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兒童玩什麼玩具?也許你有些想不到
魯迅先生說過:「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但是在宋朝以前,人們可完全不這麼認為,別說是天使了,連製作玩具的人都會被鄙視。直到宋朝,玩具,才真正登上大雅之堂,才真正獲得了生命力。伴隨著玩具地位的攀升,一個兒童玩具帝國也悄然崛起了。
玩具登上大雅之堂
具備「玩具」功能的物件,或許很早就有了。但是在宋朝之前,沒人管它們叫「玩具」。甚至製作玩具的人會被指責嘲諷。比如,東漢王符在《潛夫論·浮侈篇》中有一段描述,說當時有人「或取好土,作丸賣之」、「或做泥車、瓦狗、馬騎、倡俳諸戲弄小兒之具以巧詐。」並點評這些東西都是「無用而有害」之物。
直到宋朝,玩具的地位才發生改變。據專家考證,「玩具」一詞便是在宋朝誕生的。南宋《夢梁錄》中記載,杭州人家給孩子「抓周」,會擺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翦、升斗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然後「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注意到沒?供孩子抓周的物件中就有玩具。
宋朝不但出現了「玩具」一詞,而且還形成了一個繁榮的玩具市場。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玩具市場最為興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是當時的「玩具一條街」;城內的「馬行街」一帶,還有「玩具專賣店」。
而且,被我們視為「中國情人節」的七夕,在宋朝居然被過成了「玩具節」。每到農曆七月七日這一天,各種神奇罕見的小玩具都會被正大光明地擺到大街小巷。這在宋朝之前恐怕是無法想像的。
玩具市場琳琅滿目
琳琅滿目的兒童玩具,吸引了民間畫家的眼光。
北宋畫家蘇漢臣創作過一系列《戲嬰圖》,生動描繪了宋朝兒童的玩樂場景,其中涉及到的遊戲和玩具近十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蘇漢臣《冬日戲嬰圖》
南宋畫家李嵩有一幅名作叫《貨郎圖》。所謂「貨郎」,就是舊時挑著雜貨擔,搖著撥浪鼓,四處遊走的小商販。在李嵩的這幅《貨郎圖》中,居然出現了近百種玩具!
李嵩《貨郎圖》
如果將這些玩具按功能分一下類,大概有這麼幾類:節令玩具、觀賞玩具、音響玩具、益智玩具、健身玩具、可食用玩具。
像花燈、風箏、爆竹等可以劃歸為節令玩具。它們多與節令習俗有關;
像貓兒、馬兒、小棒槌、不倒翁、山亭兒、傀儡玩偶等,可以稱為觀賞玩具,它們多是仿照人物、動物、植物及生活用品而創作的玩具,通常靠精緻有趣的外形來吸引眼球;
像拍板、鈴鐺、撥浪鼓、噗噗噔等,都屬於音響類玩具。它們主要靠發出各種聲音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
像弈棋、加減、打馬等,可以劃分到益智玩具。因為它們可以寓教於樂,幫助孩子開發智力;
像毽子、彈弓、蹴鞠、陀螺等,是與體育運動以及娛樂遊戲有關的,屬於健身遊戲玩具;
還有一類玩具是可以吃的。比如面花兒、葫蘆、糕粉孩兒鳥獸、果實將軍等。它們一般是用麵粉、糖等材料製作,既好玩又好吃,頗受兒童的歡迎。
網紅玩具「磨喝樂」
如果要在宋朝流行的諸多玩具中,評選一款網紅玩具,那一定非「磨喝樂」莫數!
這是從西域傳來的一種玩具,本是佛教之物,唐時多用蠟製作,宋朝是多用泥製作。通俗點說,磨喝樂就是一種泥塑的玩偶。
據描述,這種玩偶製作精良,身型、手足、面目、毛髮都栩栩如生,有的穿著紅背心,有的系著青紗裙,有的還戴著帽子。而最吸引人的是,你可以為它「換裝」!類似於今天的芭比娃娃,磨喝樂也有配套的迷你服裝,供買家隨意搭配。
吳中名匠袁遇昌製造的磨喝樂更神奇——「其衣襞腦囟,按之蠕動」。可見還在內部藏了機械裝置!
磨喝樂在宋朝有多火爆呢?不僅小孩喜歡,大人也喜歡。從尋常百姓到皇室貴族,都對這款玩具愛不釋手。小孩子們還流行模仿磨喝樂的造型。據《夢粱錄》中描述:「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喉羅之狀。此東都流傳,至今不改。」而大人們誇讚一個孩子可愛迷人,甚至會說「生得磨喝樂模樣」。
如果說唯一有什麼「缺陷」,那就是太貴了。品質差不多的磨喝樂「一對直數千(文)」。而名匠袁遇昌製作的,每對叫價「三數十緡(一緡為一千文)」。要知道,宋朝普通百姓一個月收入也才幾千文。
高品質的玩具,往往意味著高成本和高價格。消費者願不願意買單,還是要看玩具本身的魅力夠不夠強大。
玩具市場的未來
在今天,消費者願意花多少錢購買玩具呢?
這裡有一組調查數據——2018年,中國兒童人均玩具消費金額達人民幣299.5元,單價在100-300元間的玩具產品,最受中國消費者歡迎,占玩具銷售總額的比例近50%。此外單價在300-500元間的玩具占銷售總額的20%;單價500-1000元的玩具佔10%;而單價100元以下和1000元以上的玩具,則分別佔15%和5%。
創業圈有人總結市場用戶的價值是「少女 > 兒童 > 少婦 > 老人 > 狗 > 男人。」這個結論還有待數據驗證,但兒童消費的潛力確實不容小覷。不過想要賺孩子的錢,或許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輕鬆。玩具專家蒂姆?威爾士早就提出過:「玩具商在跟最易變的顧客——兒童打交道。」
從粗糙的人偶模型,到能眨眼的芭比娃娃,再到現在可以通過編程私人定製的智能玩偶;從需要用嘴「哈」一口氣的紙飛機,到擺在桌上的飛機模型,到可以簡單遙控的飛機,再到現在能夠精準操作的無人機……在這一系列玩具變遷的背後,有科技和商業的進步,有家庭教育理念的升級,更有孩子們對玩具需求的進階。
玩具是兒童的天使。而玩具市場,只有真正讀懂兒童的需求,才會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文丨經濟之聲《那些年》王晨
※楊萬里「焚詩」:我們如何進行自我升級?
※三次蒙冤入獄,處處不受待見,這個苦命狀元到底作了啥孽?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