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實的長孫無忌,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看他下場就知道了

真實的長孫無忌,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看他下場就知道了

姓氏由多個字組成的複姓歷史人物,多為少數民族,如:拓拔、尉遲、万俟等。當然,長孫這個姓氏也不例外。不過,在民族政策相對開放的隋唐時期,老百姓不會因為民族而產生隔閡,朝廷亦不會對少數民族抱有偏見。所以,長孫家族才有機會活躍於隋唐兩朝的政壇。

長孫姓是中國多民族、多源流的複姓群體,長孫姓氏的來源有二個說法:一說、長孫姓出自北魏皇室拓跋珪的長子沙莫雄,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後,沙莫雄就賜他的兒子嵩為長孫姓,故拓跋嵩為得姓始祖;二說、在北魏之前早有長孫順,大多尊長孫順為得姓始祖。

這裡,既然說到了長孫這個姓氏,長孫無忌便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了。

除了喜歡歷史的朋友,許多現代人對於長孫無忌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凌煙閣第一功臣」的層面上,鮮有人知為何文不及杜如晦,武不如尉遲敬德的長孫無忌會凌駕於其他二十三功臣之上。想要了解長孫無忌為何成為大唐第一功臣,成為地位顯赫的趙國公,還要從玄武門事變講起。

當時,李氏兄弟之間的矛盾已無以復加,隨時都有爆發的可能。為了制衡太子李建成及虎視眈眈的四弟李元吉,李世民打算先下手為強,篡位登基。當然,以李世民一人之力,肯定無法成事,於是,李世民便開始著手挑選助手。雖說,李世民這些年來招賢納士,手下有數不清的人才,但是,發動宮變畢竟是生死攸關的大事,萬萬不可走漏風聲。

所以,李世民在挑選幫手時格外用心,只選了幾個最信任的親信,長孫無忌就是其中之一。

長孫無忌與李世民乃是布衣之交,是最早進入天策府幫李世民打天下的大臣,所以,他成為玄武門兵變的主要策劃人。

在那個充滿血腥的早晨,李世民派人守在玄武門,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格殺在上朝的路上,並控制了禁宮,逼父親將皇位傳給自己,如願意承地坐上龍椅。在幫助李淵統一江山時,長孫無忌並非李世民麾下功勞最大的,但是,卻因為幫助李世民上位,而成了名副其實的開國元勛。

長孫無忌的強項是擅長察言觀色,行事作風非常圓滑。此外,長孫無忌對李世民有一顆赤誠忠心,在多年征戰中從未起二心。

因此,長孫無忌頗得李世民的賞識。

並且,長孫無忌的妹妹還被李世民冊立為皇后。在《新唐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唐太宗曾評價長孫無忌「應對機敏,善避嫌,求於古人,未有其比」,由此可見,長孫無忌的長處在於識時務,懂得取捨,所以,他才能在政治場的風口浪尖上閑庭信步。

那麼,李世民有多信任長孫無忌呢?長孫無忌可以不經通報,自由出入唐太宗的寢宮。由此可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是毫不設防的,甚至,沒考慮過大權在握的長孫無忌會對自己不利。

不過,長孫無忌卻將這份信任看得十分透徹,他在心裡已划下了界限,從未有絲毫僭越。長孫無忌明白,自己的地位相當危險。他已位極人臣,又有長孫皇后這層裙帶關係,已觸犯了外戚涉政的大忌。

甚至,為了不讓李世民對自己心生忌憚,長孫無忌主動要求降職,讓李世民將心放到肚子里。古往今來,多少功高震主的大臣因遭到皇帝猜忌而身首異處?長孫無忌深諳其理,所以,不論妹妹如何勸說,李世民如何挽留,他仍執意要求降職。

在之後的二十年中,長孫無忌一如既往地盡忠職守,擔負起教育太子的重任。

不過,長孫無忌雖忠於李世民,但是,他也有著自己的私心。在皇儲問題上,長孫無忌晚節不保,主動介入太子的選立過程中。

李世民有八個兒子,其中太子、魏王、晉王都是長孫皇后所生。然而,這三個皇子都缺乏當皇帝的潛質。太子李承乾安於享樂,沉浸在聲色犬馬中,毫無進取心;魏王李泰野心昭彰,心機歹毒;晉王李治性格懦弱,缺乏主見。

後來,魏王與太子爭奪儲君之位,太子李承乾落敗後被貶為庶民。李世民想將李泰立為皇儲,然而,長孫無忌卻站出來發表了不同意見。因為,魏王野心太大,所以,若由他繼承大統難免會對這些老臣不利,於是,長孫無忌便打算立沒有主見的晉王為太子。

甚至,為了達成目的,長孫無忌說服了一眾老臣幫腔,眾人來到李世民面前說起魏王的壞話。長孫無忌的話頗有分量,李世民尊重了老臣們的想法。不過,李世民之所以會將李治立為東宮太子,還有另一個原因:此時的長孫無忌的權力太大,大部分老臣都站在他的身後,李世民擔心,自己若立非皇后所生的皇子為太子,會讓長孫無忌做出謀反之類的舉動。

畢竟,人心隔肚皮,長孫無忌表現得再忠心,也難免會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

從客觀角度來看,其實在李世民的兒子中不乏比李治更適合當皇帝的皇子,吳王李恪就是其中一位。李恪繼承了父親的全部優點,文武雙全,在民間的支持率很高。相比於懦弱的李治,李恪更適合成為上位者。早年長孫無忌也對李恪讚譽道:「恪又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可見,李恪的能力是受到大眾認可的。

不過,從《舊唐書》中「長孫無忌既輔立高宗,深所忌嫉」的記載來看,此時的長孫無忌已不再是那個一心為公的忠臣,變成了一個袒護外甥的姦猾小人。為了替外甥肅清登基之路,長孫無忌無所不用其極。在扳倒李恪的過程中,長孫無忌將謀反的髒水潑給李恪,害死了這位德高望重的太子。如此一來,文武百官都看出了趨勢,李治即位已成定局。

李恪臨終前的一番話十分耐人尋味:「長孫無忌竊弄威權,陷害良善,祖宗有靈,必讓其宗族覆滅。」的確,一個忠心耿耿的老臣竟在晚年走上了歪路,逼死了善良的皇子李恪。但是,李恪死前的這一番話,也確實預示著長孫無忌悲涼的結局。

可以說,長孫無忌的這些做法著實讓人心寒。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李世民彌留之際,希望長孫無忌能盡心儘力地輔佐李治,將其任命為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如願以償,成功扶持自己的外甥上位。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長孫無忌並未在第一時間公布李世民的死訊,而是將李治接回皇宮主持大局,並為外甥做好登基的準備工作。

長孫無忌傾盡所有幫助李治坐穩龍椅,沒想到竟熱臉貼上了冷屁股。長孫無忌滿以為自己的行為會得到外甥的賞識和尊重,但是,李治卻有自己的想法。李治年紀輕輕,想要在政治場上大展宏圖,可是,長孫無忌等老臣無疑是父親約束自己的枷鎖。

此時,以長孫無忌為首的一眾老臣一旦在朝堂上提出反對意見,李治便會認為這些老傢伙在倚老賣老,心中對他們非但沒有半點感激之情,反而想將這批舊臣除之後快。

這件事在王皇后被廢時,雙方的矛盾終於激化。

李治堅決要求廢掉王皇后,改立武媚娘,可是,長孫無忌等老臣卻在朝堂上極力阻攔。李治給了長孫無忌最後的機會,他帶著武媚娘親自前往國公府上拜訪舅舅,希望長孫無忌能妥協。可是,長孫無忌依舊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不同意李治廢立皇后。

此時,朝中的明眼人都看出李治已忍無可忍。

在李治詢問老臣李績廢立皇后的意見時,這位依附於長孫無忌的老臣保持中立,以「皇帝家事不宜過問」為由拒絕表態。李績的態度為老臣們起了表率作用,一時間,老臣們紛紛選擇置身事外。於是,李治順利地將武媚娘冊立為皇后,公然與長孫無忌叫板。

得罪了皇帝,長孫無忌自然沒有好果子吃。

根據《舊唐書》記載:「四年,中書令許敬宗遣人上封事,稱監察御史李巢與無忌交通謀反,帝令敬宗與侍中辛茂將鞠之。」長孫無忌莫名其妙地被捲入一場謀反案中。李治是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皇帝,長孫無忌自然不可能造反,這樁謀反案肯定是有心人的栽贓。

李治雖想除掉長孫無忌,但是,他不能以這種敏感的罪名加害舅舅。所以,栽贓長孫無忌的罪魁禍首正是武則天,她指派許敬宗栽贓長孫無忌,隨後,又在李治面前以漢文帝殺舅父的典故勸皇上早日除掉長孫無忌。

從李治並未詳查便將長孫無忌發配黔州的做法來看,李治根本沒打算給長孫無忌翻案的機會。他第一時間將長孫無忌趕出政治核心,再派許敬宗「追查」,明顯是給了武媚娘等人為長孫無忌羅織罪名的時間。

長孫無忌莫名其妙地被流放,而當他想通此事的來龍去脈後,謀反罪名已坐實,根本沒有為自己開脫的機會。長孫無忌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傾盡全力扶持的外甥,有朝一日竟會將自己逼上絕路。在絕望之中,長孫無忌自盡,死不瞑目。

至於長孫無忌是不是「畏罪自殺」,歷史已經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上元元年,李治為舅舅平反,恢復了長孫無忌的榮譽和爵位,並允許他的子孫世襲趙國公,將其墓地陪葬到了昭陵,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渠子鄉永壽坊村。

在總結長孫無忌一生功過時,我們可以說他是忠於李唐的忠臣,也可以說他是私心過重的小人。單憑好壞為古人蓋棺論定是一種錯誤的做法,況且,長孫無忌的人生已經如此複雜,倒不如不予置評為好。

參考資料: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新唐書·卷一百五·列傳第三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楊玉環那麼胖,到了夏天怎麼辦?光她穿的衣服,一般人都用不起
元朝不光能打仗,在這些領域照樣傲視全球,卻因漢化陷入兩難境地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