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睡不著覺?試試這21根金屬桿做成的減壓玩具

睡不著覺?試試這21根金屬桿做成的減壓玩具

關注設計癖 發現好設計

「催眠」這兩個字在很多人心中其實是被蒙上了一層又一層的迷霧,因此也催生了很多比較奇妙的相關梗:比如說來回擺動的懷錶,比如某種十分規律的聲音,又比如一些像「咒語」一樣的話。

而催眠的效果也被傳的玄之又玄:從最簡單的入睡,到最詭異的瘋狂……似乎只要是被「催眠」了,就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不過,也不是沒人會適當地借用一下「催眠」的噱頭,設計一些能夠通過「規律運動」來舒緩壓力的小物件。比如說最近,倫敦的伊萬·布萊克(Ivan Black)就推出了這樣的小物件。

雖然說不一定能夠催眠,不過我倒是覺得光是看這些動圖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了。

起於美妙的「斐波那契數列」,卻有著意想不到的「溫暖內核」這款名為「Square Wave」的小物件,據說靈感來源與著名的斐波那契數列,就是那個從第3個數字開始,每一個數字都等於前兩個數字之和的數列。

事實上這個數列相當的「美」:比如說數列中後一個數字與前一個數字的比值是不斷接近黃金分割率的,並且這個數列用線段畫出來之後確實也挺好看的。

而這個數列,就成了伊萬設計「Square Wave」的靈感來源。

為了讓「Square Wave」的運動能儘可能地去貼合數列所呈現的曲線形態,伊萬對於「Square Wave」中的21根金屬桿逐一作了反覆的調整。最終使得「Square Wave」能夠在運動狀態中,呈現出極好的視角效果——或者說「錯覺效果」。

在高速旋轉當中,「Square Wave」真的有如漣漪一般。只有在經過處理的慢放鏡頭中,才能看清楚它的運動結構,這也更讓人欽佩伊萬的創意和行動力了。

而目前這個項目在Kickstarter也基本完成了眾籌目標——看來網友們對於這樣有創意的作品還是相當的喜歡的。

雖然說靈感來自於「精密到近乎冷酷」的數學,呈現方式則是「冰冷的金屬」,但是伊萬也確實是想通過這個作品緩解使用者的壓力。

不過,就是相對來說這個功能似乎並沒有有力的理論支撐。其實在我看來,「Square Wave」和小時候玩的悠悠球很相似——只不過「Square Wave」不需要那麼多的練習,就能很美地運動起來,很適合我這樣的手殘人士。

「動力雕塑」也許不科學,但與藝術淵源頗深,不過雖然並沒有有力的科學支撐,但是實際上這個作品也具有相當久遠的歷史淵源。像「Square Wave」這樣的作品,其實有一個比較專業的名詞「Kinetic Sculptures」,即「動力雕塑」,也可以稱為「動態雕塑」。

這一類作品據說最早可以追溯到莫奈這樣的印象派畫家——畢竟也就是這些人開始追求「人與自然界的動態的美感」。而後來,動力雕塑的概念開始得以開始逐漸明確,比如說運動一定要「規整」:形態要盡量圓潤,運動要比較流暢。

當然像馬塞爾·杜尚這樣直接拿一個車輪過來也是有點太敷衍了。

但是像亞歷山大·考德爾這樣的人,就比較有追求——或者說腦迴路比較清奇吧:他製作的動力雕塑一定要能「動」,要麼是通過手搖或者機械,或者就是隨著氣流流動而運動。

也差不多就是從他開始,動力雕塑的「規整」主要體現在「運動的流暢度」:無論是多麼奇怪的結構,一旦運動起來卻一定是百分百的絲滑。並且視覺效果

也是相當的壯觀。

有些甚至可能還有點科幻或者奇幻的色彩。

有些看起來很凌亂,但是組成方陣之後卻氣勢非凡。

還有這種仿生的機械結構——嗯,那這麼說只要能在現實世界中運動起來的「蒸汽朋克」都應該能划到動力雕塑的範圍里吧。

雖然歷史久遠,不過實際上動力雕塑的作用也確實不是十分的明顯,也許並不能做到「減緩壓力」的作用,更多的是作為「裝置藝術」存在。

不過就像我們之前在「什麼是沒用的設計?」一文中展示的作品一樣,這些觀賞性十足的裝置,也許可能滿足是人類的更高層面的需求吧。

本文圖片來自My Modern Met , Kickstarter,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設計癖 的精彩文章:

神仙甲方:易烊千璽+草圖=沙宣官宣,我看這56個金主爸爸才是關鍵
金庸的逍遙子,阿里的逍遙子,都比不上這些真正的「逍遙派」

TAG:設計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