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誠信墊底?科研人員聯名請求重審論文|賽先生
這封由18名中國學生和教授簽署的聯名信,請求《科學》雜誌深入調查一篇關於全球公民誠實度的論文,發表編輯意見,並且重新評估該論文是否適合發表。
撰文 | 金斯基
編輯 | 小賽
2019年6月29日,一封由18名中國學生和教授簽署的聯名信發送到了《科學》雜誌編輯Valda J. Vinson的電子郵箱中。聯名信請求《科學》雜誌深入調查6月20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並進行重新評估。附件中還詳細列舉了針對研究方法的質疑。
這篇被請求重審的論文由密歇根大學、猶他大學和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研究者共同完成,標題為《全球公民誠實度》(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文章發表後,一夜之間就在中國的網路社交平台刷屏。引起熱議的正是論文中的圖一:
根據這一結果,中國在誠實度排名中位居最末。毫不意外地,這項研究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甚至有評論認為,這一研究可能是「別有用心」的人用來攻擊中國的。與此同時,有人將注意力轉移到了研究本身。
研究是如何進行的?
為了檢驗公民誠實度行為,研究人員在全球40個國家355座城市留下了17303隻透明錢包,由實驗助理假扮路人,將錢包送到當地銀行、郵局、酒店等公共機構,請求工作人員幫忙聯繫失主。
這些錢包中有失主的聯繫郵箱、鑰匙、購物單等,但錢包中可能沒有錢,可能有少量錢,也可能有很多錢——錢的多少是根據當地人均收入進行設置的。
研究人員為每一隻錢包創建了獨立的郵箱地址,然後統計在實驗開始後的100天內收到的歸還郵件的數量。結果顯示,錢包內金錢的數額越高,人們更有可能聯繫失主歸還錢包。但在具體的歸還率上,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很大,中國的錢包歸還率排名最後。
質疑聲起
就在大家熱烈討論之時,知乎上一位名為「Yanyan」的答主便對研究方法提出質疑。Yanyan指出,這項研究採用電子郵件作為唯一聯繫方式,但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中國網民的電子郵箱使用率只有35%。
Yanyan聯繫了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密歇根大學助理教授Alain Cohn進行討論。Cohn教授在回復中表示:「郵件使用率低可能是中國低歸還率的因素,但是我們沒有良好的國際數據來測試其可靠性。聽到有些人濫用我們的研究來傳播仇恨,我感到很難過。雖然這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但我想為此道歉。我們的研究從來沒有打算傷害過他們。」
Yanyan也在網上呼籲,有能力的人不應該保持沉默,應該向《科學》雜誌提出意見。這一呼籲獲得了海內外中國學生和教授的積極響應。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和科學研究院的在讀博士生袁博由此萌生了聯名致信《科學》雜誌的念頭。他聯繫了這位答主,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馬研,並在論文發表後一周內組建寫作團隊,聯合幾位同學和教授起草了聯名信。他們希望通過更加正規的渠道,進行嚴肅的討論。
這封聯名信最終由身處不同國家的10位學生和8位教授共同完成。其中,清華大學的張學工教授為聯名信的寫作提供了很多意見,並且協助進行內部推廣。他們一致認為,不能空談情緒化或做出民族主義的指責,而要從客觀角度指出研究存在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可能的社會影響。
袁博表示,這篇文章的問題,絕不在於中國排在末尾,而在於實驗和數據展示的方法存在邏輯瑕疵,容易引起公眾對數據的誤讀。
在聯名信的附件中,他們詳細列舉了針對研究方法的質疑:使用郵件報告比率量化誠實度的可靠性,相關混淆變數(如文化習慣)討論的充分性,實驗樣本量的代表性,以及是否存在主觀確認偏差。他們還指出了文章引起的負面影響。
聯名信請求《科學》雜誌深入調查該論文,發表編輯意見,並且重新評估該論文是否適合發表。
就在郵件發送的第二天上午,Vinson進行了答覆。她建議聯名信的作者們提交正式的批評意見,《科學》雜誌會安排同行評議,隨後將由雜誌出面請原作者給出一個正式回應,也有可能聯繫到審稿人發表評論。
收到回復後,袁博向「賽先生」表示,他們感到欣慰,並且一定不會放棄。
7月4日,「賽先生」與《科學》雜誌就此事件取得聯繫,公關部門執行董事(Press Package Executive Director)Meagan Phelan表示,鼓勵學界對已發表的論文給出反饋,但對於技術性評論,雜誌需要一定的處理時間,在論文作者作出回應後,對雙方意見均進行嚴格的內部評審。一旦接收,相關討論會在網站上公開。
(來源:知識分子)
※《細胞》:夜宵毀掉生物鐘
※所謂神葯「本地禁售」是裝聾式監管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