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前言

兩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段狼煙四起戰火紛飛的年代。

在彼此長時間的動亂對峙中,一方面社會經濟秩序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另一方面文學藝術卻奇蹟般的得到了繁榮的發展。

因此就像亂世出英雄的三國時代一樣,兩晉從來不乏名人雅士。

而說到兩晉時代的名人除了「聞雞起舞」在軍事領域頗有一番作為的熱血青年祖逖劉琨以及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桃花源記」之一代文豪陶淵明外,還有一個人在我國也是大名鼎鼎家喻戶曉,他的作品更是被歷朝歷代視作絕世珍品,下至富商豪賈,上至帝王將相都為之痴迷傾倒推崇至備。

沒錯,此人寫出千古名篇《蘭亭集序》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書聖」,鴿派政治家王羲之

但在我看來,蘭亭集序的誕生其實是王羲之官場不順,政治失意背景下一個意外衍生品。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講述。


一、閑逸:不欲為官而不得的才子

王羲之,字逸少。出自東晉時期的名門望族。叔父乃是東晉的肱股之臣宰相王導

幼年時的王羲之就表現出了驚人的書法天賦,長大後更因為寫得一手洒脫飄逸風格迥異令人讚不絕口的好字而揚名於外。


及長,辯贍,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晉書·王羲之傳》

出身豪門,才華橫溢,名聲在外的王羲之很快便引起了當政者的注意。正所謂「學而優則仕」,他被征任為大將軍庾亮的一名參軍。

庾亮特別看好這個後生,所以臨終前舉薦王羲之為江州刺史。從此以後儘管朝廷多次徵召他入京擔任要職都被他一再回絕。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風光秀麗的江南景色

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晉書·王羲之傳》

對此揚州刺史殷浩出於對王羲之的器重也修書一封勸王羲之成人之美接受朝廷調用。

王羲之看完在書信中回復到:「我從來都沒有要入朝為官的興趣。所以當初王丞相欲讓我進入宮廷中任職都被我發誓拒絕了,因此我屢征不就並非心血來潮故作姿態。」

「雖然如此我也心懷家國之志想要報效朝廷。倘若讓我出使關隴巴蜀之地,即便道路險遠也定當在所不辭」


羲之遂報書曰:「吾素自無廊廟志,直王丞相時果內吾,誓不許之......若蒙驅使,關隴、巴蜀皆所不辭」--《晉書·王羲之傳》

二、政見:理性的鴿派--反對北伐

上面那封書信其實就暗含了王羲之的政見:希望親力親為通過外交手段安撫四方,而非刀光劍影血肉橫飛的戰爭。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古代戰爭

正所謂在其位謀其政用。用和平手段來爭取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安心發展國內經濟政治民生也成為王羲之一貫的追求。

所以在面對朝廷官員不和以及對北方各個政權無休止的戰爭時,王羲之才會在書信中深切表達自己的規勸與憂慮:

時殷浩與桓溫不協,羲之以國家之安在於內和,因以與浩書以戒之--《晉書·王羲之傳》

殷浩置若罔聞,等到其第一次北伐王羲之同樣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其放棄此次軍事行動,殷浩依然不聽,不出所料的晉軍大敗而回。

心有不甘的殷將軍沒過多久便又組織起第二次北伐,得到消息的王羲之再也坐不住了,這一次他在書信中長篇大論毫不客氣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東晉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希望前者迷途知返:

①他指出朝廷中手握大權的內外官員為政態度極不端正,做事缺乏長遠規劃和深謀遠慮。不僅如此還勾心鬥角打著各自不為人知的小算盤


自寇亂以來,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括囊至計,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晉書·王羲之傳》。

這導致了什麼嚴重的後果呢?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江南煙雨

首先是浪費了時間精力金錢人力物力卻沒有做成一件像樣的事情


無一功可論,一事可記--《晉書·王羲之傳》。

②統治者驕傲自大剛愎自用,閉塞言路自以為是,由此將國家推入危險的境地之中。為此「食肉者」必須為此承擔領導責任


忠言嘉謀棄而莫用,遂令天下將有土崩之勢...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晉書·王羲之傳》。

③國家軍事力量因為常年戰爭變得疲弱不堪,物資匱乏進一步導致戰鬥力及掌控力下降


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自長江以外,羈縻而已--《晉書·王羲之傳》。

④軍事行動成效難測且道路艱苦,軍需補給困難:


今功未可期...千里饋糧,自古為難。況今轉運供給,西輸洛許--《晉書·王羲之傳》。

⑤吏治腐敗,公飽私囊已成常態:


倉督監耗盜官米,動以萬計...近檢校諸縣,無不皆而--《晉書·王羲之傳》。

⑥賦役繁重,苛政橫行,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


朝廷賦役繁重,吳會尤甚...百姓流亡,戶口日減--《晉書·王羲之傳》。

說完了問題接著闡述解決的辦法:與民休息,廢除苛政,收縮防禦,平息戰爭,全力關注國內當前棘手的問題


思布平政,除其煩苛,省其賦役...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晉書·王羲之傳》。

這裡引用的有些是說給揚州刺史殷浩聽的,有些則是說給會稽王司馬昱(後來的簡文帝)權臣謝安聽的。然而這些肺腑之言都沒能引起高層足夠的重視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後來組織領導了「淝水之戰」的東晉權臣謝安

其實也並不意外。他希望國內政通人和,積極防禦,努力發展,徐求後圖的為政方針也就決定了王羲之在政治上是個不折不扣的鴿派

雖然這種鴿派不是卑躬屈膝的軟弱,也不是割地賠款的賣國,而是恰恰源於他長期在地方任職所接觸到的下層人民困苦生活現狀而得來的理性思考。

儘管這種思想在當時整個東晉核心統治階層狂熱的戰爭情緒中是難能可貴的一絲冷靜。但這畢竟與國家的主流意識相悖,所以無人理會採納便在情理之中了。

也許是自東晉建國以來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打壓的太久心裡憋著萬千的不忿與怒火。

在二十七年後的康帝建元元年(公元343年)七月,隨著後趙政權陷入內憂外患的深淵,東晉統治者在一份詔書中開始迫不及待的將主動北伐提上帝國的軍事日程:

......中原之事,宜加籌量--《晉書·康帝本紀》

這段時間客觀來說確實是東晉外部環境最好的時期。強敵後趙內亂不斷且東西兩線作戰,西南李氏政權也陷入到爭權奪利的泥沼無法自拔。

但結果呢?從349年至359年十年間里的七次北伐,東晉實際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甚至是輸多贏少。


三、尾聲

居廟堂之高而不知百姓生活之糟。在當時的情況下王羲之所上之言雖然句句在理,但卻被當作耳旁風棄之不用無疑增加了心高氣傲的王羲之在政壇上的挫敗感

書聖王羲之難道只會寫「蘭亭集序」?在政治上還是一個理性的鴿派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

所以他最終選擇不問世事的歸隱晉穆帝太和九年(公元953年)春在費勁口舌數次上言無效的情況下,心情苦悶的王羲之和朋友們在景色優美的會稽遊山玩水時寫下了千古名篇,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羲之自為之序以申其志--《晉書·王羲之傳》。

以文明志。何志?不復為官之志

同年十一月,不聽勸告的殷浩再次大敗而回,但這一次又關寄情山水悠哉悠哉的王羲之什麼事呢?

我是歷史中簡堂烽煙。原創不易,碼字更難。喜歡的朋友們不妨點贊收藏轉發評論關注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