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小暑養生: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

小暑養生: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

文:李博成

首發:騰訊道學

夏至過後的幾十天,天地之間會猶如蒸籠一般,即便是嚴重寒濕體質的人也能感覺得到氣溫的升高,古人把這樣的天氣命名為「暑」。暑字,從日者聲,《說文》曰:「熱也」,《釋名》曰:「熱如煮物也」,大地上的萬事萬物都受到日光的炎熱照耀。

古人又將這之後的幾十天細分為小暑、大暑和處暑。小暑雖然是炎熱的開始,但不要被其以「小」命名所迷惑。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大多數省份的極端最高氣溫都是出現在小暑期間。「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小暑時節,往往連風都是熱的,猶如熱浪一般。有些地方逐步進入雨季,有的地方則陸續遭遇伏旱,對長江中下游地區來說,小暑還是「出梅入伏」的時間節點。

「六月徂暑,上無纖雲,下有熱浪。」氣溫高,日照時間長,陽光輻射強,正是晾衣曬物最適宜的時候。相傳皇家通常會選在農曆六月初六前後,將龍袍、鑾駕儀仗翻出來晾曬,宮廷的檔案、實錄、御制文集等也要放在庭院中通風。一般人家也會在這一天將衣冠帶履曬一曬,寺廟也會拿出經書來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其實,人們所感覺到的炎熱並不僅在於氣溫本身,有時雖然溫度在30攝氏度以下,但仍有灼傷的感覺,這是來自更強的紫外線。另外,相對濕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人們對溫度的體感。研究顯示,當相對濕度超過70%時,體感溫度會比氣溫高出很多。例如,同樣在氣溫32.2攝氏度的情況下,相對濕度40%的體感溫度要比相對濕度70%的體感溫度高出7.8攝氏度。所以,干與濕、陰與晴、有風與無風、晝夜溫差的大小,等等,諸多因素都影響著人們的感受。由此可見,高濕是高溫的放大器。

從夏至到處暑,雨水多,陽熱盛,熱蒸水騰,充斥潮濕,是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一段時間。悶、熱、潮、濕,這些外界的氣候變化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六淫」之中的濕邪。

濕是陰邪,重濁有質,易傷陽氣。而脾喜燥惡濕,所以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例如有些人會覺得頭目不清楚,總是昏昏沉沉的,「頭上就像裹了一層東西」,這是典型的「頭重如裹」癥狀。另外,眼眵增多、發黏,眼睛睜不開;鼻涕多,洗不凈;口發黏,有苦澀感,這些都是濕邪「蒙蔽清竅」的表現。濕邪停滯在胸膈,則胸膈滿悶;停滯在中焦,則脘痞腹脹,食慾減退;停滯在下焦,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浸淫於肌膚,則可見濕疹浸淫流水等。

再有,濕邪最顯著的特徵就是「黏滯」。人體分泌的一些體液本是清澈的,但受濕邪侵害後,就會出現污濁、黏膩的東西,最典型的就是總覺得大便拉不幹凈,而且排出的大便特別黏,沖馬桶都沖不幹凈。「黏滯」還有一層意思,是指病程纏綿難愈,中醫形容為「如油入面」,其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覆發作,膠著難解。

那麼,祛濕的關鍵在於健脾。祛濕劑中二陳湯、溫膽湯等可以調理脾胃氣機,健脾祛濕。再有白天喝陳皮茶或祛濕茶也是不錯的辦法,中藥白扁豆,茯苓,薏米,陳皮,芡實,都有燥濕祛濕的功效,而且這些都是葯食同源的藥物。除了藥物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每天敲打按摩足三里和陰陵泉來達到祛濕的效果。每天抽出10分鐘,拍打這2個穴位,雙管齊下,效果會更好。

「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三國時期嵇康在《養生論》中已經對預防炎夏提出了新的見解,在炎熱的夏天讓自己緩慢下來,讓情緒穩定下來,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道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助溫台破賊安民
道家「三寶」助攻「文景之治」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