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廣果天王所得到的解脫門華嚴經淺釋
卷第二丨世主妙嚴品第一之二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老和尚講述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複次,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觀一切眾生根,為說法斷疑解脫門。】
複次的意思,是將前邊經文還沒有說完的意思,再繼續說一次。
這位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他是色界四禪天中的廣果天(色界第十二天)的天王,他最喜歡佛法。無論什麼法,他都修行,不但修行,而且精進,所以得到大智慧,好像光明的寶幢一樣。
他得到的成就也大,得到特殊的三昧,能知道眾生的根性,各各不同。雖然同有佛性,但是有所區別。人是這樣,其他眾生也是這樣。
人的根性有兩種。一種是利根,一種是鈍根。淺言之,利根就是有智慧的聰明人。鈍根就是愚痴人,就是沒有智慧。我們學佛法的目的,就是學智慧,即是所謂「般若」。怎樣才能有智慧呢?要從兩方面下功夫: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參禪打坐,智慧解脫。要雙管齊下去修行去研究,才能有立竿見影之效。
鈍根的人,為他說法,說一遍他不懂,說兩遍也不明白,越說越糊塗,越糊塗越要問。好像佛的弟子, 周利槃陀伽尊者,他是佛弟子中最笨的人,後來他最有成就,辯才無礙,為義持第一。可見修行是不怕愚鈍,只怕不肯發心。若肯發心即使下愚也可得到上智。
利根的人,聞到一種道理,就明白其他一切的道理。顏回就能聞一知十。佛的弟子提婆達多是最聰明的人,雖然有智慧,但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墮地獄。
利鈍相等是普通人,困而學之是聰明人,困而不學是愚笨人。聖人是生而知之,賢人是學而知之;我們是普通人,就要學習佛法。
有的人生來慈悲心很大,有的人生來慈悲心很小。有的人生來慳貪心很大,有的人生來慳貪心很小。眾生有種種不同的根性,這位天王能知眾生的慾望,哪一類眾生歡喜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
譬如遇到慳貪的眾生,便對他講布施的法,說布施有什麼功德。遇到犯戒的眾生,對他講持戒的法,說持戒的好處,把犯戒的眾生又重新度回到清凈之身。遇到脾氣大的眾生,對他說忍辱的法,教他學習彌勒菩薩,笑口常開,忍天下不能忍的事,所謂心寬體胖,肚子大大的,從來不發脾氣。遇到懶惰懈怠的眾生,對他說精進的法,要勤修苦行,才能有所成就。所謂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尤其是修行,修一天的功夫,便有一天的功德,所以說修行沒有浪費時間,希望大家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遇到散亂的眾生,沒有定力而有掉舉的行為,對他講禪定的法,如何參話頭(精神集中,想「念佛是誰?」)。遇到愚痴的眾生,對他講般若的法,令他開智慧,得到實相般若的境界。這是大乘法基本的六度。
眾生的根性詳細來說,有八萬四千之多,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專對治眾生的毛病。法門無高低,門門是第一;也只有對機的法門才是第一,其餘的法門都是第二。
會說法的人,令人生道心;不會說法的人,令人生退心。所以說法時,要觀機逗教,應病予葯,開始要觀察對方的根性是利是鈍,對利根者講真空妙有中道第一義的道理,令他了解大乘的真義。對鈍根者講因緣生滅法或因果報應法,令他明白小乘的真義。
舍利弗尊者有兩個弟子,修行多年,卻沒有成就。舍利弗問佛是什麼道理?佛問:「他們沒有出家之前,是做什麼職業?」舍利弗回答說:「一個是銀匠,一個是看墳的。」佛說:「把他們所修的法門調換一下,教做銀匠那個比丘修數息法,教看墳那個比丘修白骨法,這樣就可以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回去,將他們所修的法門更換了,不久兩人都證果。這就是適應他們的根性而施教。
應病予葯:眾生都有煩惱病、慳貪病、瞋恚病、愚痴病、無明病等等,甚至有八萬四千種病。佛法是良藥,說法者是醫生。醫生先要看是什麼病,而後用適當的葯來醫治。熱病用涼葯,寒病用熱葯,這樣才有藥到病除之效。所謂「葯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
遇到善根成熟的眾生,教他出家修道。遇到沒有善根的眾生,教他種善根修福德。遇到已經種善根的眾生,教他增長善根的方法。總之,已增長的,令其成熟;已成熟的,令其解脫。所以為一切眾生說法斷其疑心,生出信心,得到無障礙的解脫門。
【清凈莊嚴海天王,得隨憶念令見佛解脫門。】
這位清凈莊嚴海天王,他的清凈莊嚴像海一樣寬廣,他又普遍地莊嚴一切佛土。他的三昧境界,使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憶念佛的時候,便會見到佛。不但他自己得到隨憶念的三昧,也令眾生得到這種法門。
大勢至菩薩說:「你隨憶念佛,就能見到佛,除非是忘了憶念,而見不到佛。」念佛的法門,譬如母子二人,念佛的人是兒子,所念的佛是母親。母子在一起生活是快樂的,可是不守規矩的兒子,歡喜玩耍,跑到外邊去,不和母親同住一起,在外邊游遊盪盪,沒有正當職業。這時候,母親天天想念兒子,所謂 「兒行千里母擔憂」,今天想明天想,不停地想,可是兒子不想母親,在外邊流連忘返。經過了幾年之後,兒子忽然想母親,生出一種回憶的想念。他想母親,母親想他,互相地想,起了心電相通的作用,所謂 「心電感應」,兒子便回到自己的家鄉。所謂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我們念阿彌陀佛聖號,佛便接我們回去。我們在外邊飄飄蕩蕩做流浪漢,不知回家去看母親。這位天王說:「無論在什麼時候,你能憶佛念佛,或者現在便能見到佛,或者當來即會見到佛。」你念佛沒有見到佛,便生起懷疑心,以為佛經所講的不靈驗,佛是不是打妄語呢?其實不是的,佛所說的法是圓融無礙的。現在不見佛,將來會見佛,或者來生會見佛。如果真心念佛,現在便見佛,當來會成佛。
【最勝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解脫門。】
這位最勝慧光明天王,他的智慧最殊勝,有無量無邊的光明,所以開大智慧。他得到法性平等無所依莊嚴身的解脫門。
法性本來是平等,為什麼要說個「得」字呢?因為成佛之後,法性才是平等;在眾生份上,談不到法性平等。平等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在眾生份上是不平等的,這是一種說法。又有一種說法,在眾生份上是平等的,為什麼?因為法性在眾生份上沒有少一點點,在諸佛份上也沒有多一點點,原本就是平等的。
因為平等,所以無所依。什麼是無所依?就是沒有執著,沒有我相,沒有是非。因為無所依,才是真正的平等。要是有所依,就不平等了。
這時,有人說:「這個法我相信,那個法我不信。」那麼,你相信是執著,不信也是執著,人就是奇怪的動物。怎樣怪呢?歡喜頭上安頭,無事找事。昨天想吃餃子,今天吃了餃子,又說不好吃。又想吃麵條,想吃油餅,到明天又想吃飯。就拿吃的東西這件事來做比較,三天的胃口就大不相同了。
這佛法也是這樣子,在前生相信念佛法門,快要證到念佛三昧的時候,便生懷疑:「不知究竟有沒有這種法門?」因為生這種懷疑心,所以死後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在今生又生大懷疑心:「念佛是沒有用處,這種法門是騙人的。老太婆才念佛,我是大丈夫,我不念佛!」你們看!前生念佛,生出懷疑,今生更不相信念佛。
有人在前生相信參禪打坐,參來參去只差毫釐就要開悟了。可是他生退轉心。心想:「我參了一輩子禪,快要累死了都還沒有開悟,這是騙人的法門。聽說:念佛是方便法門,可以直接往生西方,不如試試看。」這樣,參禪既沒有開悟,念佛也沒有能往生。所謂一足在此船,一足在彼船,心想江南去,又想江北去,結果落在江中,一無所得!
其他無論學教、學律、學密也都是一樣,修一會兒就改變,不能持之以恆,見異思遷,結果白費功夫。因為在過去時常改變目標的緣故,所以前功盡棄,到今生須再從頭來修。今說一首偈頌:「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煉。」
所以說人就是怪物。一般人的心理,是喜新厭舊,尤其是科學昌明的今天,日新月異,時時刻刻引誘人,如果意志不堅定,便會隨境界轉,而喪失道心。要修布施的法門,不可貪戀金錢,要知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業隨身而去。希望有錢的大德們!多做有益眾生的事,興辦學校、開設醫院、成立孤兒院和養老院,直接解除眾生之苦,功德無量!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間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議莊嚴海解脫門。】
這位自在智慧幢天王,他非常自在,而且又有智慧。自在就是沒有我執和法執。沒有我執,我相就空了;沒有法執,法相就空了。我法二執都空了,這才能自在,我執不空,還有個我,也就不能得到自在。法執不空還有個法,也不能得到自在。
有我執的人,認為我一切都是第一的,我是最大、最高、最尊貴的,你們都應該恭敬我、信仰我、禮拜我。把我放在前邊,這個我比須彌山還要大幾萬倍。有這種思想的人,便得不到自在。
有法執的人,也是這樣。這個法是最妙的、最稀有的、最難得的、是不可思議的、微妙到極點、玄妙到極處,真是難遭難遇。晝夜六時不休息,專打法的妄想,就是在夢中也一樣。所以說有我執和法執的人,得不到自在。
智慧是對愚痴而言,佛教的名詞是相對的。什麼是愚痴?就是愚笨痴呆的人,不但心理不健全,就是生理也不健康。換言之,是一種病態,耳不聰、目不明。愚痴人的想法,想叫美麗的花,永遠地開放,用科學的方法令它不凋謝,於是就打起「好花常令朝朝艷」的妄想來了!如果能這樣多好呢?天天可以欣賞美麗的鮮花。看見月亮愚痴人又想,月下觀花別有一番滋味,「明月何妨夜夜圓?」太陽為什麼能常圓而月亮不能?太陽炎熱得很,而月亮清涼可愛,這是不公平的事。歡喜喝酒的人妄想:「大地有泉皆化酒」。希望大地所有的泉水,都化為美酒,永遠喝不盡。貪財的人妄想是「長林無樹不搖錢」。他希望大地所有的樹林,都變成錢,用時搖樹便能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也是多麼愚痴的想法啊!
「好花常令朝朝艷」:這是色字。「明月何妨夜夜圓」這是氣字。「大地有泉皆化酒」這是酒字。「長林無樹不搖錢」這是財字。酒、色、財、氣,好像四堵高牆,把愚痴人都圍在牆裡邊,因為沒有智慧,所以不能明白它的害處。所謂「酒是穿腸的毒藥,色是刮骨的鋼刀;財是惹禍的根苗,氣是南山的猛虎。」這四種東西能令貪者喪失生命。
還有一種人,他不修道不參禪,就想開悟成佛。不用功讀書,就想得到博士。不耕種,就想收割五穀,總想不勞而獲。這真是痴人說夢,其實哪裡有從天上掉下餡餅來的那種事?
有智慧的人知道,我想成佛,一定先要修行。想得博士,一定要用功讀書。想收割五穀,必須要努力耕作。按部就班去做,不去想不可能的事。腳踏實地,循規蹈矩,不投機取巧,不苟且行事。有這種思想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由此觀之,有智慧的人不會做愚痴事,愚痴的人做不出有智慧事。愚痴的人不信因果,有智慧人深信因果。所以說這位天王他的智慧好像寶幢一般地莊嚴佛凈土。
這位天王有大智慧,明白一切世間法,可是明白世間法之後,也就能夠明了出世間法。六祖惠能大師曾經這樣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位天王能在一念中安立不思議的莊嚴海,莊嚴佛的法界、莊嚴菩薩法界、莊嚴緣覺法界、莊嚴聲聞法界、莊嚴一切眾生法界。他得到這種莊嚴海解脫門。
【樂寂靜天王,得於一毛孔現不思議佛剎無障礙解脫門。】
這位樂寂靜天王,他歡喜寂靜,他所得到的法門,是不可思議的無障礙解脫門。他能在一毛孔中現出不可思議的佛剎(諸佛國土),這就是「小中現大」的境界。
在一根毫毛的裡邊,現出無量諸佛國土,諸佛在剎土裡教化眾生,眾生又在佛剎里修行成佛,再教化眾生。這是小中現大的境界,可是小中既沒有大,大中也沒有小。絕對不是說這在毛孔中現出諸佛國土,一定是把諸佛國土縮小,或者把一根毫毛孔放大了。一根毫毛孔並沒有放大,佛剎也不會縮小,而能互相包容。這就叫作互無障礙。
我們凡夫的境界,好像一間小屋,不能容納很多人。佛的境界,是小能容大,大能入小,所謂「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譬如,用一尺之鏡,以鏡望境,能見到很遠的境界,在鏡中現出,這是小中現大;以境望鏡,站在很遠的地方,能看境界在鏡中,這是大中現小。鏡子不須放大,境界無須縮小,就可以顯現這兩種的現象。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門觀察法界解脫門。】
這位普智眼天王,他有大智慧眼,能普遍觀察所有地方。他的智慧眼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呢?是從經典里得到的。研究經典、學習經典,是開智慧的途徑。尤其《楞嚴經》,是開智慧的經,《法華經》是成佛的經,《大方廣佛華嚴經》既是開智慧的經,也是成佛的經,二者兼而有之。開智慧是慧足,成佛是福足,福慧雙全,就有智慧眼。所以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十全十美的經,既有一舉數得的功效,又具有福慧雙全的功德。
又有一說,這位天王全身的毛孔中,都是眼睛。不只一個眼睛,而是無量無邊的眼睛,能觀察十法界。雖然有那樣多的眼睛,但是互相不障礙。他既能觀察法界的性,又能遍入眾生的心。法界有多大?大得沒有邊際。但未離現前一念心,法界雖大,是從現前一念心而莊嚴成就的。所以這位天王,他得到入普門觀察法界的解脫門。
【樂旋慧天王,得為一切眾生種種出現無邊劫常現前解脫門。】
這位樂旋慧天王,他歡喜把自己的智慧攝收回來。他時常迴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馳。他所修行的法門,就是度一切眾生,現種種的身形,出現於眾生前,來教化眾生,不捨去一個眾生,對有緣眾生,令發菩提心,在無量劫中不厭不倦地教化眾生。他得到這種的解脫門。
【善種慧光明天王,得觀一切世間境界,入不思議法解脫門。】
這位善種慧光明天王,他善於栽培自己的智慧。他時時刻刻研究《大般若經》,種下般若智慧的種子,時機成熟便生出智慧,放大光明。他得到了觀察世間一切境界,都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這個法是世間法,也是出世間法。並不是離開世間法而有出世間法。譬如一雙手,手心和手背同是手,可是手心能拿東西,而手背不能。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也是這樣。翻過來是出世間法,翻過去是世間法。所謂易如反掌。佛法就在反掌之間。明白就是出世間法,糊塗就是世間法。不要頭上安頭,另外去找個出世法;在世間法中,能放得下,就是出世間法。沒有執著,就是出世法。這位天王他明白這種道理,他得到這種解脫門。
【無垢寂靜光天王,得示一切眾生出要法解脫門。】
這位無垢寂靜光天王,他有無垢而清凈的智慧光明。無垢就是沒有染污法。什麼是染污法?淺而言之,就是世間男女的情情愛愛。有了染污法,便不能得到寂靜的光明,所以佛教提倡斷欲去愛的法門。愛是生死之根,愛不去永遠有生死。古德說:「染心易生,凈德難成。」就是說染污的心很容易生出來,清凈的德性卻是不容易成就的。
這位天王,他沒有染污的思想,所以得到真正寂靜智慧之光。他得到無垢寂靜光,不自私,將他所得的出世要法傳授給世間的眾生。
什麼是出要法?就是用智慧寶劍來斬斷一切愛魔和情魔。斬斷煩惱魔、斬斷貪心魔、斬斷瞋心魔、斬斷痴心魔、斬斷貢高魔、斬斷我慢魔、斬斷無明魔、斬斷執著魔──這都是出世的要法。得到出世要法之後,才能出世間,才能得解脫。這位天王,他得到出世要法的解脫門。
【廣大清凈光天王,得觀察一切應化眾生,令入佛法解脫門。】
這位廣大清凈光天王,他有廣而無際大而無邊的清凈光。清凈就是沒有染污,沒有無明。他得到觀察的三昧,便能知道哪個眾生的機緣成熟,應該去度;哪個眾生的機緣尚未成熟,應該等待。
眾生信佛,也要有因緣,因緣成熟時,自然而然地信仰三寶、供養三寶、恭敬三寶、護持三寶,最後皈依三寶。因緣未成熟時,就是佛在他的身邊,他也不會生信心。不是強迫眾生信佛,也不是用物質來引誘眾生信佛,更不是用男女關係或政治關係,令眾生有所企圖而信佛,佛教完全是本著救世救人的目標來喚醒世人,改惡向善,引導眾生回頭是岸。信徒們都是仰慕佛陀以眾生為念的偉大襟懷,與圓滿無礙的解脫境界,而自動前來皈依三寶,絕對沒有絲毫勉強的。凡是皈依佛教的善男信女,都是為求心靈的安慰與解脫,而不求物質的享受。
※這個業,你隨時做,有可能隨時就受報的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8.《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是王中之王華嚴經疏序淺釋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