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孩子遊戲成癮是一種疾病,但我為什麼不反對?

孩子遊戲成癮是一種疾病,但我為什麼不反對?

來源 | 武志紅(ID:wzhxlx)

01.

前陣子看到了一個遊戲成癮的熱搜。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會議上,正式把「遊戲障礙」定為疾病。

按照這個定義,遊戲障礙者有三個表現:

對遊戲失去控制力;

對遊戲重視程度高於其他活動;

即使出現負面後果仍然繼續遊戲.....

這個消息出來後,不少家長焦慮了起來。

有個朋友找到了我,擔心自己孩子在障礙的邊緣徘徊。

據他所說,他的兒子從初中起就很愛玩遊戲。

每天放學後總要打上幾局,吃飯和寫作業後再打幾局;周末一寫完作業就繼續打,可以打一整個下午和晚上。

打遊戲的過程不讓別人打斷,不然就會鬧脾氣。

他曾經為了幫孩子戒掉遊戲,軟硬兼施。先是苦口婆心勸不動,後來一氣斷電斷網,結果兒子溜去了同學家,照打不誤。

他既擔心又無奈。

擔心的是,兒子自制力不足,以後離開家上大學沒人「管制」,上癮了怎麼辦。

無奈的是,現在網路科技那麼發達,即使阻止兒子打遊戲,他也會一直玩手機,更何況同學們互相影響,遊戲更是戒不掉。

的確,隨著技術的發展,網路、遊戲、視頻等的誕生,似乎製造了一些新的精神障礙。

這也激發了一些父母的恐慌,但凡孩子有點依賴,都會引發他們的惶恐:孩子不會成癮了吧?

作為臨床心理諮詢師,我並不願意把遊戲障礙簡單地稱為精神類疾病。

在我接觸的嚴重遊戲依賴孩子中,我也從來不貼上這樣的標籤。

我更看重是什麼讓孩子如此依賴,他整個人格發展和養育環境是怎樣的,這個人遇到了什麼麻煩,讓他陷入虛幻不願意走出來。

在我看來,遊戲是個小小的自我空間

如果細細去探索我們對遊戲的需要,有助於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

記得學生年代,我喜歡玩街霸和三國志這樣的電子遊戲,有時通宵達旦忘記吃飯。

如今我手機上也有款遊戲,諮詢間隙會玩上幾局,之後心情會放鬆很多,繼續投入工作生活中。

我並不認為自己成癮了,但我只是很享受罷了。

因為只要打開遊戲,好像就進入一個只屬於我的空間,可以讓我自在地放鬆一下,幫我度過了很多無聊、煩躁、疲憊的時候。

就像很多人玩手機一樣。

所以,在我看來,比起引人墮落,遊戲更多時候是提供了一個包容的空間。

讓我們有了棲息之地和容身之處,尤其是在現實不如意的時候。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空間叫:過渡空間

這是每個健康的人必有的、一生相伴的地方。

這也是我不排斥孩子打遊戲的一個最大原因。

02.

究竟「過渡空間」是什麼呢?

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

可以簡單理解成:現實和幻想的一個緩衝帶

這是一個安住之地,這裡很自由自在,有美好幻想的成分,又不會和現實完全斷絕。

當現實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時,這個空間的存在就很重要,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補償。

你有沒有這樣的一件事、一個場所或某個人,在他們面前你是投入的、自由的、自在的,毫無壓力的,哪怕很短暫。

如果有,那就是你的「過渡空間」。

例如工作很辛苦的北漂朋友。

他們拿著為數不多的工資,面對著緊張而艱難的工作,有時總會不惜花一筆錢,去吃頂級的美食,或是租著裝潢好看的房子。

這些餐廳和房子就是他們的過渡空間。

他們可以在裡面休息,體驗著物質豐盈、清凈無擾的生活,幻想著自己已經實現了夢想,為自己第二天通宵工作補足動力。

例如有人喜歡畫畫、寫日記、擼貓,並且壓力越大越會去做。

因為每當進入到這些時刻,總會覺得自己脫離了日常的浮躁,沉溺於無意義的快樂,又不至於和現實完全脫節,並因此積累了很多內心的能量。

除了這些日常的補償外,過渡空間還會在一個人面對慘淡現實時,挽救他一把。

我曾經有個13歲的男孩來訪者。

父母在他6歲時離異,各自成家誰也不願要他。於是他只能跟爺爺奶奶生活。

後來爺爺奶奶也相繼過世,他搬去和姑姑一起生活,老師幾乎看不到他,同學經常欺負他,他不玩手機更不會玩遊戲。

早年如此多創傷、現在又被極度忽視,這個孩子的內心沒有大強度的崩塌,真是很幸運。

直到諮詢大半年後,他才怯生生告訴了我一個秘密:

他喜歡乘坐市內公交車。

每次放學都會隨意搭上一輛公交車,從起點坐到終點,再乘坐另一輛,繼續從起點到終點,反覆數次才肯回家。

從奶奶去世後近三年,每周周一到周五,幾乎天天都如此。

他說:「我看著窗外的風景和上下車的人,覺得很輕鬆。」

若按所謂診斷標準,他絕對是「公交車成癮」,但是我更願意看作是他為了舒緩內心衝突、改善現實焦慮而找了一個空間罷了。

試想一下,倘若沒了公交車,他的痛苦要從哪裡安放,情感又將何去何從?

很多沉迷遊戲的青少年也是如此。

當現實無從滿足他的大部分需求,遊戲就會出來包容他們,讓他們相對自有自在地做一會自己。

而只有當現實幾乎把他們逼到絕路,他們才會真正地成癮,也就是直接沉溺到過渡空間深處,再也無法出來。

03.

要幫助孩子避免成癮,要先理解,為什麼現代孩子那麼需要遊戲,是否能在現實層面滿足他們的一些需求,讓他們不至於把所有需求都寄托在遊戲上。

其實,他們需要遊戲的原因只有一個:

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說的直白點,有些需求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

我有個28歲的朋友,每次開始沉迷遊戲,就意味著她現實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要不就是有事業瓶頸,要不就和男朋友吵架,要不就是狀態很差。

所以她一邊克服著艱難的現實,一邊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呆在過渡空間裡面,她需要緩一緩。

孩子也一樣。

在高競爭的學業環境下,他們的不快樂有很多:

壓力太大、規則太多。

如今全世界都在重視孩子的學習。這並無可厚非,只是當所有空間被壓縮成一件事的時候,沒人能夠真正快樂和自由,有的只是焦慮。

人際關係不如意。

無論父母老師還是同學朋友,真正關心「自己快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關注你「優不優秀」。

這會讓一個人的成就和價值變得功利,作為「人本身的存在」很少被重視到。

當現實壓力越來越大,內心希望的樣子遲遲沒有到來時候,衝突便越大,孩子對「自由自在做自己」就會越渴望,於是「過渡空間」產生了。

它可以給孩子充充電、加加油、減減壓。

遊戲只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更方便滿足孩子。

在網路遊戲中,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現實中得不到的「體驗」:被重視、被認可、可以改寫、重來、團體作戰、目標一致、關係親密、鼓勵規則被打破、提倡攻擊被釋放、沒有評判、沒有責怪。

更為關鍵的是0門檻,就像你刷朋友圈一樣便利和簡單,甚至都不需要意義,只是自在。

文首那個焦慮孩子成癮的朋友,把他的兒子帶到了我的面前。

在和他孩子聊天過程中,我慢慢發現,遊戲給了內向、成績一直不好的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口。

他在裡面收穫了成就感、快樂、被欣賞,還有和隊友的友誼。甚至,因為打遊戲,他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聊遊戲,交了幾個不錯的哥們。

這讓從小就成績平平、一直坐在課室角落的他,不再覺得學校生活難熬。相反還願意融入大家,不再那麼恐懼學習上的競爭,因為他在別的地方(遊戲)也有了成就感。

他的排名沒有父母期望的提升,但也沒有因為遊戲而下滑,更沒有上癮(每天在保證作業完成的前提一共打一兩個小時就停下來),並且也過得更快樂了。

對他而言,遊戲不過只是一個喘氣的必要空間。

而當遊戲被打斷時,他的憤怒似乎也可以被理解。

他需要一段自己的空間,專註在裡面盡情享受自在的感覺,才算是真正地享受過渡空間。

04.

可能看到這裡,有一些父母還會有疑慮:

萬一成癮了怎麼辦?

這裡我想說,遊戲是可能上癮的。或者說,每個過渡空間都有上癮的可能。

過渡空間連接了現實和幻想,如果把握不好,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有可能直接墜入幻想,出不來。

「網路遊戲」是過渡空間還是成癮障礙,分水嶺有兩點:

這個過渡空間是否被允許;

所處的現實是否有吸引力。

沉迷遊戲,是因為現實有部分需求未滿足;

而遊戲成癮,是因為在現實中大部分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太過冰冷和殘酷,才躲在裡面不願意出來。

我接觸過兩個十分類似的家庭:爸爸缺失,媽媽獨自照看孩子,孩子都在讀高中時輟學,都在家痴迷網路遊戲一年左右。

但最後結局卻截然不同:

一個孩子重新返校並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另一個依然痴迷網路並患上了抑鬱症。

這個差別僅僅隔了一年。

造成巨大反差的正是媽媽的態度:

一個媽媽幾乎做到了專業諮詢師的共情和維護;

另一個媽媽則依然焦慮,用慣有態度和策略來約束孩子。

第一位媽媽示範了對待沉迷過渡空間者最合適的態度:

體察他的感受,並尊重他對過渡空間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評判。

沒什麼比孩子輟學遁入網路更讓父母焦慮了。但這個媽媽接受了這一點,並接納了這個事實,她用了整整一年調整了之前的「養育環境」。

一方面積極建立其他更接近現實的「過渡空間」。

比如旅行、夏令營、一起看電影、飼養寵物等,當然這些都是孩子感興趣的。

另一方面對孩子玩遊戲幾乎做到了不評判、不禁忌、不提倡。

不批判,意味著看見他對遊戲的需要。

不禁忌。是因為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越可能為了獲得某種獨立精神,一定會和你對抗,甚至偷著做。

還有不要無意識的「提倡」,比如名次進步就讓玩,比如考試結束就讓玩之類。

無意識用這樣交換式的褒獎來暗示孩子:這是一種稀缺資源。這樣孩子會更加好奇和沉迷。

當這位母親300多天堅持維護孩子體驗的時候,改變發生了。

既然最親的人能給孩子帶來遊戲里獲得的體驗,為何還要痴迷在裡面呢?

媽媽持久的維護和共情的反饋建構起了最重要的「過渡空間」,從而把網路轉移了。

記住,沒有哪個孩子自願沉迷網路放棄校園集體生活,一定是外部環境讓孩子糾結到無處可逃的地步,才會遁入網路。

當然,這位媽媽一年多的辛酸和委屈絕對不比孩子少,但她也構建了屬於自己的「過渡空間」,例如找我諮詢、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所以,當孩子痴迷於某一事物,例如遊戲的時候。

你首先要理解這是他對「過渡空間」的需要,要清楚孩子如果沒有過渡空間,無處可去,可能出現巨大的崩塌和問題。

隨後把孩子和他的需要放到整個家庭、學校環境中看待,放到孩子整個生命發展歷程中看待,繼而調整環境來維護他的「過渡空間」。

並且,在現實中看見他的需求,多一些滿足。

千萬不要一看到他打玩遊戲,就趕緊採用各種方法扭轉。

因為這不但徒勞無功,還會剝奪孩子放鬆的機會,逼得孩子直接遁入過渡空間。

一旦遁入,「過渡」的作用就徹底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和現實完全隔離的「幻覺空間」。

這才是真正的遊戲成癮:孩子只能在遊戲的幻覺中活下去。

因為現實對孩子而言,沒有一個需求可以得到滿足,連必要的過渡空間都不被允許。

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楊冪談心酸童年:這5句話殺傷力太大,千萬不要對孩子說
有格局的父母,從來不隨便跟孩子「哭窮」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