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宛城之戰後青州軍不知去向,二十多年後的一場大戰終於重出江湖

宛城之戰後青州軍不知去向,二十多年後的一場大戰終於重出江湖

了解三國歷史的朋友可能都知道,192年盤踞在青州的黃巾余部大舉西進攻取兗州,兗州刺史劉岱被殺,曹操在濟北相鮑信和陳宮等人的支持下入主兗州,同年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追黃巾至濟北。冬,受降卒三十萬,男女百萬餘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就算曹操再怎麼精簡兵馬,其麾下數萬精銳青州軍一定是有的。

青州軍戰鬥力比較強,成軍後至少參加了三次大戰:一次是193-194年的征討徐州陶謙之戰,一次是194-195年曹操和呂布爭奪兗州的濮陽之戰,還有一次是196年征討南陽張繡的宛城之戰,但是因為青州軍是黃巾出身,軍紀渙散不僅屠城比如徐州之戰,而且劣勢下容易一潰而散比如濮陽之戰,甚至還劫掠自己人比如宛城之戰。

所以曹操痛定思痛後決定棄青州軍而不用,就連官渡之戰都沒讓青州軍參戰,因此自宛城之戰後史料中很少能見到青州軍的身影,這也成為三國歷史上的謎團之一,那麼青州軍去了哪來?是否真的就再也沒有出現過或者說參加過其它戰役?其實未必:219年襄樊之戰中於禁七軍三萬兵馬至少有一半人來自青州軍,宛城之戰後不去向的青州軍,二十多年後的一場大戰終於重出江湖,為何這麼說?我們大膽推測,小心求證一下。

第一,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兵力不足,投入的總兵力只有三萬多人,從兵力部署來看不見青州軍蹤影,如此關鍵的大戰青州軍都未參戰,可見在200年之前青州軍已經退出了戰鬥序列,應該是成建制的解散了。青州軍半軍半民,如上所述降卒三十萬包括裹挾而來的民眾和家屬其實已達百萬人,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目,那麼這麼多人曹操是如何安置的呢?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有一段記載:「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并群賊,克平天下」,同時還提到:「是歲(建安元年),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也就是說196年漢獻帝遷都之後曹操在許都實施屯田制,當時戰亂頻繁人口不多,多達百萬之眾的黃巾軍民正好用來屯田是相當可能和大概率的事情。

第二,既然青州軍因為軍紀渙散,曹操不敢用而改作屯田,那麼出任屯田主將的是誰?此人十有八九就是于禁!這麼說是有原因的:196年宛城之戰曹操在典韋的死戰不退之下才得以逃脫,此時青州軍舊病複發居然兵變劫掠自己的友軍,關鍵時刻于禁挺身而出以武力制止了青州軍的作亂。

《三國志-于禁傳》記載:「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仂其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之前因為青州軍善戰,所以曹操對之比較縱容,此次于禁處理青州軍的兵變不僅沒受到曹操的責怪,反而對於禁大加讚賞,封于禁為益壽亭侯;對青州軍而言,于禁對他們說殺就殺,他們反而有點懼怕和懾服於禁,所以曹操順水推舟委任於禁鎮守許都,負責屯田和震懾這些驕兵悍將是情理之中之事。

第三,于禁在曹操前期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功勞很多,而且也是最早一批跟隨曹操的大將深得曹操信任,但是在官渡之戰和平定北方後樂進、張遼、徐晃、張郃等人都很忙要麼跟隨曹操四處作戰,要麼單獨領軍作戰或者鎮守地方,反而很少看見於禁的身影。

《三國志-于禁傳》也只是提到了209年參與平定梅成叛亂以及奪朱靈兵權兩件事,那麼于禁在忙些什麼?答案呼之欲出,不用四處征戰的于禁應該是在屯田以保證曹操軍糧的供給。

第四,從216年曹操稱魏王,同年于禁假節鉞來看,曹操麾下那麼多大將為何唯獨只有于禁假節鉞?一個相當大的可能就是此時的于禁就是在許都,一方面屯田,一方面震懾漢獻帝和朝中忠於漢室的異己分子,因為曹操自己要四處征戰,夏侯惇又遠在鄴城,一旦許都有事兩人都鞭長莫及,所以授予于禁假節鉞的兵權就是為了讓于禁可以便宜行事。

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曹操為何派于禁第一個領兵救援曹仁?一方面此時于禁在許都離襄樊前線並不遠,救兵如救火,曹操主力大軍剛從漢中前線敗退下來,張遼和夏侯惇遠在東線淮南方向沒那麼快趕過來;另外一方面襄樊周邊軍事力量薄弱,也只有于禁在許都屯田,手下有大量有作戰經驗的半軍半農的青州軍可以迅速武裝起來趕赴前線。

當時漢中之戰剛剛結束曹操主力遠離襄樊和許都一線,從曹仁守樊城只有區區幾千兵馬來看,曹操部署在南線的兵力是相當不足的,即使于禁以左將軍鎮守許都,手中也不可能擁有三萬多人的常備軍。

就算于禁左將軍假節鉞的身份可以把許都周邊的軍事力量整合在一起,于禁的這七軍三萬多兵馬裡面也至少有一半就是重新武裝起來的青州軍,因為除了半軍半農的青州軍,于禁短時間內到哪去找足夠的兵源來湊夠三萬多兵馬?當然這對於青州軍而言,相當於是沉寂了二十多年以後又重出江湖了。

第五,青州軍最後一次露面就是在曹操死後,《三國志》記載:「會太祖崩,(臧)霸所部及青州兵,以為天下將亂,皆鳴鼓擅去」,為什麼青州軍在曹操死後就四散而走,有一個原因很重要,那就是他們敬服的兩個人都不在了,這兩個人一個是曹操,另外一個就是襄樊之戰中戰敗投降關羽的于禁!(至於臧霸應該是于禁被俘後臨時接手管轄青州軍的),所以于禁和青州軍的不解之緣可以說是:始於一次兵變,終於一場大戰。

所以綜合上述種種分析來看差不多可以確認兩點:第一,于禁以左將軍假節鉞身份在許都屯田是一方面,管住驕橫的半軍半農性質的青州軍和漢獻帝是于禁的另外一個重任,第二,襄樊之戰于禁七軍三萬多兵馬至少有一半是重新武裝起來的青州軍!當然這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確,歡迎討論。

(原創文章,謝絕轉載!請勿抄襲!抄襲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丈之溪 的精彩文章:

顏良武力是否在關羽之上?正面單挑,兩百多回合分出勝負
九子奪嫡,康熙有十二位成年皇子,為何還有三位沒有參與其中?

TAG:百丈之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