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誕生,遺產數居世界第一!
就在剛才,良渚古城遺址在第 43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正式登錄世界遺產名錄!
目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經達到55處,位居世界第一!
距今約 5300 年至 4300 年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之一,也是實證中華文化多源起源的重要代表。
而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也是這一早期「邦國」的都城所在地。
圖:良渚遺址分布圖@良渚遺址官網
那麼,什麼是良渚?它又為何能成為世界遺產?
今天,錦囊君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什麼是良渚?
儘管共同使用「良渚」一名,但良渚遺址、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等辭彙所代表的內涵卻是不同的。
「良渚文化」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的環太湖流域,在常州、無錫、蘇州、上海、嘉興、湖州等地均有良渚文化時期的遺址被發現。良渚文化的主要特徵是擁有發達的稻作農業體系和無與倫比的玉器系統。
在發達的農業生產中,財富得以累積與分化,權力與財富開始逐漸集中,才有可能形成大規模建設的社會條件,並進一步誕生出國家的雛形,成為文明起源的重要標誌。
圖:窮游錦囊作者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也是這一新石器文化類型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遺址。而在良渚遺址上不斷揭示出來的「良渚古城」,則是良渚文化的權力和信仰的中心。
這座規模達到 631 公頃的龐大都城,是世界範圍內最大的史前城市之一。正是與良渚興起的同一時期,在世界範圍內,古埃及、蘇美爾、哈拉帕等重要文明也登上了歷史舞台。
良渚古城擁有完善的城牆體系、發達的堤壩和水利設施,古城內外擁有不同等級的貴族、平民墓葬,而城市中心至今仍矗立著龐大的建築基址。良渚古城是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重要物證之一,也是史前中國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
圖:宮殿遺址@良渚遺址官網
良渚文化的核心元素以良渚古城為中心向外傳播,擁有鮮明的良渚特色的玉器不僅遍布環太湖流域,甚至也遠播石峁、陶寺乃至三星堆、金沙、二里頭、殷墟等更為晚期的各大考古遺址,為我們展現了中華文明多源起源、不同地區文化逐漸融合匯流的壯闊圖景。
我們如何認識良渚?
從 1936 年由西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施昕更發現以來,良渚遺址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掘、調查與研究,其本身的內涵不斷被新的考古發現所揭示,其重要的意義也愈加獲得重視。
早在 1930 年代發現之初,良渚即進入了單體遺址考古的階段,這裡出土的黑陶十分類似於山東一帶的龍山文化,在當時頗為流行的龍山與仰韶的兩大文化框架之下,良渚曾長期被認作是龍山文化的一支。
直到 1950 年代以後,大量類似特徵的史前遺址在環太湖流域被發現,成為了良渚文化得以「獨立」的重要基礎,在 1959 年,考古學家夏鼐將其正式命名為「良渚文化」。
1986 年以後,以反山王陵、瑤山祭壇等重要的遺址發現為標誌,良渚進入了遺址群考古的第二階段。
在這一區域的上百處遺址點中,良渚遺址的重要性得以凸顯,良渚遺址群在 1996 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世界遺產預備名錄,成為良渚保護史上的里程碑。而良渚作為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遺址、作為當時重要的中心,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大量精美的玉器也在這一時期出土,營造了我們今天對良渚文化的主要印象,以玉琮、玉璧、玉鉞為典型器型的玉器系統,成為人們理解良渚價值的重要依據。
圖:反山遺址14號墓玉璧
2007 年,在良渚遺址發現的城牆遺迹是中國 21 世紀以來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這意味著良渚遺址群是一個有機、完整的整體。良渚古城所存在的宮殿、內城、外城結構標誌著在史前時期,這裡已經成為了城邦的中心,意味著權力的集中、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國家的雛形,這是史前文明的極高成就。
對良渚古城及外圍水利系統的研究成為第三階段的重要內容,也肩負起探尋文明起源、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責任。
在良渚的申遺進程中,申報的名稱從原先的「良渚考古遺址」(Liangzhu Archaeological Site)演變為「良渚古城遺址」(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也展現出最新的考古發現正被迅速地引入到申遺策略中,並參與奠立了良渚的價值基礎。
去良渚遺址看什麼?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這是良渚古城遺址最重要、最核心的價值屬性,在良渚,可以將這一實證過程的不同面向,當做最重要的看點。
文明起源始終是最受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
儘管對「文明」的定義仍有不少討論,但在不同文明起源論中,有一些重要的標誌獲得了廣泛的認同,比如:文字的產生、城市的出現、國家制度的建立等等。
當然,在世界範圍內,不同的古文明擁有各自獨特的屬性(比如南美洲的古文明沒有出現文字),不能以單一的標準來作為文明的「准入門檻」。因此,傳統史學界在理解文明時,也往往從物質、政體、精神三個層面建立技術路徑。
我們將從古、墓葬、水利設施等多個方面,來理解良渚從物質到政體、再到精神的文明面貌。
古城
良渚古城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規模最大的城址之一,它的出現意味著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城鄉分野」。
出於對交通、水利、地理因素的綜合考慮,良渚古城的選址並不位於良渚文化圈的地理中心,但其西面是富饒的天目山脈,提供了豐富的木材、玉石資源,而東面則是河網平原,可以發展農業和水路交通。
圖:宮殿區航拍圖@良渚遺址官網
古城是一座以莫角山建築基址為中心的古代城市,由內向外依次為宮城、王城、外郭,將古城劃分為宮殿區、內城、外城三重結構,這一格局也成為諸多後世都城的重要模型。
我們可以根據良渚古城遺址的布局結構判斷出這個重要的城市中心不再僅僅是一處農業社會的大型聚落,而已經發展出了社會分工、階層分化的城市屬性。在良渚古城中心的莫角山是一處因地制宜建造的大型公共空間的建築基址,是良渚的權力中心,這一公共空間的存在,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儀式感和秩序中心,標誌著良渚人已經擁有了複雜的公共生活,支撐其運行著一套獨特的政治與信仰體系。
墓葬
關於階層分化的另一個顯著證據,是古城內外的大量墓葬遺存。
靠近城市中心的反山墓地是良渚高等級貴族墓葬的代表,擁有大量的精美玉器作為陪葬,其中著名的反山 12 號墓內同時出土了象徵信仰中心地位的玉琮和象徵權力中心地位的玉鉞,其玉器陪葬品的規格之高,無出其右者,被認為是良渚文化的「王陵」。
圖:反山14號墓模型
而在外城的文家山墓地(位於瓶窯鎮華興路東側),則是一處中等貴族的家族墓葬。
外城南側的卞家山墓葬出土的隨葬器物中多有石鉞(男性墓葬)、紡輪(女性墓葬),顯示出這是一處較低等級的平民墓葬群。
圖:文家山墓地
良渚古城內外的墓葬分布、選址、布局及隨葬器物都顯示出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面貌,社會階層的分化為這一地區早期國家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
水利
良渚古城外圍的水壩遺迹是近年考古的重大發現,這套完善的水利設施遺存解釋了良渚人如何在濕地環境中營造出了獨特的城市與建築景觀。這套城市外圍的水利系統展現出同時期世界範圍內罕見的建造技術與管理水平,是早期城市文明的傑出案例。
圖:山前長堤區@良渚遺址官網
良渚古城的水利設施主要由古城西北方向的平原低壩-山前長堤區和更遠處的谷口-高壩區組成,這套龐大的水利系統被理解為是良渚古城的地理邊界,它保障了古城的灌溉、飲水、排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堤壩系統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史前水利工程,是良渚時期強大的社會組織能力與科學建設水平的重要物證。
圖:梧桐弄水壩遺址@良渚遺址博物館
玉器
玉石資源是良渚最重要的社會資源之一,以此為基礎構建的玉器系統,代表了良渚最獨特、最為人熟知的玉器文化。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玉器構建起了一套相對統一的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
玉器是理解良渚文化最直觀也是最複雜的切入口。在不同等級的墓葬中,隨葬玉器的數量、品質是了解墓葬主人身份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在反山、瑤山兩大貴族墓葬中均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其中蘊含著質樸的「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類型,被認為是良渚人溝通天地神靈的神器。玉鉞則是王權的重要象徵,大量出土的玉璧在後世演變為「以蒼璧禮天」的重要禮器,影響極為深遠。
出現在高等級墓葬中的玉器器物表面,還發現了眾多神人獸面紋,這一頭戴羽冠、手扶圓眼獠牙的神獸的符號是良渚人最為推崇的精神圖騰,是高超的雕刻技藝、複雜的社會結構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生動投射。
文字
近年在卞家山等地發現的大量成組的刻畫符號是良渚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之一,對了解中國文字的起源意義重大。
良渚一日游
良渚的旅行行程絕不是枯燥乏味的考古教條之旅,你可以在這片新近開發的遺址公園上尋找到各個重要的墓葬、城牆與遺址,也可以在周邊飽覽現代建築、探訪精彩的博物館,或者走進頗具文藝情調的書店與教堂,並在充滿生活氣息的小鎮上重溫熟悉的革命年代。
玩轉良渚,已然成為杭州周邊一日游的尚佳選擇。
第一站:良渚文化村
參觀曉書館需在「曉書館」公眾號上提前預約,參觀時需攜帶身份證,存包入內
公交372路、389路至良渚文化村站。
第二站:良渚博物院
儘管良渚遺址中出土的最重量級的文物(包括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琮王、玉鉞)如今大多數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區,但良渚博物院仍是了解良渚文化的最佳窗口,全新的陳列結合了多種聲光電手段,展廳中甚至還整體搬遷而來一塊良渚城牆的原件。
公交478路、491路至良渚博物院正門站,公交313路、348路至良博站。
第三站: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圖:來自良渚遺址官網
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區即位於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天;免費)內,包括了西城牆、北城牆、陸城門、莫角山台地、反山墓葬、美人地遺址、文家山墓地、瑤山遺址區等眾多展示點。
為了配合申遺及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曾經橫穿古城遺址而過的 104 國道整體改道至古城遺址南側,古城遺址的核心區已無法駕車入內。本文調研時,遺址公園仍在申遺前的準備中,預計於 7 月 5 號對外開放。
公交 313 路、348 路至良渚遺址公園南站,可到達遺址公園的主入口。公交348路、451路至鳳城花苑站,路東即為文家山墓地,可前往古城遺址西城牆。
第四站:外窯街·里窯街
位於瓶窯老鎮區內的外窯街·里窯街(全天;免費)是了解這座小鎮過去歷史的窗口,歷史街區的規模不大,沿途有圖書館、歷史陳列館、老劇場等。
公交 348 路至終點站瓶窯站,沿大橋北路向南約 250 米,中苕溪北側即為外窯街。
第五站:南山造像
位於瓶窯鎮西面的南山造像(全天;免費)是江南地區重要的石刻造像群,是一組極為珍貴的元代造像。南山造像共有 13 尊造像遺存,除最西側的一座為道教造像外,其餘均為佛教造像,具有鮮明的世俗化傾向。2013 年,南山造像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山造像沒有公共交通可達,可在瓶窯鎮區租借公共自行車,沿里窯街向西騎行,途經瓶窯中學大門後左轉上坡,向南騎行過橋後可見南山石刻的入口。或者打車前往。
※伊朗即將對中國遊客免簽!你想知道的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你要去印度?這裡有8條超實用的建議
TAG:窮游錦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