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動物 > 中國野馬:從幾近滅絕到肆意奔騰

中國野馬:從幾近滅絕到肆意奔騰

入夏後,我國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漸漸被草木染綠,在原野馳騁的普氏野馬為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增添了生機。6月20日傍晚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準噶爾281號母馬生下一匹可愛的野馬「小公主」,這是自1985年我國開始實施野馬重引入項目以來在新疆誕生的第699匹野馬寶寶,一匹匹小馬駒的誕生,使瀕危物種普氏野馬在我國的種群進一步壯大。

普氏野馬有著6000萬年的進化史,是地球上僅存的野生馬種。準噶爾盆地是野馬繁衍生息的故土,它們曾經馳騁在這裡的茫茫戈壁、萬里草原。但因為盜獵及環境惡化等多種原因,野馬在野外幾近滅絕,普氏野馬的野生種群已於20世紀60年代在我國滅絕。現在,全世界的普氏野馬約2000匹,數量比大熊貓還稀少,已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為拯救野馬,1985年以來,我國實施了「野馬返鄉計劃」,陸續從英國、德國、美國等多個國家引進普氏野馬,在新疆、甘肅進行繁育和野外放歸試驗。經過重新引入和30多年積極保護,在新疆卡拉麥里和甘肅武威的普氏野馬種群恢復到500多匹,約佔全球野馬總數的1/4。其中,普氏野馬在新疆的種群擴大到了413匹,約佔全國野馬總數的八成,是亞洲最大的野馬繁殖保護基地,其中野外種群數量約220多匹,已形成相對穩定的野生種群。在人們的持續努力下,這個近乎滅絕的物種重現生機。

1986年,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成立,當年12月,第一批野馬進駐研究中心。在距卡拉麥里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南界60公里處的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聚集著一群熱愛自然、熱愛普氏野馬的人們,他們為拯救普氏野馬努力著。

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為讓千里迢迢回歸故里的野馬有溫暖的棚圈,野馬保護者們自己住著地窩子,卻給野馬蓋起了結實的圈舍。野馬在研究中心享受最高待遇,吃著紫花苜蓿、胡蘿蔔、雞蛋、麩皮、玉米粒。冬天為了給它們驅蟲,工作人員把驅蟲葯拌進蘋果里餵給它們。春天為了增加它們的繁殖力,給公馬餵雞蛋,給母馬喂大麥芽。夏天擔心它們中暑,工作人員從6月起就開始給野馬喂西瓜。野馬重返原生地後,1988年3月8日,第一匹野馬寶寶準噶爾1號誕生。研究中心目前共繁育了6代共699匹野馬,平均成活率在85%以上,居世界首位。

「人類保護野生動物,並不是簡單地把它們圈養起來,保存少數的幾個基因載體。擴大種群、放歸野外是野馬保護最初的目標。」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主任馬新平介紹,由於研究中心的整個野馬群都是20世紀從國外引進的野馬後裔,近親繁殖的情況一直存在,長期圈養加上近親繁殖使得野馬嚴重衰退。

為避免近親繁殖,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正與德國、英國、比利時、捷克等國及國際野馬保護組織積極合作,促成國外種公馬落戶中國,以「國際聯姻」方式實現種源互換、基因交流,提高遺傳多樣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於2017年從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調運7匹野馬進行種源交流,改善甘肅野馬種群結構及近親繁殖情況。甘肅目前有野馬100多匹,其中野放野馬60匹。

為實現野馬重歸自然、重建野生種群的目標,2001年,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首次啟動野馬野放實驗,並在卡拉麥里山深處、烏倫古河南岸建立了一個野放點和3000畝的圍欄,開始對優選的27匹野馬進行野放前的訓練。2001年8月28日,中心首次向卡拉麥里自然保護區放歸27匹普氏野馬,「野馬還鄉」計劃終於實現了初步目標——野馬歸野。2003年野外繁殖也取得成功,之後,中心陸續向野放點放歸16批次110匹普氏野馬。

新疆野馬繁殖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安排工作人員對野放的野馬進行跟蹤監測,記錄它們的生活和行為特徵,加大對野馬適應自然環境能力的判斷和研究,提高野馬野放之後的成活率。通過對普氏野馬野放檢測數據進行分析研究,長期圈養的普氏野馬已在野外順利渡過了食物、水源、天敵防禦等生存關,在野生性狀恢復、繁殖、營養、家族構成、種群結構、環境質量、生存狀態、越冬和防禦敵害等方面達到預期目標,表現出良好的生態、行為和營養學方面的適應性。

「近幾年,野放野馬種群的繁殖成活率達100%,這意味野馬的野外適應性和野馬種群的穩定性在不斷增強。」馬新平說,中心目前正聯合北京林業大學與美國國家動物園商議,採取野馬人工授精技術解決近交衰退問題,促進全球範圍內的野馬保護,未來會有更多的野馬在原野肆意奔騰。

來源

林草新聞

圖片:普氏野馬(自然影像中國 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的精彩文章:

海南坡鹿保護記
讓鳥兒回歸大自然,武漢志願者在行動

TAG: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