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人慾除盡,天理現前

人慾除盡,天理現前

人慾除盡,天理現前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傳習錄》原文: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屢責之。

一日警責方已,一友自陳日來工夫請正。

源從旁曰:「此方是尋著源舊時家當。」

先生曰:「爾病又發。」

源色變,議擬欲有所辨。

先生曰:「爾病又發。」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內,種此一大樹,雨露之滋,土脈之力,只滋養得這個大根,四傍縱要種此嘉穀,上面被此樹葉遮覆,下面被此樹根盤結,如何生長得成?須用伐去此樹,纖根勿留,方可種植嘉種。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養得此根。」

釋義:

著相住境,人之大病。聽人說話,便生出自己的意見,便以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無誤的,便要將自己的意見一吐為快,以顯自己的「高見」。如此行徑,已是行了人慾,已是行了我執。我欲的那個意見,我執的那個意見,究竟是個什麼?只是個夢幻泡影,只是個心理現象。夢幻泡影,無有實體。心理現象,無有定相。這個夢幻泡影,這個心理現相,即使是個科學正確的意見,那也依然是隨生即滅的,只是個因緣和合的影子,只是個因緣和合的現相,本無實際的存在。世人學聖學賢,總是向這影子上落,總是向這現相上著,這正是捕風捉影,這正是背道而馳,這正是習氣,這正是人慾。

學聖學賢,當發個大願,從今往後,不再著相,不再人慾。若有所著,若有所住,便凜然一覺,當下把它覺破,當下把它化空。或用一句佛號,當下把它隔斷,當下把它盪空,這便是格物致知的日常真功夫。

著相修行,著相用功,以為這樣用功下去,就能修成一個「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的聖人。這種見地是錯誤的,依照這個見地修下去,那也是永遠修不成的。何以故?道不屬修成,若言修成,則修成還壞。良知本分天然,若言修成,則修成還壞。

我們的心靈世界裡的一切現象,既包括所謂的主觀現相,也包括所謂的客觀現相,其實,皆是這個妙明真心的現相,皆是這個良知心體的現相。我們之所以不能明悟這個妙明真心,我們之所以不能明悟這個良知心體,只是因為我們追逐現相,只因我們背覺合塵。住著在現象上,隨著現象跑,隨著現象轉,故有生死輪轉,故有天下大亂,故有呼聲捉響的煩惱人生。

有一學人,陳述自己的功夫,請陽明先生指正。孟源聞此,即刻就觸動了自己的意見。這便是他因緣而發現的習氣,他自己卻不覺,還以為是個寶貴的意見,便一吐為快。

未及孟源說完,陽明先生喝之曰:「爾病又發。」孟源聞此,正擬議,先生又曰:「爾病又發。」這個病,就是當事人的習氣,就是當事人的人慾。正擬議,還未開口,這個擬議,已經是個習氣。當事人不知,卻把這個習氣當作寶貝。如此學聖學賢,怎能致得良知?

要說此事,猶如烘爐片雪。片雪飛來,觸到烘爐,即便消失。我們的這個妙明真心,我們的這個良知心體,就像這個烘爐。我們的這些思想念頭,就像片片白雪。片雪觸到烘爐,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思想念頭現於心中,隨生即滅,了不可得。可惜,世人只認片雪,並且追逐片雪,在這些飄來飄去的片雪裡過時日。如此追逐生滅法,此人正在生滅里。

我們學聖學賢,當借片雪之緣,於石擊電火之間,識得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烘爐。我們學聖學賢,當借著生生滅滅的現相,於石擊電火之間,識得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妙明真心,陽明先生所謂致良知,佛家所謂明心見性,佛家所謂花開見佛,皆是令人識得這個「本真的自己」。

人慾除盡,天理現前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雖有至高之見地、甚深之修持,若不認識法身,亦於心無利
無毫髮之修正,無剎那之馳散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