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中的蒙古族後裔
分子人類學的一些不完善數據讓一些缺乏嚴謹科學思維邏輯的人經常得出片面錯誤的結論。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一例就是漢族中有沒有蒙古人後裔的問題。有些人根據蒙古人中有不少Y-C3c類型,而漢族中很少該類型,然後就斷然得出結論:漢族中幾乎沒有蒙古人後裔混入。甚至早期很多人更是武斷認為,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就是C3c。然而其後越來越多的數據證明早期這些武斷是何等的錯誤。
越來越多的數據把C3c與蒙古族王罕聯繫了起來。有多例王罕後裔測出是C3c,大部分C3c都是共享800-1500年共祖。王罕是誰呢?他是成吉思汗的義父。是克烈末代首領,因受金國冊封為王,故稱王汗。王汗與蒙古首領也速該曾結為安答,也速該死後,其子鐵木真與蔑兒乞部發生衝突,向其求援。王汗認鐵木真為義子,與札木合合兵擊敗蔑兒乞部。後亦多次聯同鐵木真聯軍對抗韃靼、札木合和乃蠻。1203年,王汗因鐵木真的勢力迅速擴大而感到不安,於春季派遣其子桑昆進攻其部落。鐵木真初卑辭請和,待王汗等人沉醉酒宴,不設防備時,予以突襲。秋,王汗被徹底擊敗,逃至乃蠻,死於當地人之手。王罕與鐵木真爭奪權位失敗後,其後裔西遷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亞,很少南下。而蒙古族Y-DNA分布特點是東部O3高頻,西部C3高頻。
根據分子人類學不成熟數據匆忙得出漢族中沒有蒙古人後裔的謬誤根源,我認為首先是某些人基於屁股立場,「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 造成的,其次以主觀代替歷史、無視歷史造成的。在測出某個成吉思汗後裔為O3-M117之後,竟然還有某個大「權威」公然在一個視頻中以極其齷蹉的潛台詞說:「他(指成吉思汗)為什麼是O3呢?因為他的媽媽有個漢人僕人。」這個毫無邏輯地「開玩笑」胡扯竟然被一些只會跪拜「權威」的人歪曲成「成吉思汗是漢人後裔」,煞有其事地到處傳播,甚至連不懂分子人類學的新浪何新博客都慌不擇路地轉載宣傳(能滿足什麼變態心理嗎?)。本篇暫時還不想討論漢族中到底有哪些Y類型大族來源於蒙古人繁殖擴張,先來看漢族中到底有沒有蒙古人後裔一些史實。先看直接的蒙古人後裔遺留情況,至於蒙古人通過初夜權 八八谷制度而大量繁殖的人口也不在這裡討論。
一個基本歷史事實是:朱元璋的軍隊佔領元大都後,元順帝帶領蒙古貴族退回到漠北高原。而在中原和南方的蒙古軍士和百姓則來不及北退,因為害怕漢人的報復,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隱姓埋名幾百年而遺留了下來。其中大部分都取了漢姓,冒充漢族,最終大部分蒙古族後裔喪失蒙古族的民族特性而真的成了漢人。當然也有少部分蒙古後裔在姓氏、家譜和家族記憶方面仍然保留了蒙古族特點和蒙古人的記憶。蒙古族人遺留情況直到共產黨建立政權後,他們一些人的蹤跡才逐漸為人所知。參見:《關於元朝遺留「蒙古人」族籍問題的思考》。
1、《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
有一本叫《散居在祖國內地的蒙古族及後裔》一書,該書為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由王建華、蘇和共同完成。光看其目錄,就可以知道蒙古族在內地遺留後裔是相當多的。有些人面對事實還要裝沙雕不承認,竭力排斥反對。其實看這個目錄,其收錄還是不全的,還有許多未統計到,有待進一步完善!
目錄
概述
河南省
一、南陽王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家族的後人
1、現狀
2、王姓蒙古族民風民俗
3、揭示王姓是蒙古族的碑刻、家譜、史籍資料
4、王姓蒙古族來到河南省的歷史
5、對南陽王姓蒙古族幾個問題的討論
二、南陽忽姓蒙古族及後裔——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魯貼木兒王的後人
三、安陽、濮陽、許昌 董、李、馬、關、陳 五個姓氏蒙古族及後裔
1、五姓蒙古族及後裔現狀
2、五姓蒙古族的歷史和遺留的史證
3、五個姓氏蒙古族民風民俗
4、滑縣元朝四拖王墓地
5、五姓蒙古族始祖豫王
四、濮陽郭姓蒙古族及後裔——元朝駙馬郭庸的後人
五、安陽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後裔——窩闊台汗的後人
1、申姓蒙古族後裔歷史
2、申姓蒙古族後裔遺留的風俗習慣
3、對申姓蒙古族後裔譜系的探討
六、新鄉市和安陽市可、馮、張三個姓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後人
1、可、馮、張三個姓氏蒙古族的歷史和史料
2、可、馮、張三姓蒙古族風俗習慣和現狀
七、洛陽和南陽李姓蒙古族及後裔——木華黎的後人
1、李姓蒙古族現狀
2、李姓蒙古族遺留的風俗習慣
3、李姓蒙古族歷史和史料
八、許昌市黃姓蒙古族及後裔——元成宗鐵木耳的後人
1、黃姓蒙古族歷史和史料
2、對許昌黃姓蒙古族歷史的說明
九、駐馬店市梁姓蒙古族——忽必烈之孫也先帖木兒的後人
十、鄭州市校姓蒙古族後裔——朮赤之孫撒里答的後人
1、校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2、校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和史料
3、校姓蒙古族後裔遺留的風俗習慣
十一、平頂山市馬、宣兩姓蒙古族——元朝重臣馬禿塔兒和宣貼木兒的後人
1、馬姓、宣姓蒙古族現狀和遺留的風俗習慣
2、馬、宣兩姓蒙古族的歷史和史料
十二、開封市蒙古族——清朝八旗駐防軍的後人
河南、山東蘇姓
一、蘇姓蒙古族後裔——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家族的後人
1、蘇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和來源
2、蘇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3、蘇姓蒙古族後裔遺留的風俗習慣
山東省
一、煙台市都姓蒙古族後裔——元軍五部探馬赤軍帥必裏海的後人
1、都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2、都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和來源
二、淄博市劉姓蒙古族——斡羅那歹氏的後人
1、劉姓蒙古族的現狀
2、劉姓蒙古族歷史和史料
河北省
一、邢台市脫姓蒙古族後裔——元朝右丞相脫脫的後人
1、脫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2、脫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
3、對脫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探討
4、現代資料對脫脫家族的記載和分析
山西省
一、陽泉市孫姓蒙古族——元代顯貴塔海的後人
1、孫姓蒙古族現狀
2、孫姓蒙古族歷史和史料
3、孫姓蒙古族遺留的風俗習慣
陝西省
一、寶雞市屈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來源——太宗窩闊台的後人
1、屈姓蒙古族後裔現狀和風俗習慣
2、屈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遺迹和史料
二、渭南市拜姓蒙古族後裔——木華黎的另一支後人
1、拜姓蒙古族後裔現狀和風俗習慣
2、拜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
甘肅省
一、白銀市馬姓蒙古族後裔——元裔鐵禮棉、鐵禮秀後人
1、馬姓蒙古族後裔歷史和史料
2、對馬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探討
二、白銀市趙姓蒙古族後裔——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人
江蘇省
一、無錫市李姓蒙古族後裔——成吉思汗女婿嘉那的後人
1、李姓蒙古族後裔的現狀
2、李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
二、鎮江蒙古族——清代蒙古八旗軍的後人
福建省
一、泉州市出姓蒙古族——木華黎在福建的後人
1、出姓蒙古族現狀和風俗習慣
2、出姓蒙古族歷史
二、泉州石獅市干姓蒙古族——明朝蒙古族將軍干八禿帖木兒的後人
1、干姓蒙古族現狀
2、干姓蒙古族歷史
3、干姓蒙古族歷史中待考的問題
廣東省
一、河源市沙姓蒙古族——元朝達魯花赤阿里沙的後裔
1、沙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2、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
二、陽江市沙姓蒙古族後裔——元朝達魯花赤沙不丁在廣東的後人
1、沙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2、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
3、對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探討
湖北省
一、恩施州鶴峰縣部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鎮南王脫歡家族另一支後人
1、部姓蒙古族現狀
2、部姓蒙古族歷史
二、黃岡市紅安縣王姓蒙古族——元末顯貴也先不花的後人
1、王姓蒙古族現狀
2、王姓蒙古族歷史
3、王姓蒙古族民俗
三、荊州洪湖市陸姓蒙古族後裔——阿里不哥的後人
1、陸姓蒙古族後裔的現狀
2、陸姓蒙古族後裔的歷史
3、陸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存疑
湖南、湖北沙姓
一、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後裔——元朝達魯花赤,沙不丁在湖北、湖南的後人
1、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後裔現狀
2、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
3、對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探討
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鐵改余姓
一、四川、重慶、貴州、雲南余姓蒙古族及後裔——黃金家族南平王鐵木健的後人
1、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和史料
2、對余姓蒙古族後裔歷史的探討
3、余姓蒙古族後裔現狀和遺留的風俗習慣
重慶市
一、彭水縣譚、張兩姓蒙古族——傳說是元順帝弟兄的後人
1、彭水蒙古族的現狀
2、譚、張二姓蒙古族歷史
3、譚、張二姓蒙古族歷史的討論
4、譚、張二姓蒙古族遺留的風俗習慣
雲南省 (含在四川、重慶、貴州、雲南余姓)
一、通海縣旃、官、華姓蒙古族——滇南宣慰使司都元帥阿喇帖木耳的後人
二、文山州「火」、「伙」姓蒙古族——元樞密院虎都帖木兒的後人
三、紅河州開遠市伍姓蒙古族——元宣德王不答失里的後人
1、伍姓蒙古族現狀
2、伍姓蒙古族歷史
3、需要探討的幾個問題
四、紅河州蒙自市湯姓、董姓蒙古族——元朝湯撒喇忽、花嚴奴、察杜董的後人
五、昆明市石林縣楊姓蒙古族——元朝武德將軍普魯海牙的後人
六、昆明市轄安寧市馬姓蒙古族後裔——元朝池卜花的後人
七、雲南朵姓蒙古族後裔——元朝雲南行省廉訪使朵兒赤的後人
八、分布在雲南的其他姓氏蒙古族後裔
本書所涉及到的歷史和民族知識
一、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識別
二、成吉思汗和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國
1、蒙元帝國的輝煌
2、世界偉人和名人對成吉思汗的評價
3、成吉思汗經典箴言
4、成吉思汗法典(大扎撒)
5、蒙古帝國、元朝、北元汗位排序(1206年-1634年)
6、與本書相關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世系簡介
7、蒙元帝國都城簡介
8、中國境內成吉思汗祭祀聖地簡介
三、元朝的基本統治制度
1、元朝行省設置
2、元朝中央和地方機構設置
3、元朝的軍事制度簡介
記內地蒙古族熱心於民族事業的人
一、河南省南陽王姓
二、全國熱心民族事業的人士介紹
參考資料
後記
2、「內地的一些蒙古族後裔」
陝西省:
渭南市大荔縣拜家村拜姓蒙古族。《拜氏家譜》記載,拜氏是元木華黎的後人。英宗時,木華黎裔孫拜住任丞相,後代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篤麟帖木兒降明,奉命由涿州經山西遷居大荔沙苑。」
寶雞市鳳翔縣紫荊村屈姓蒙古族。元太宗窩闊台汗後裔,元鳳翔縣達魯花赤屈術子孫。
山西省:
陽泉市盂縣白水村孫姓蒙古族。元將塔海後裔。塔海,《元史》有傳,字元祥,至元間,從欽察大將土土哈,充哈刺赤(欽察人因擅釀黑馬奶酒,蒙古語謂黑為哈刺,因稱其族屬為哈剌赤,引申為侍衛之意)。累官資善大夫。卒後葬肖家匯興首村。後世子孫改姓孫。
山東省:
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劉家營村劉姓蒙古族。該支始祖劉五公,蒙古族斡羅那歹氏族人,為蒙古軍士,駐守山東。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為鎮撫。其後裔世居淄博。
菏澤市鄄城縣蘇老家村蘇姓蒙古族。自稱始祖名蘇克明,蒙古名和尚,元朝鎮守揚州義王,即元威順王寬徹普化之季子,屬蒙古孛爾只斤氏。這支蒙古族在鄰近的河南濮陽、山東臨沂都有分布。
煙台市牟平區北頭村都姓蒙古族。始祖為元初牟平等處都達魯花赤必裏海。
河北省:
邢台市新河縣東董村、西董村脫姓蒙古族。自稱元末丞相脫脫第三子後裔。
河南省:
南陽市鎮平縣王姓蒙古族。分布在鎮平、內鄉、淅川、南召幾縣境內,一支祖先名鐵木花兒,自稱為元順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鎮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傳為司(四)陀王,亦有稱鎮殿王的。
現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寫道:「鎮殿始祖考王公諱成、妣孫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諱成者,本元宦也」等辭句。
安陽市內黃縣馬次范村董、李、馬、關、陳五姓蒙古族。自稱元末豫王阿剌忒納失里後裔,元亡之後,豫王五子逃至內黃,各隨妻姓,並分居5處。除四子按照蒙古祖訓四子守陵在馬次范村守祖墳外,其餘四個兒子移居至濮陽市清豐縣關焦夫村,而陳姓後人則因任鄢陵縣令則定居鄢陵縣陳化店一帶。
平頂山市荊山村馬姓蒙古族。其先祖馬禿塔爾,出土墓碑記刻:「大元故宣武將軍,右詡蒙古侍衛親軍千戶,贈昭勇大將軍,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追封范陽郡侯,馬禿塔爾。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安陽市滑縣張營村可姓蒙古族,新鄉市獲嘉縣可姓、張姓蒙古族。自稱元朝皇胄。先祖明初作為衛所軍人,定居當地,後裔散布滑縣、獲嘉縣一帶。
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鄉李姓蒙古族。元木華黎的後代,最初落居在洛陽西陡溝一帶,後世中一支遷到唐河、社旗境內,作家李准即此支後裔。
安陽市林州市申家崗村申姓蒙古族。自稱元朝宗王后裔。
洛陽市汝陽縣陶台堡梁姓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也先帖木兒後裔,入明後,以汝陽古屬大梁,故取「梁」字為姓。近代國學大師梁漱溟就是這支後代。
湖北省:
仙桃市沔城陸氏蒙古族。自稱阿里不哥後代。清末兩江總督陸建瀛是其後裔。
恩施州鶴峰縣三家台村部姓蒙古族。家譜記述為元世祖之子鎮南王脫歡後裔。
四川省:
涼山州西昌市俞(余)姓蒙古族,分布在姜坡、高梘、川興、河西及城區一帶。余姓蒙古族在南方地區,定居於雲南、四川、重慶、貴州、湖南、江西、廣西等地,分布廣泛,人數在三十餘萬,通行「鐵改余」的說法。眉山市青神縣余姓蒙古族,曾出現過明弘治年間兵部尚書餘子俊。
涼山州鹽源縣納西族、彝族蒙古後裔。元諸王月魯帖木兒及其扈從後裔,以後融入兩族中。
重慶市:
彭水縣鹿鳴鄉的向家村和太原鄉的香樹壩村張姓、譚姓蒙古族。自稱元朝皇族,族譜詩云:本是元朝帝王家,紅巾追散入川涯。綠楊岸上各分手,鳳柳橋頭折柳椏。咬破指頭書血字,揮開眼淚滴黃沙。後人記得詩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雲南省:
玉溪市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元宣慰司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及其所部士兵屯駐當地的後裔。
曲靖市宣威市余姓蒙古族。
紅河州建水縣虎姓、伙姓蒙古族。始祖虎都帖木兒,本籍青海一帶,元亡降明,後跟隨傅有德、沐英入滇作戰。因戰功被任命為臨安衛(建水)千戶,後定居當地,子孫遍布紅河州、文山州。
昆明市富民縣完家村完姓蒙古族。元雲南臨安宣慰司都元帥府(今建水縣)都元帥完者都後裔。
保山市騰衝縣和順鄉李姓蒙古族。元將里黑斯波後裔。著名哲學家艾思奇是其後代。
思茅市鎮沅縣鐵家坡村鐵姓蒙古族。自稱元朝宗室後裔。
貴州省:
畢節地區大方縣、畢節市、黔西縣、金沙縣、納雍縣,銅仁地區石阡縣河西村余姓蒙古族。
江蘇省:
無錫市江陰市青陽鎮樹家村李姓蒙古族。元朝萬戶沾柯駐鎮鎮江,後調任江陰,子孫世代定居江陰。
南通市如皋市冒姓蒙古族。《冒氏族譜·東林公家傳》記載:「公諱致中,字東林。先世為淮南王(按:應為鎮南王)脫歡之後。至正朝,嘗薦舉儒術,為兩淮鹽運司丞,分巡豐利諸場,多所興革,商民兩德之。元亡,遁跡如皋,氏曰冒,為變姓之始。」也有冒氏子孫自考為元末名相脫脫後代,也有人說冒姓自古是漢族,和蒙古族沒有關係。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冒辟疆為其後裔。
泰州市泰興區商井村余姓蒙古族。元朝大將阿術(蒙古兀良哈部人,速不台之孫,兀良合台之子。追封河南王)後裔。
福建省:
泉州市泉港區小壩村出姓蒙古族。元木華黎後裔,元末木華黎後人納哈出在遼東降明,被封海西侯,納哈出死後,長子察罕襲爵,後因坐藍玉黨死,次子佛家奴當時占籍福州中衛,屯田御倭,恐株連夷族,遂棄職歸田,去「納哈」,以「出」為姓,隱居民間。
福州薩氏蒙古族。雁門薩氏,自元代詩人薩都剌起,名人不斷,近代名人有曾任民國總理的薩鎮冰。有人考證其為色目人後裔,但現代多自稱漢族或蒙古族。
廣東省:
佛山市順德區羅亨村雲姓蒙古族。元湖廣安南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雲從龍後裔。
佛山市南海區甘蕉上街村蒲姓蒙古族。蒙古官吏後裔。
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沙姓蒙古族。元朝循州(治所在今龍川佗城)達魯花赤阿里沙後裔,阿里沙元亡後滯留循州,卜居善慶廂。從二世始改稱沙氏。
內地族源可以上溯到元代的蒙古族,大約有四百餘萬人(2000年人口普查,全國蒙古族人口共五百八十萬餘)。
附:六小齡童、蒲松齡也都是元朝蒙古人後裔。
3、揭姓蒙古族後裔
這是一例先經過莫大學邀請測試為O3-M117之後,而自曝出的一例蒙古族後裔。其老家在福建,其祖先可能曾經在浙江做過大官。分子人類學數據顯示,在浙江,有一大群與揭姓O3-M117共祖年齡很近的M117「兄弟」。
我姓揭,老家在福建浦城縣水南鄉,我家老祖宗是元代的篤列圖。圖篤列老人家的祖墓安葬在距離我爺爺祖屋家60多公里的江西廣豐縣。篤列圖(1312—1348),揑古氏,居永豐。字敬夫。燕山(今屬河北)人。篤列圖父輩原來居住在燕山,後來父忠武侯守信州,移居永豐(今屬廣豐縣)。他寫詩說我們的老家那裡是「森聳喬林密映遮,樓台縹緲倚晴霞。千倉禾忝膏腴起,萬卷詩書孝友家。」「郭外家居傍翠微,柳邊斜插酒帘飛。石田秋後稻梁熟,鄉國霜前桔柚肥。綠草青山看不厭,黃花翠竹自相依。」 多麼美的地方,多麼美好的詩句。
關於我們的祖先,史書上是這麼描述的:篤列圖,揑古氏,居永豐。字敬夫。燕山(今屬河北)人。生於元皇慶元年(1312),卒於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順元年(133O)右榜狀元。篤列圖父輩原來居住在燕山,後來遷徙到永豐,其父叫脫帖穆耳。篤列圖考取蒙古、色目人榜狀元後,歷任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職,按治理規章懲治不法之事,無絲毫懈怠,按規範禮制檢點作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為。沒有不被篤列圖一身正氣所震懾的。人們見他謹慎清正且不張皇,敬服他的威嚴。說道:「小心,別犯事落在揑克家狀元手裡!」不久,詔拜為南台御史,回京上任。篤列圖為官盡職盡責,正義凜然。篤列圖工書法。明朝人陶宗儀著《書史會要》中稱篤列圖善書大字。
元朝後篤列圖的子孫們使用他老人家在世時候的漢姓:揭。再仔細查閱縣誌,稱當年蒙古達魯花赤的家族為了避免受到歧視,全部改為漢族。聽說廣豐縣的揭氏們這些年都又改回了蒙古族。
篤列圖的父親是元初鎮守明州、越州的脫帖穆耳。脫帖穆耳是赤老溫(成吉思汗時期的四傑之一)的四世孫子。史書上說脫帖穆耳他老人家當時在「講閱之暇日與賢士大夫游,清言雅論不休」。甚至,「每遇風日清美,輒緩轡郊外,徜徉竟日;或幅巾黎杖,命家童自隨,散步閭巷間。」完全是一個漢族文人士大夫的形象,在他的直接影響下,子弟都從名師學習漢文化,在科舉考試中屢屢獲勝。
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少年時期的赤老溫在落難少年鐵木真被泰亦赤兀族追擊之際掩護其脫險,獲得信任。在以後的崢嶸歲月里,赤老溫隨著成吉思汗出生入死,身經百戰,和木華黎、博爾術、博爾忽一起成為成吉思汗打得天下的四傑。赤老溫子孫為元朝四大名族之一極盡權勢。
從相關文獻可以看到,我們先祖們在1300--1340年前後的那段時間和揭徯斯(1274-1344元代著名的書法家、史學家、詩人,翰林院侍講大學士二品)有著緊密的聯繫,且是很好的朋友。有資料描述在1360年前後揭徯斯的兒子揭汯(1304—1373)當時和先祖月魯不花一起在紹興、寧波一帶工作。當月魯不花先祖乘船北上全家遇難之後揭汯給予我們先祖們很大的幫助,從紹興遷徙回到廣豐。從這些資料分析,家族改漢姓揭和揭徯斯父子家族有很直接的關係。
關於族譜
家族中目前健在的二十九代孫揭萬年、揭英年皆未見過族譜。不知是元末時家族從浙江紹興遷徙廣豐途中遺失還是故意毀棄(元末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時人對蒙古人非常仇恨,當時許多蒙古人回到蒙古草原,一部分無法回去或不願回去的便都隱姓埋名融入漢族人中) 另外一種可能是:族譜是日本侵華時期連同我們的祖屋一同被燒毀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我們家族根本就沒有族譜;但我個人不認同這種說法,否則無法解釋家族很多傳說的出處了。
關於家族人數和散布地區
家族人數,和其他家族相比,我們家族相對來說是個小家族,即使放在人數不多的整個中華揭氏里,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如果從最初算起,我們家族應該也是個龐大的家族,在世界各地都應該有族人,因為當時的蒙古帝國的統治區域橫跨歐亞大陸,而我們的祖先也分散在其中,必有繁衍生息下來的,根據蒙古秘史,可能俄羅斯就有我們的族人。只是我們無法相認相聚來紀念我們共同的祖先。國內目前確切知道的是江西、福建、上海、浙江、重慶,武漢等地有我們的族人;另外台灣也非常可能有我們蒙古族後裔揭氏族人,江西新建可能有鐵姓族人。
4、關於唐崖土司屬覃氏淵源的考證
唐崖位於湖北省咸豐縣尖山鄉唐崖河畔,是土家族的中心地帶;而土家地域,除西南一隅與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接壤之外,其餘周邊都是漢族。就這樣一座孤島,漢代屬於「巴人」。關於咸豐縣唐崖土司屬覃氏的淵源,中華覃氏網這篇考證認為:根據唐崖土司屬《覃氏族譜》及民間流傳,眾說紛紜。有的說是「蒙古族的後裔」,有的說是「改名換姓」而來(由「譚」「去言為覃」)。特別是 2001年以來,有的專著和論文(注)以唐崖土司屬《覃氏族譜》中的少量蒙古語遺存,經過他們的分析推論,對唐崖土司屬覃氏的淵源作出了唐崖土司屬覃氏(以下簡稱「唐崖覃氏」)的遠源是巴人「廩君蠻」五姓中的「瞫」氏,其近源是元代鐵木乃耳後裔率領的一支蒙古族,即「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後裔」的結論。但該文「考證」認為唐崖土司屬覃近源是蒙古族的記載不可靠。但有消息稱恩施的地方資料記載過蒙古人對這支覃姓土司行使過「初夜權」。
5、鐵改余姓蒙古族後裔
祖國大西南雲、貴、川、渝及湖北、江西有自稱為鐵改余的余姓蒙古族人口約30餘萬。1989年前有萬餘人恢復了蒙古族,其中有從彝族、苗族、羌族、藏族、土家族及漢族更正而來。
鐵改余姓家族,源於蒙古族。而蒙古族相傳源於遠古。我鐵改余姓家族,眾多譜記及明朝餘子俊、余之綱都記載遠祖「奇渥溫氏」。2008年7月余德連、余安黔去內蒙鄂爾多斯市與沙若飛副部長對譜,結果記載一致,予以確認。經過十多來年我族志士仁人搜集資料,調查走訪,潛心研究,已經明析了我鐵改余姓的祖源族源。解決了我們從哪裡來,為什麼居住在這個地方的問題。
歷史上不少民族,也曾輝煌過,也曾衰落過。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修譜就是傳承歷史,研究家族歷史的演變過程,繼承祖輩們的優良傳統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我族源於蒙古,公認的鐵木真為一代祖。對於鐵木真,歷史上各有評說,值得肯定的是鐵木真具有踐行統一和反抗民族壓迫的正義性。鐵木真生活的年代,蒙古高原部落林立,為爭奪草原經常發生戰爭,鐵木真歷盡千難萬險,終於統一了蒙古諸部,眾望所歸,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蒙古帝國的建立,標誌著分散爭鬥的部落已基本消失,蒙古共同體已經形成,這是一大功績。又根據女真族為主的金國每隔三年要派出軍隊剿殺蒙古人口,鐵木真下決心滅金,為祖先報仇雪恨。在與中亞的花剌子模國進行的商業交往中,成吉思汗派出的500人的商業使團回訪,當行至訛荅剌城被守將全部沒收禮品,除一人逃回蒙古外,其餘499人全部被殺。成吉思汗得知後三天三夜滴水未進,對天發誓,一定要報仇雪恨。從1219年開始,用三年的時間踏平了花剌子模國。
成吉思汗逝世後,經過窩闊台、貴由、蒙哥時代,後來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了中國,改國號「大元」。元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原長期戰亂,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很多漢人來到邊疆開發,邊疆的各民族包括蒙古族也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雜居相處。原先進入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長期的生活,已與漢人沒有什麼區別。
在元朝的民族大融合中,蒙漢融合是主體。這與忽必烈從小的生活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聯繫。這位成吉思汗的孫子,從小就和母親生活在和漢人鄰近的地方,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早年就和漢人有名的知識分子接觸,並結為朋友。如劉秉忠、張文謙、王鶚、郝經、姚樞等人。這些漢人士大夫勸說忽必烈要用儒家的思想來治理中國,要用「漢法」來治理中原。忽必烈也十分相信他們,並重用他們為謀士。從忽必烈漠北的統治到登上大汗位,以及「大元」的建立,基本上依靠這些謀士而成功的。
忽必烈把蒙漢兩族取長補短融為一體,取得了成功。既代表了蒙古族的利益,也代表了其他各個民族的利益,阻止了奴隸制度的蔓延,一下推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進程。中原三百多年的戰亂結束,發展生產,頒布農書,創立法度,各種宗教自由等,使元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裕,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從那以後,在漢地居住的蒙族,世代相處,已經演變成為了大漢族,從表面上根本分不出蒙漢區別。但遺傳基因已經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各種災難面前,歷朝歷代么個古人都能從容地和漢人同舟共濟。
遠祖成吉思汗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留給我們最大的財富是自強不息,反抗壓迫,踐行國家統一,民族振興。從統一蒙古各部到中華民族的統一,結束戰亂,創建太平,這是最根本的政治理念。我們修編《余氏宗譜》,就是要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全身心投入到強國富民之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多作貢獻,如此,則吾族之大幸。
來自:索永布
※清代絕色后妃真實畫像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統治和大金國的建立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