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狄仁傑本是唐朝宰相,為何成西方家喻戶曉的神探?全靠一個荷蘭人

狄仁傑本是唐朝宰相,為何成西方家喻戶曉的神探?全靠一個荷蘭人

提起狄仁傑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想起電視劇里那位大腹便便但卻斷案入神的「狄大人」。隨著有關狄仁傑破案的一系列影視作品不斷播出,狄仁傑儼然已成為中國版福爾摩斯。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在斷案時經常向搭檔李元芳徵求意見,兩人通過對話不斷推動劇情發展,在推理中對懸疑案件抽絲剝繭,最終讓真相水落石出。不過在狄仁傑系列大火之時,許多人想必也會心生疑惑,狄仁傑這位已經作古多年的唐朝宰相,為何能在現代引起這麼大的反響?且聽子淵為君道來。

首先要介紹一下狄仁傑的簡要生平,這乃是狄仁傑被文學化、傳奇化的「底本」。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太原),年輕時參加科舉以明經科及第。唐太宗貞觀年間,狄仁傑進入官場,當了個汴州判佐(從七品下)的小官,依靠政績不斷升遷,最終得以進入中央任職。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下詔加授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即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正式成為宰相之一。由於他不為權貴且忠心輔國,在武則天掌權時很受重用。

武則天執政期間,狄仁傑經常找機會上書進諫,革除諸多弊政,為唐朝繁榮昌盛做出突出貢獻。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狄仁傑在武則天晚年時以夢境勸諫,成功幫助廬陵王李顯(即唐中宗)重新成為太子,李家人因此得以重掌江山。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九月,狄仁傑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為其廢朝三日,泣曰:「朝堂空矣!」此後每當遇到難以決斷的大事,武則天都會感嘆:「天奪吾國老何太早邪!」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李顯復辟稱帝,將已經去世五年之久的狄仁傑追贈為司空,唐睿宗李旦繼位後又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後世讚譽狄仁傑為「唐室砥柱」。

當然,狄仁傑不僅是一位稱職的宰相,其神探之名也並非空穴來風。據《舊唐書》記載,狄仁傑曾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相當於現代的法官,經常需要審理各種案件。因此狄仁傑在實踐中得到大量斷案經驗,逐漸走上「神探」之路。高宗儀鳳年間,狄仁傑出任大理寺寺丞,接管政務時發現大理寺案件堆積如山,涉案人員超過一萬七千人,嚴重影響朝廷威信。狄仁傑為挽回百姓信任,全力發揮斷案技能,僅僅只用一年時間便解決所有積壓案件,而且沒有一人因受到冤屈而申訴。此事之後,朝野上下因此對狄仁傑推崇備至,其「神探」之名逐漸流傳開來。

在狄仁傑處理的所有案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案件。據《舊唐書》載,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不慎砍斷了昭陵旁的一顆柏樹。按照大唐律例,權善才破壞先皇陵墓固然有罪,不過頂多就是免職為庶人。唐高宗李治知道後,卻覺得權善才將自己置於不孝之地,畢竟昭陵乃是唐太宗長眠之處,盛怒之下大罵:「是使我為不孝子,必殺之。」

一邊是執掌天下的皇帝,一邊是保家衛國的將軍,狄仁傑夾在中間的處境相當尷尬,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得罪皇帝,甚至還會得罪其他官員,最終成為官場犧牲品。狄仁傑身為「法官」,審案斷案都以唐朝律法為依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狄仁傑冒著生命危險與唐中宗據理力爭,他以唐朝律法為準繩,引經據典又苦口婆心地勸說道:「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狄仁傑這段話委婉而又不失力度,最終唐高宗消去怒氣,放過權善才和范懷義。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狄仁傑偏偏不畏皇權,在「虎口」中救下權善才和范懷義,此事不僅令他在朝廷名聲大振,其賢名也在民間得到進一步傳播和認可,「神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明末清初時期,小說題材逐漸興起並成為主流文學。狄仁傑、包拯、施公等流傳已久的清官形象,自然成為極佳的創作素材被後人搬進小說。曾經風靡一時的《武則天四大奇案》,主角便是狄仁傑。這本小說一共六卷六十四回,前半部分重點描寫狄仁傑在擔任昌平縣令時如何糾正冤假錯案,後半部分則重點描寫狄仁傑擔任宰相後如何整肅朝綱。書中儘管涉及部分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不過整體來說,虛構杜撰的案件更多一些。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普通百姓在看斷案小說時,只關心清官什麼時候可以破案斬殺貪官污吏。而文人關心的卻是,朝廷何時才能像小說一樣任用清官,剷除那些尸位素餐的貪官。小說文學發展到後期,許多文人不滿清朝喪權辱國,直接以小說為武器,借古喻今暗諷清朝統治者昏庸誤國。客觀來說,清朝時期除《狄公案》之外,還有《包公案》、《施公案》和《海公案》等以清官為主角的斷案小說,《狄公案》並不佔據明顯優勢。事實上,狄仁傑之所以能夠從這些清官中脫穎而出,甚至走向世界,還要歸功於荷蘭作家高羅佩。

高羅佩,字芝台,原名羅伯特·漢斯·古利克,從小就有很高的語言天賦,中學時期就曾創辦過周刊。高羅佩一共掌握英、中、梵、藏、日等15種語言,大學畢業後進入荷蘭外交界,從秘書一直升遷為大使。雖然高羅佩在仕途上成就不小,但真正讓他名流千古的卻是文學創作。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高羅佩來到重慶,在荷蘭公使館擔任一秘。當時重慶作為中華民國戰時首都,雲集了許多文學界人士。高羅佩藉助工作便利,經常接觸社會名流,對中華文化越發了解。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高羅佩不但對漢語的掌握愈發嫻熟,還學會了撰寫中文小說和古詩、文言文等。

高羅佩在重慶任職時,曾偶然看過《武則天四大奇案》這本小說,他對小說主角狄仁傑破案的本事佩服不已。高羅佩在愛不釋手之餘,索性將《武則天四大奇案》翻譯成英文,然後送到西方出版。客觀來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官員經過多年摸索,早已形成破案體系,不論是刑事偵訊還是邏輯推理,都不遜於任何國家。西方人本來就喜歡推理性文學,高羅佩將小說譯文發表到西方後,瞬間引起巨大反響。出版方几次賣到斷貨,獲得大量財富。為獲取更多的利益,出版方開始不斷催促高羅佩繼續創作。

此後,高羅佩便將寫小說作為工作重點,在中國民間到處搜集素材,然後自己整理並翻譯成英文。要知道,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邏輯,文學翻譯並不是簡單的逐字翻譯,不僅需要將語句調整為出版國人民容易理解的程度,還需要儘可能保持原著韻味,非常耗費心力。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公案小說只是輯錄一些軼事和時人筆記,缺乏驚險的懸念和嚴密的推理。高羅佩查閱大量史料,對公案小說進行改革,引入扣人心弦的懸念、絲絲入扣的推理和恍然大悟的結局,將傳統的公案小說改為可與西方偵探小說媲美的佳作。後來高羅佩覺得民間素材實在太過零散混亂,他乾脆開始自行創作,一口氣寫了8個短篇和16個中長篇故事,其中就有家喻戶曉的《鐵釘案》《黃金案》《迷宮案》《湖中案》和《四漆屏》等。

高羅佩將這些故事統稱為《大唐狄公案》,在西方文學界發表後再次引起巨大轟動,故事主角狄仁傑也成為西方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收穫大量粉絲。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國內文學環境逐漸寬鬆,這些被翻譯到國外的巨著重新回到中國。由於狄仁傑本就是中國歷史名人,根本就不存在文化差異,國內很快便接受了這些「出口轉內銷」的經典著作。經過多年積累,狄仁傑這一歷史形象在社會各年齡層的人氣越來越高。時至今日,狄仁傑依然以「神探」的形象活躍在熒幕之上,早已完成了從宰相到神探的身份轉變。

參考資料:

《舊唐書·狄仁傑傳》《新唐書·狄仁傑傳》《大漢學家高羅佩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關羽千里走單騎受後世稱頌,此人有同樣經歷,為何反被嘲笑千年?
作為唯一黑人發達國家,巴貝多曾經很窮,為何如今收入超過我國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