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讓炒房人坐不住,那麼按「套」還是「面積」計算?別再迷糊
今年是樓市依舊冷淡的一年,但房子依舊是人們的剛需,城市依舊有大量的外來人員流入。對於很多人來說,真正讓他們感到「危機」的並不是國家對房價的調控,而是即將出台的房產稅政策。現在大家只能了解到,這項新舉措大致是按照名下房產的數量需要繳納一定的金額,但具體如何計算,很多人還不清楚。
現在多數人能夠明確的是,房產稅的出台是為了更好地調控樓市供需,從長遠角度上防止囤房現象的發生。而它的計算應當是按照兩種方式進行:其一是按照名下的住房數量來計算,住房數量越多需要繳納的金額也就越多;其二是按照擁有房產的套內面積進行計算,總面積越大就會逐步增加。「它」讓炒房人坐不住,那麼按「套」還是「面積」計算?別再迷糊。
其實在落地之前我們很難說哪一種才是最終計算方式,或是根據一城一策的舉措按照實際情況進行變通。但是分別來看兩種計算方式,其實各有利弊。首先來看按「套」計算,這種方式直接針對那些「房哥」、「房姐」,這些人普遍是通過高槓桿進行購房行為,意圖在房價升溫的時期獲得較多收益。
如果實施按「套」收取的話,最大可能是首套進行減免,二套改善性住房收取部分金額,而三套及以上的則是按照一定的公式進行遞增。對於家裡僅有一到兩套住房人來說負擔不重,但這樣也有缺陷。那就是會引起一波大戶型熱潮,通常稅金的計算規律是隨著收入提高而遞增。那麼家有兩套豪宅的人和家有兩套「蝸居」的人待遇相同,可能會引起人們的不滿。
那麼按照「面積」進行計算又將如何呢?不少人猜測按照套內面積進行計算的話,應該會按照人均居住面積40-70平米以內的標準進行減免,120-140平米可能又是一個檔次。然後根據建築總面積進行遞增,達到上述的效果。大家可能覺得這樣就能完美避免前面提到的問題了,但是它同樣會造成一定的不公平。
現在很多一線城市的房價已經停留在較高水平,為了環節購房成本帶來的壓力,70平以下的小戶型就開始流行起來。還有不少家裡戶口上人數較多的家庭,平均每個人名下一套小戶型,同樣滿足見面要求。而在城市打拚的年輕人想要購房為以後做打算,但本人戶口上只有自己,買一套140平米的房子卻要繳稅不少。這個問題也要解決。
簡單分析過這兩種計算方式以後,可能大家對於房產稅遲遲還未出台的原因也就有些理解了吧?對於普通人來說,這項舉措可能對生活的影響不大,而眾多炒房人則坐不住了。相信最終一定能夠結合各種判斷標準來制定出更完整的方式,既不影響廣大剛需的生活質量,也能有力地調控樓市健康發展。
※海景房遇到「退潮」,新房入手就「折價」,整棟都是毛坯間
※在售樓處有哪些不被「坑」的技巧?別做「3件事」,真能省好幾萬
TAG:家居密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