版本車型。
「Skyline」這個名字想必在每一個日系車車迷都耳熟能詳,我們常常聽到的Skyline往往跟GTR這個名字綁在一起,於是很多人認為他們是同一款車型。其實不然,Skyline是日產一個集美學和性能於一體的車系,曾經的GT-R車型都歸屬於Skyline產品線下。但自從GT-R R34停產後,2007年再度回歸的GT-R R35,以高性能跑車獨立成為一個車系,Skyline則轉入英菲尼迪門下,專攻豪華運動車市場。
有了Skyline家族血統的英菲尼迪G系,到現在的英菲尼迪Q系列車型,一直沿用著前置後驅的運動血統。第三代的英菲尼迪G系的車系定位比前兩代高了不止一檔,僅推出G35一個型號,基於日產FM平台(Front Midship)打造,搭載3.5L V6引擎。FM是Front Midship的縮寫,設計師通過將發動機艙布置得儘可能靠後,實現了52:48接近平衡的前後軸負載分配比,以追求最為靈活、均衡的操控。
就是從這一代G35開始,英菲尼迪G系開啟了追求運動化的目標方向。相比此前的G20,該車外觀的變化天翻地覆,前臉部分其發動機艙設計得十分修長,中網採用了橫向鍍鉻格柵,中間嵌有英菲尼迪LOGO,造型相比前兩代更顯動感。內飾也不例外,G35採用了雙層式樣的中控台設計,四輻式方向盤沒了,被三輻式取代,只是方向盤的造型有點天然呆。
動力方面,G35搭載的是日產著名的VQ35DE 3.5L V6發動機,03款、04款的最大功率即達到264馬力,峰值扭矩為353牛·米,如此參數當年非常驚人,即便在渦輪當道的今天也依舊比絕大多數2.0T發動機的參數更高。傳動系統匹配的是5速自動變速箱或6速手動變速箱,其中自動變速箱來自日本愛信旗下的愛信AW,自動擋車型還提供了四驅版本,被稱為G35x。底盤部分,G35採用了前雙叉臂式獨立懸架/後多連桿式獨立懸架結構,G35x車型配備了日產的ATTESA E-TS全時四驅系統。
G35從05款開始進行了改款,外觀最明顯的變化是減少了中網的橫格柵數量,前保險杠底部變成了單層大開口的樣式。內飾部分中控台、儀錶盤的布局都進行了重新布置,音響系統中去除了過時的磁帶播放器,加入了MP3/WMA播放功能。動力方面,重新調校的引擎最大功率達到284馬力,峰值扭矩為366扭米。
?G35 Coupe(代號CV35)
在G35問世後不久,英菲尼迪於2002年6月又推出了雙門造型的G35 Coupe車型。G35 Coupe的大燈、尾燈、前後保險杠等都經過單獨設計,看起來更加新潮、動感。橫空出世的G35 Coupe,讓英菲尼迪G的車型陣線更強大。
Coupe車型擁有更為順滑的車頂曲線,以及更張弛有利的車身線條感,其運動與優雅兼得的造型在今天仍舊吸引力十足。內飾方面,Coupe版跟四門轎車版相比大同小異。動力系統部分,G35 Coupe搭載相同的VQ35DE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為284馬力,峰值扭矩為366牛·米,傳動系統標配5速自動變速箱可選裝6速手動變速箱。
G35轎車最終在2006停產,G35 Coupe則一直生產到2007年,在第四代V36 G系推出後,第三代G系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這代英菲尼迪G系,讓世人深刻了解到了英菲尼迪對於運動高性能中型車的理解以及強大造車功底。
英菲尼迪第四代G系的研發起步很早,於2002年就開始了。和以往不同的是,2006年1月,英菲尼迪在北美車展上先發布了新一代G35 Coupe概念車,同年紐約車展,新一代G35轎車正式問世。
第四代G35的代號V36,出自第二代FM平台,驅動形式仍然是前中置後驅。新車與當年的英菲尼迪M系列共享部分組件,並對前懸架進行了運動化的設定。底盤採用內裝輕質鋁製組件的四輪獨立懸架設計,前獨立雙叉式懸架/後多連桿懸架,並配有前後穩定桿。車身尺寸上,第四代G35轎車的車身尺寸長寬高為4750/1773mm/1453mm(四驅版的車身高度為1468mm),軸距為2850mm。
第四代G35(V36)車型在四門轎車、雙門Coupe基礎上,還增加了兩門Convertible敞篷版車型。驅動方式上仍有四驅可選,四驅版的命名方式依然是熟悉的G35x。
第四代G35(V36)的外觀設計風格第三代G系非常相似,其沿用了修長發動機艙的設計,且擁有更加流暢的車身線條。其前臉造型經過重新設計變得更為多姿,發動機蓋明顯上移,引擎艙蓋上的兩道凸起更顯力量感。中網面積有所加大,採用多橫條樣式,車身側面取消了防擦條的設計,更顯美觀。車尾造型十分動感,車尾擾流唇更為明顯,彰顯了運動范兒,基本上不用再裝尾翼了,排氣管也變為了雙邊共雙出的形式。可以這麼說,V36外形變得更為亮麗,風格也更為洒脫。
第四代G35(V36)的內飾部分設計得極富時尚感,亮點之一是中控台採用了階梯式的布局,清晰的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域。儀錶盤採用了醒目的白色、紫色背光設計,單色的車載信息顯示屏被布置在錶盤中間。告別上代天然呆的三輻式方向盤,V36的方向盤更能吸引當時追求運動時尚的消費者,方向盤後還增加了換擋撥片。
動力部分搭載的是VQ35HR型3.5L V6發動機,最大功率310馬力,峰值扭矩363牛·米,傳動系統匹配5速自動變速箱或6速手動變速箱。底盤部分,第四代G系採用內裝輕質鋁製組件的四輪獨立懸架設計,前獨立雙叉式懸架/後多連桿懸架,並配有前後穩定桿。
?G37 Coupe(代號CV36)
2007年紐約車展上,英菲尼迪帶來了代號為CV36的全新G系Coupe車型G37 Coupe。雙門Coupe精神在V36繼續得到發揚光大,新車採用了與第四代G系四門轎車相同的整體風格,腰線造型、車頂線條基本不變,細節設計上顯得更加時尚動感、飽滿。
其車身尺寸長寬高為4651/1824/1392mm(手動擋的車身高度為1394mm),軸距為2850mm。該車最大的亮點是動力系統採用了後來獲獎無數、成為一代神機的VQ37VHR型3.7L V6發動機,最大功率335馬力,傳動系統匹配5速自動變速箱。
?G37 轎車
2008年,英菲尼迪G系列進行升級,採用全新動力系統的G37四門轎車取代了之前的G35四門轎車,率先在歐洲市場上市。G37轎車亦搭載VQ37VHR型3.7L V6發動機,最大功率332馬力,峰值扭矩365牛·米 ,傳動系統匹配7速自動變速箱。G37 Coupe也同步升級為7速自動變速箱。
?G37 兩門Convertible敞篷版
V36這一代G系還新增加了兩門Convertible敞篷版車型,2009年6月,英菲尼迪G37 Convertible正式問世,其車身尺寸長寬高為4656/1852/1400mm,軸距為2850mm,3.7L V6發動機最大功率在這一版本車型上調校為330馬力,傳動系統匹配7速自動變速箱。
?入門車型G25轎車
2010年的巴黎車展,英菲尼迪發布了G25車型,其搭載VQ25HR型2.5L V6發動機,最大功率221馬力,峰值扭矩254牛·米,其0-97km/h加速時間為7.5秒,該車的推出降低了G系的入門門檻。
同時英菲尼迪還展示了G37的IPL高性能概念車,其最大特點是動力系統經過重新調校,最大功率提升至353馬力,同時配合更激進的車身套件,新的合金輪圈,懸架系統也進行了升級以達到更好的操控性,以及其他一些小的調整。IPL G37 Coupe/Convertible隨後都進行了量產。
G車系經歷四代的發展後,在2013年的北美車展,英菲尼迪推出全新命名體系的Q50車型,作為G車系的替代車型。不過,G系列並未馬上退出歷史舞台,G37車型在2014年依然在售,但這明顯是一個隱退的前奏。英菲尼迪G系列的轎跑車型和敞篷轎跑車型,在新的命名規則下變為了Q60。
Q50在外形方面一改之前的圓潤風格,尤其是車頭稜角設計分明,大燈造型凌厲,變得更富運動氣息。Q50採用了很多英菲尼迪的新式的家族設計元素,最明顯的是「3」字形的後門線條。車身側麵線條流暢,採用雙腰線設計增添了層次感。車尾圓潤飽滿,上翹的小擾流板和大口徑雙邊共雙出排氣管凸顯了運動感。
Q50的車身尺寸比G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車長依然在4.7米的級別。不過由於Q50的外形經過了重新設計,其風阻係數從G系的0.29大幅降低到0.26,對於提升性能和燃油經濟性方面帶來一定幫助。內飾部分,Q50採用環抱式中控台設計,包裹感強,彰顯出該車的豪華運動氣質。中控台最大亮點是其採用了雙觸控顯示屏的設計,科技感十足。
動力方面,Q50先期共有2.0T、3.7L和3.5L混動三種動力搭配,其中2.0T發動機是英菲尼迪與戴姆勒共享技術的成果;3.7L發動機來自之前的G37;混動版本搭載的是由3.5L V6發動機和電動機組成的混合動力系統,與發動機相匹配的是7速手自一體變速箱。底盤部分,Q50採用了前雙叉臂式獨立懸架/後多連桿式獨立懸架結構,前後都配備橫向穩定桿,高配運動版車型還配備了可根據車輛行駛狀況自動調節阻尼的雙活塞式減振器。
2013年4月,英菲尼迪Q50亮相上海車展,完成亞洲首秀。2014年4月16日,英菲尼迪Q50正式在國內上市,共推出三種動力系統共8款車型,售價區間為32.58萬元-54.98萬元。
2014年北美車展,英菲尼迪又發布了Q50的高性能版本Q50 Eau Rouge概念車(Eau Rouge是比利時斯帕賽道的一個著名彎角)。該車動力系統搭載的是與GT-R相同的3.8L雙渦輪增壓V6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560馬力,最大扭矩為600牛·米,傳動部分匹配了7速自動變速箱。該車還配備有前後軸扭矩分配為50:50的全時四驅系統,其0-100km/h加速可以在4秒內完成。
2016北美車展上,英菲尼迪發布了2016款Q50車型。新車基本延續了此前車型的設計,前臉家族似的前格柵以及造型犀利的前大燈營造了較為運動的視覺效果。同時換裝了一款全新造型的多輻鋁合金輪圈,熏黑的處理也為整車的運動感增色不少。
作為重點,2016款Q50動力系統搭載了一台全新的3.0L V6雙渦輪增壓直噴發動機,根據調校不同,其高動率版最大輸出功率為406馬力,峰值扭矩475牛·米;低功率版最大輸出功率304馬力,峰值扭矩400牛·米。其高功率版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相比目前在售的3.7L車型提高了55馬力,峰值扭矩提高了114牛·米。此外,該車將繼續提供2.0T汽油發動機、2.2T柴油發動機以及3.5L V6混合動力供選。傳動方面,2016款Q50全系車型匹配了7速自動變速箱。
?英菲尼迪Q50L
2014年成都車展,英菲尼迪Q50L(即Q50的長軸距版)首發登場。同年11月6日,Q50L在東風日產襄陽工廠舉行下線儀式。11月17日,東風英菲尼迪Q50L正式上市,為了適應排放法規以及做到更低的售價,來到國內Q50L就被閹割成了全系2.0T版本,有五款車型可選,售價區間為27.98萬元-42.98萬元。國產Q50L 2.0T車型上市後,Q50 2.0T車型隨即停止進口,而Q50 3.7L車型和混動車型仍以進口形式繼續銷售。
說到英菲尼迪Q50L這款車,單論顏值的話個人覺得還是比較有個性且自成一派的,其外形和內飾設計都與進口版本基本保持一致,整車給人的感覺也是比較年輕、且富有運動氣息。而作為一款加長版車型,Q50L加長後的車側線條給人感覺也比較流暢、優雅,與Q50相比似乎沒有突兀或違和感。而它的車尾,肌肉感很強的造型設計配上尺寸較大的雙邊共兩出排氣管,則更是為整車增添了幾分運動氣息。
Q50L的內飾設計也與進口版本基本保持一致,簡約但又不簡單,雙屏設計配上非對稱式的線條,讓它的中控台看著非常別緻。而與此同時,該車做工、用料上又很好的繼承與發揚了高端日系車所特有的那份精緻與講究。
車身尺寸為4840mm(Q50L豪華運動版和運動版長度為4852mm)×1823mm×1456mm,軸距為2898mm,其在長度、高度以及軸距部分相比進口版本分別增加了50mm、6mm和48mm。雖然車身加長了不少,但Q50L依然保持了50:50的前後軸負載分配比,前雙叉臂式、後多連桿式懸架結構也沒有改變。
配置方面,國產Q50L相比進口版更豐富,增加了前大燈主動照明系統和智能遠近光輔助系統、後風擋電動遮陽簾和車內氛圍燈系統、帶有移動物體監測功能的全景式監控影像系統、坡起輔助等。
最後來說下動力,英菲尼迪Q50L全系採用的都是代號為274930的2.0T渦輪增壓發動機,這款發動機同樣出現在不少賓士車型上,只是調校會有所不同。在英菲尼迪Q50L上,它的最大功率為211馬力,最大扭矩為350牛·米,搭配的是7速手自一體變速箱。此外,該車的懸架結構為前雙叉式獨立懸架 後多連桿式獨立懸架,並都帶有橫向穩定桿。至於驅動形式則為前置後驅。
總體來說,國內售賣的Q50L全系只有2.0T發動機還是讓人覺得有些"捉襟見肘",畢竟這款車大排量才是精髓,不僅能做到開10年發動機無大修,而且其駕駛起來的暢快感也是不輸寶馬3系這類車型的。這種區別對待也是消費者所極其反感的,因此,動力其實是拖了Q50L銷量後腿的。
以上便是關於英菲尼迪G系/Q50的詳細歷史,可以看到,英菲尼迪G系列當時只是一個入門級的豪華品牌車型。最初的第一代、第二代G系(P10和P11)基於日產Primera發展而來,是主打家用舒適的前置前驅車型,車身尺寸比較緊湊。但從第三代(V35)開始,英菲尼迪G系開始向運動車型方向發展,並貼上了Skyline的標籤,更換全新的前中置後驅平台,同時還推出了四驅版和轎跑版,第四代車型進一步衍生出敞篷版車型。
如今G字頭隱退,Q字頭接替其江湖地位,2013年面世的Q50更是通過凌厲的造型、加長的軸距、運用線控主動轉向等高科技技術來提升產品競爭力,其搭載的Hybrid動力系統,更環保更能代表未來的發展趨勢。近三十載的歲月里,英菲尼迪G系/Q50完成了五代車型的跨越式發展,成為了德系豪華品牌中型車們勢均力敵的對手。(文:太平洋汽車網 韓蕊)
編輯推薦閱讀:
穿越大興安嶺腹地 打卡中國最北邊境遊記
MINI將於英國銀石賽道慶祝成立60周年
※雪鐵龍2CV不會復活 消費者需要的是新鮮感
※不僅僅滿足代步 試駕宋Pro DM四驅性能版
TAG:太平洋汽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