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醫學專家紛紛英年早逝:我們還需要專家嗎?

醫學專家紛紛英年早逝:我們還需要專家嗎?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於應用!)

連日來,有三位醫學界重要人士離開了我們。先是在中醫傳統養生理論研究領域有著重要影響,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的梅墨生先生離世,年僅59歲(圖1)。接著是我國著名腫瘤外科治療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副院長王磊逝世,年僅50歲(圖2)。然後是我國公共衛生教育領域、衛生統計學領域的權威,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李小松離世,年僅56歲(圖3)。

三位醫學專家,一個比一個年輕,紛紛在50多歲的時候離開人世。這不得不讓很多普通人心生疑惑——如果連醫學專家都不能安然活過60歲,那麼當代人還需要所謂的醫學專家、養生專家,來告訴人們如何保健、如何長壽嗎?所謂專家,是否只是空頭支票,抑或已經淪為笑柄了?

對此,本訂閱號想要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

一,雖然「專家」一詞屢遭玷污,但是我們依然需要真正的醫學專家。

「專家」這個詞為什麼會被玷污?因為商業需求,因為過度炒作,因為個別商家別有用心的設計。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對醫學一知半解,或者根本沒有精深了解的人,匆匆忙忙披掛上陣、粉墨登場。但是,受眾可能被蒙蔽一時,但是不能蒙蔽一世。當越來越多的所謂「專家」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當一個又一個「專家」鬧劇以哭笑不得的方式收場,我們普通人也就明白了,並非所有的「專家」都是真正的專家。對「專家」一詞的揶揄之情,也就在所難免了。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要真正的醫學專家出現。我們應該相信,那些從事了一輩子醫學工作的人,無疑具備最科學、最真實的醫學知識。而且,正因為聲音的魚龍混雜,所以我們更需要能還原事實真相的專家發聲。所以,我們不能因個別「專家」的不專業,而動搖了我們對醫學的信念和信任。

二,並非每一個醫學工作者,都一定成為長壽者。

在人們的印象中,醫學工作者,應該如古代的孫思邈那樣,活上一百多歲,這才有說服力。其實,醫學工作者中,確實有很多高壽者。比如我國眼角膜移植手術的開山鼻祖、中國醫科大學的夏德昭教授,就已經享壽一百多了,至今身體健康、精神矍鑠。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我國當代醫學事業的發展,給醫學從業者帶來的壓力和工作強度,是從來沒有過的。都說熬夜不好,但是醫學工作者,尤其是臨床醫生,不熬夜的幾乎沒有。尤其是一些關鍵科室,白連夜地搶救、工作,實屬正常。因此,臨床醫學工作者實際上面臨著很大的疾病風險。醫生,也是人。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也許有人會說,醫生應該更知道哪些因素會危害健康,然後加以避免。這雖是實話,但是在某些不可抗的負面因素麵前,醫生無法迴避。同時,也必須承認,就醫生而言,雖然可以把健康說教談得頭頭是道,但是若回歸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里,他未必會把說教中的內容,轉化為自我的行為規範。這就是工作層面和生活層面的不同。對此,我們普通人應心懷理解。

總而言之,並非每一個醫學工作者,都註定是長壽者,他們也沒有義務,在救死扶傷的同時,必須讓自己成為長壽者。

醫學專家紛紛早逝,我們還需要專家嗎?

一句話:相信醫學、相信真理,相信真正的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81歲老伯因便秘自捅一刀!老年便秘到底多痛苦?
人一輩子,前40年養陽氣,後40年養陰氣!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