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古代成語中的地名,你知道多少?

古代成語中的地名,你知道多少?

洛陽紙貴

我國浩瀚的成語中有許多包含有古代地名、諸侯國名、山水湖泊名,語義或褒或貶,亦莊亦諧,構成了一道獨特的成語風景線。

逼上梁山

梁山:山名,在山東濟寧市東北梁山縣。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一回:「林沖雪夜上梁山。」

廬山真面

廬山:山名,在江西九江市境內。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綠林好漢

綠林:山名,在湖北當陽東北京山縣。《後漢書·劉玄傳》:「王莽末,南方饑饉,人庶群入野澤,掘鳧芘而食之,更相侵奪。……於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於綠林中,數月間至七八千人。」

南山可移

南山指陝西西安市西南的終南山。《舊唐書·李元紘傳》:「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搖動。」

壽比南山

南山指陝西西安市西南的終南山。《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後以南山為南嶽,或者說是終南山。終南山如上條,南嶽即衡山。在湖南省衡陽市。

終南捷徑

唐盧藏用移居終南山,後來做了大官。借指求名利的捷徑。終南即終南山,在長安南,也叫太乙山、南山。西起寶雞眉縣,東至藍田。為道教發祥地之一

牛山灈灈

牛山:山名,在山東臨淄境內。《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苦彼濯濯也。」今用牛山濯濯形容禿山。

泰山壓頂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泰山是五嶽之首,東嶽。在山東省泰安市。比喻極大的壓力或打擊。

安如泰山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出自《漢書劉向傳》。枚乘《上書諫吳王》:「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穩如泰山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回:「武后恃有高關,又仗武氏弟兄驍勇,自謂穩如泰山,十分得意。」

泰山其頹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舊時用於哀悼大家敬仰的人。

重於泰山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對比用可可以說泰山鴻毛。

泰山北斗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泰山壓卵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晉書·孫惠傳》:況履順討逆,執政伐邪,是烏獲摧冰,賁育拉朽,猛獸吞狐,泰山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

人心齊,泰山移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出自《古今賢文合作篇》,比喻團結就是力量。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泰山:在山東泰安市境內。《鶡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東山再起

東山再起是東晉謝安故事。成語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出自《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東山,在會稽。有人說即今南京市江寧區東山鎮,有人說在浙江省上虞的上浦鎮。

高卧東山

東山:在會稽。有人說即今南京市江寧區東山鎮,有人說在浙江省上虞的上浦鎮。《晉書·謝安傳》:"卿累違朝旨,高卧東山。"當其人隱居待時,可以說成語叫高卧東山。

中流砥柱

砥柱:山名,即河南省三門峽市黃河急流中之砥柱山。成語也作砥柱中流。《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暗度陳倉

陳倉:在陝西寶雞市東。歷史上著名戰役與計策。語出《史記·高祖本紀》。此成語也作暗渡陳倉。全說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布鼓雷門

雷門:浙江紹興古城門。東漢·班固《漢書·王尊傳》:「毋持布鼓過雷門。」顏師古註:「雷門,會稽城門也,有大鼓,越擊此鼓,聲聞洛陽,故尊引之也。布鼓,謂以布為鼓,故無聲。」成語意思是在高手面前賣弄本領。近於班門弄斧。

合浦珠還

合浦:原屬廣東省,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廣西合浦東北。產珠。南朝范曄《後漢書循吏傳》:(孟嘗)嘗遷合浦太守。郡不產谷實,而海產珠寶。與交趾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記極,珠逐漸徙於交趾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返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成語也作珠還合浦。

邯鄲學步

邯鄲是戰國時趙國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鄲市,在河北省南部。。莊周《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又《漢書》:昔有學步於邯鄲者,曾未得其彷彿,又復失其故步,遂匍匐而歸耳。」邯鄲學步也作學步邯鄲。

淮南雞犬

淮南:在安徽省中部。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余葯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升天。」

藍田生玉

藍田:縣名,在陝西西安市東南。比喻賢父生賢子。《三國志·吳書·諸葛恪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洛陽紙貴

洛陽:為晉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典故出處為《晉書·文苑·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比喻作品風行一時,廣為流傳。

洛陽才子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指西漢賈誼,後泛指有才華的人。語出晉潘岳《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八公山:在安徽淮南市西。《晉書·苻堅載記》:「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巫山雲雨

巫山:著名的長江三峽即從巫山穿過,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巫峽(三峽之一)。比喻男女歡合。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崑山片玉

崑山,即昆崙山,古代傳說中西方世界的名山,與現在的昆崙山不完全相同。比喻美好事物之突出者。

桂林一枝

原為晉時郤詵的自謙語。後稱譽人才學出眾。《晉書·郤詵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崑山之片玉。』」

鶴背揚州、騎鶴揚州殷芸《小說》卷六:「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原為揚州刺史,或原多貲財,或原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大意失荊州

荊州,今湖北省荊門市。《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故事。

敗走麥城

麥城,今湖北省當陽市兩河鄉。《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故事。

山陰道上

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長安道上

長安是漢唐兩代的首都,約今之陝西西安市。比喻名利場所。五代·無名氏《賀聖朝》詞:「長安道上行客,依舊利深名切。」

長安棋局

比喻政局動蕩不安。唐·杜甫《秋興》詩之四:「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長安米貴

長安是漢唐兩代的首都,約今之陝西西安市。用以指居大都市生活費用昂貴。唐張固《幽閑鼓吹》﹕"白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舊題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二記載此事﹐作"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日近長安遠

長安是漢唐兩代的首都,約今之陝西西安市。帝都不可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高陽酒徒

高陽:古鄉名,在今河南杞縣西南。《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

平原督郵

平原:在山東德州南面。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恆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則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青州從事

青州:在山東淄博東面。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解》:「恆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則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

桑間濮上桑間:古代衛國地名。濮:濮水,在今河南北部。《禮記·樂記》:「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新亭對泣

新亭:在江蘇南京境內。《世說新語·言語》: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陽關大道

陽關:在甘肅敦煌西南。陽關是古代關名,也是判別的曲子名。代指送別。成語也有陽關三疊或三疊陽關。按曲子名解釋,這裡不單列,不計入地名成語。

康庄大道

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大有鎮有個叫康莊村的地方,當年周總理來此視察,稱通往康莊村的道路為康庄大道,此名被保留並一直延用至今。西漢·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爾雅曰:「四達謂之衢,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庄。」

漁陽鼙鼓

漁陽:漁陽:地名,現天津市薊縣,因薊縣西北有一山,名曰漁山,縣城在山南,故古時名漁陽。亦作"漁陽鞞鼓"。指公元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事。鼙鼓,騎兵用的小鼓。語本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後亦用為外族侵略之典。

痛飲黃龍

黃龍:古代府名,契丹所置,金改為濟州,轄地在今吉林一帶,為金人腹地。《宋史·岳飛傳》:「金將軍韓常欲以五萬眾內附。飛大喜,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大江東去

大江即長江。出自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長江天塹

《南史·孫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險隔,虜軍豈能飛渡?』」

長江後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斷前進。多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宋·劉斧《青瑣高議》:"我聞古人之詩曰:"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

江東父老

江東,古指長江以南蕪湖以下地區。《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笑曰:「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

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有何面目見之?」

河東獅吼

古河東即今山西省。出自陳糙故事。重點是怕老婆。陳妻柳氏,河東是柳氏的郡望,這裡代指柳氏。

俟河之清

後面常常接以人壽幾何。河即黃河。《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不到黃河心不死

不到無路可走的地步是不肯死心的,比喻不達目的不罷休。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說項羽故事。後演化成黃河。烏江即黔江,在貴州省。是項羽自刎之處。

遼東白豕

遼東,今遼寧省東南遼河以東。《後漢書·朱浮傳》:「伯通自伐,以為功高天下。往時遼東有豕,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懷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

白山黑水

白山:長白山。黑水:黑龍江。《金史.世紀》:「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恆河沙數

形容數量很多,像恆河中的沙子數目一樣多無法計算。恆河,在印度,此成語出自佛經。《金剛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

涇渭分明

「涇」、「渭」是甘肅省、陝西省境內的兩條河,古人認為渭水清,涇水濁,涇水流入渭水時,清濁不混。「涇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淮橘為枳:人隋環境而變。《晏子春秋·雜下之十》:「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淮南即淮河之南,也是中國南北分界線之一。

不能越雷池一步

雷池:湖名,今安徽省望江縣南。原指不要越過雷池,後比喻不敢越過某一界限。多指保守、拘泥;或讓敵人膽寒,不敢進犯。也有作"不得越雷池一步"。《晉書·庾亮傳》:「亮並不聽,而報溫嶠書曰:"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赤縣神州

古代中國的別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

南州冠冕

南州:泛指古代我國南部地區。南方人才中傑出的人。指才識出眾的人。《三國志·蜀書·龐統傳》:「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五湖四海

五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泛指全國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準

此四海即東西南北四海,猶如說天下。出自《禮記·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准,推而放諸西海而准,推而放諸南海而准,推而放諸北海而准。」

四海之內皆兄弟

此四海即東西南北四海,猶如說天下。《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福如東海

對幸福的祝願常用詞。福氣如東海一樣大。東海古代說東面的海。與此成語常常連用的一句叫壽比南山。

東海揚塵

東海古代說東面的海。大海變陸地,揚起灰塵。比喻世事變化很大。晉·葛洪《神仙傳·麻姑》:「麻姑自說云:"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復揚塵也。』」

中原逐鹿

中原:泛指我國中部地區。也說逐鹿中原。意思是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虎踞龍盤

特指江蘇南京城。原意是地形險阻,後來意為被英雄豪傑佔據。晉·吳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唐·雍陶《河陰新城》詩:「高城新築壓長川,虎踞龍盤氣色全。」

楚才晉用

楚與晉皆國名。晉見上條。楚在南方一帶。都郢。最小時間也佔據湖北省西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實用之。」此成語也說晉用楚材。

越鳧楚乙

《南史·顧歡傳》:「昔有鴻飛天首,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鴻常一耳。」南朝·齊·張融《門論》:「昔有鴻飛天道,積遠難亮。越人以為鳧,楚人以為乙。人自楚越耳,鴻常一鴻乎?」

肝膽楚越

《莊子·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楚越:春秋時兩個諸侯國

北轅適楚

漢·荀悅《申鑒·雜言下》先民有言:適楚而北轅者,曰:"吾馬良,用多,御善。』此三者益侈,其去楚亦遠矣。義近南轅北轍。

楚河漢界

指鬥爭前線。楚漢指秦末之楚漢即劉邦與項羽。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也可以看作是諸侯國。楚漢相爭,最後是漢得了天下。其界即鴻溝,約在今滎陽。

胡越之禍

古代中原的胡國和越國之間經常發生戰事,因此用「胡越之禍」來比喻戰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胡越起於轂下,而羌夷接軫也,豈不殆哉。」

得隴望蜀

隴:隴山,陝、甘交界處。隴與蜀皆地名。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岑彭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唐代李白《古風之二三》:「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隴略等於今甘肅省,蜀略等於今四川省。光武帝時實為隗囂與公孫述分別割據。

隴頭音信

隴:隴山,陝、甘交界處。南朝宋陸凱與范曄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與長安范曄,兼贈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事見唐韓鄂《歲華紀麗》卷一。後用「隴頭音信」稱寄往或來自遠方的書信。

樂不思蜀

蜀略等於今四川省。快樂就不思念蜀國也。這是關於後主劉禪的典故。《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蜀犬吠日

蜀略等於今四川省。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與此近義有成語還有一個遼東白豕,都是少見多怪的意思。

巴山蜀水

概括說四川一帶的山山水水。巴蜀皆古國名。

齊東野語

齊:周朝國名。道聽途說,不足為憑。典故出自《孟子·萬章上》:「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

齊大非偶

齊:周朝國名。不敢高攀的謙詞。先秦·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齊煙九點

齊:周朝國名。高處俯視齊州無非是九點煙而已。唐·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杞人憂天

杞:周朝國名,今河南杞縣。杞人即是杞國人。杞國為周諸侯國名,杞國大體上在今河南省杞縣。典故出《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宋無徵

指資料不足,不能證明。出自《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鄭人買履鄭:周朝國名。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nìng)信度,無自信也。」

葉公好龍

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懼怕、反感。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魯殿靈光

魯:周朝國名。靈光:漢代殿名。比喻僅存的有聲望的人或事物。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恭王余之所立也。……」

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魯:周朝國名,今山東省曲阜。出自《左傳·閔公元年》:「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大意是如果不除去慶父,魯國的災難是不會終止。

秦晉之好

秦晉:周朝國名,秦國和晉國。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兩家聯姻。元·喬孟符《兩世姻緣》第三折:「末將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晉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朝秦暮楚

秦:周朝國名。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覆無常。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楚館秦樓

秦:周朝國名。楚館:楚靈王築章華宮,選美人入宮;秦樓: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簫,穆公建樓給她居住。指歌舞妓院場所。元·張國賓《薛仁貴》第三折:「也不知他在楚館秦樓貪戀著誰,全不想養育的深恩義。」

秦鏡高懸

秦:周朝國名。秦鏡:相傳秦始皇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人的五臟六腑,知道心的邪正;懸:掛。比喻官員判案公正廉明。《西京雜記》卷三:「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裡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腸胃五臟,歷然無硋。……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

秦庭之哭

秦:周朝國名。楚國到秦庭求救兵的故事。原指向別國請求救兵。後也指哀求別人救助。《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

三戶亡秦

秦:周朝國名。秦滅楚用欺騙手段,楚人憤激之報復心理。最終還是滅了秦國。《史記·項羽本紀》:「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越瘦秦肥

秦:周朝國名。秦與越相距太遠,了無關係,所以是無關痛癢的遙遠問題。比喻痛癢與己無關。唐·韓愈《爭臣論》:「視政之得失,若越人之視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於其心。」

完璧歸趙

趙:周朝國名。趙是戰國時諸侯國名。在今山西省西北到河北省西南一帶地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圍魏救趙

趙、魏:周朝國名。孫臏所用著名計策。魏趙皆國名。魏國都要大梁,趙國都邯鄲。《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邯鄲之難,趙求救於齊。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鄒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綸曰:「弗救,則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鄲,其於齊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軍於邯鄲之郊。」段干綸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吳頭楚尾

吳:周朝國名。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於吳地長江的上游,楚地長江的下游,好象首尾互相銜接。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職方乘序》:"吳頭楚尾。』」也作楚尾吳頭。

吳牛喘月

吳:周朝國名。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太平御覽》卷四引《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彼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此成語常與蜀犬吠日連用。

吳下阿蒙

吳:周朝國名。阿蒙是人名,指呂蒙。吳下是地名,即吳地。吳為周之諸侯國,今江蘇之南、浙江之北一帶。典故出《資治通鑒》卷六十六,原文如下: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吳市吹簫

吳:周朝國名。說吳子胥故事,街頭行乞的意思。《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晝伏,至於陵水,無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簫,乞食於吳市。」

抉目吳門

吳:周朝國名。也是吳子胥故事。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後常指忠臣被冤殺。吳門即古吳國的城門。」

蜀錦吳綾

吳:周朝國名。蜀錦:四川生產的彩錦;吳綾:綾的一種,最初出於吳郡。泛指各種精美的絲織品。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二回:「微風初動,輕飄飄展開蜀錦吳綾;細雨才收,嬌滴滴露出冰肌玉質。」

吳越同舟

吳:周朝國名。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吳越鄰國相依又相爭,世代成仇。吳越皆國名。越國以紹興為中心,吳國以蘇州為中心。後因以「吳越同舟」比喻雖有舊怨,但當同遭危難,利害一致之時,也須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出處《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夜郎自大

夜郎:漢時少數民族地區一個小國國名,在貴州西部。比喻人無知而又狂妄自大。《史記·西南夷列傳》:「滇王與漢使者言曰:"漢孰與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

自鄶以下

鄶:周朝國名,今河南密縣東北。吳國的季禮在魯國看周代的樂舞,對於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評論,但從劊國以下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評論。《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札觀樂,「自鄶以下無譏焉。」

黔驢技窮

黔:貴州的古稱,今貴州的簡稱。文中的黔是唐之黔中道,略相當於今貴州大部加四川大部。這個成語也說成黔驢之計。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憫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四大中醫名著,了解中醫的四把金鑰匙
六首悟道禪詩:紅塵修行,禪意人生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