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八旗生計是清代的一大難題,康、雍、乾三代皇帝是如何應對的?

八旗生計是清代的一大難題,康、雍、乾三代皇帝是如何應對的?

自康熙晚年以後,「八旗生計」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歷代統治者,也出台了不少措施予以補救,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效果卻不明顯。八旗奢侈腐化,揮霍銀米,入不敷出,家業衰落成為常態。乾隆帝在位期間,經過了一系列的改革,曾在短時間取得過不錯的成績。

乾隆元年五月二十八日,八月二十四日,剛繼位不久的乾隆帝下了兩道專講八旗生計的諭旨,部分摘錄如下:

「八旗生齒,日漸繁庶,而生計漸不及前。朕日為旗人詳細籌劃,於喜喪之事,照常給予恩賞銀兩外,屢次賞賜兵丁錢糧,又降旨免欠項,仍恐於旗人生計,不能永遠有益,今又飭查官房官地,賞給以為產業。但旗人甚眾,雖行賞賚,未能周遍。」

在這兩道諭旨中,乾隆帝講了五個問題,一是旗人增多,二系旗人浪費,三是八旗兵丁多數「寒苦」,四為皇恩屢施,五是無濟於事。集中起來也就一個問題,即旗人生計困難,時人稱之為「八旗生計」問題。

八旗生計問題源於康熙朝,其後更甚

從順治朝至康熙二十年期間,清軍攻南明、剿農軍,討伐三藩,兵火連年。八旗兵丁「爭先用命,效死疆場」,傷亡慘重,以至於丁口稀少,兼之軍裝戰馬,用費浩繁,廣大兵丁生計艱難。

康熙四十年以後,基本處於和平時期,生產發展,人口迅速增長。順治五年,八旗滿洲男丁數量為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丁,蒙古二萬八千七百八十五丁。到了康熙六十年,滿洲男丁為十五萬四千一百一十七丁,比順治五年增加了近三倍,蒙古為六萬一千五百六十丁,也增長了兩倍多。

雍正初年,人口增長更快,各地駐防八旗人口迅速增加。雍正九年,陝西西安將軍泰布奏:西安額設駐防八旗兵丁八千名,「今戶口繁滋,現在入冊閑散幼丁,共計二千六百餘名,請添養育兵八百名。」荊州將軍所轄旗兵為四千人,而入冊之閑散便有二千四百餘名,為正額的百分之六十。

北京人丁之增長,更超過了駐防旗人。乾隆十年,御史柴潮生上疏理財三策,第一策講的就是北京八旗人口的大幅增長,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丁口蕃昌,視順治時蓋一衍為十」。進士魏源也指出,「計八旗丁冊,乾隆初年已數十萬」。

人丁增長了數倍,而兵額卻始終不變,順治到康熙中期,北京滿洲、蒙古、漢軍共一千一百佐領,約十萬人。廣大八旗滿洲兵丁本已處境艱難,現在繁衍不斷而錢糧不增,這就出現了以一丁養十餘丁,甚至幾十丁,其處境可想可知。

因此,從康熙中期以後,八旗兵丁和部分官員、領催,紛紛典賣旗地,甚至違法賣予民人。史載:「民典旗地之事,自康熙二三十年之間,即有此風」。乾隆二十二年戶部奏稱:「近年以來案牘日多,詞訟不息。臣等伏思,康熙年間典賣旗地,至今多則八九十年,少亦三十四年。」

錢糧份額不增,人口大量滋生,旗地又典賣,坐困於北京及畿輔五百里內的數百万旗人,生計艱難,而且每況愈下。這直接影響到清王朝的支柱八旗軍隊的素質,昔日百戰百勝的八旗勁旅,戰鬥力已大為削弱。清帝視八旗甲兵為國家根本,沒有強大的八旗軍隊,愛新覺羅的江山是很難保住的。因此,從康熙帝起,便極力設法解決八旗生計問題。

康熙、雍正做了哪些努力?

康熙帝主要採取了賞賜銀兩的辦法。早在征討三藩的過程中,康熙帝就諭告八旗兵丁要奮勇殺敵,允諾平亂之後要對他們從厚獎賜。康熙三十年二月十七日,康熙帝諭戶部:

「八旗甲兵,國之根本,當使生計充裕,匱乏無虞。向因剿除三逆,久歷行間,制辦軍器,購送馬匹,兼之戶口日增,費用日廣,以致物力漸絀,稱貸滋多,朕每念及,深為軫惻,若不大沛恩施,將愈至困迫,難以資生。」

這道諭旨下發以後,康熙帝馬上又給出了具體意見:「今八旗滿洲、蒙古護軍校、驍騎尉,及另戶護軍、拔什庫、馬甲,並子幼或無嗣、寡婦、老病傷殘告退人等家人下馬甲,所有積債,爾部動支庫銀給還。漢軍每佐領,各給銀五千兩,令其償完債負外,余者各該都統收貯,以備公用。」

康熙帝這次共賜銀五百四十餘萬兩,平均滿洲每丁可得銀七八十兩至一百多兩。隨即又設立官庫,貸銀於貧困需錢的八旗官兵。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帝諭免三次出征準噶爾部的八旗兵丁所有借官庫銀兩。四十二年又貸給八旗兵丁銀六百五十餘萬兩,至四十四年,尚欠三百九十五萬餘兩,康熙帝亦命免除。五十六年,再免兵丁欠官庫銀一百九十六萬餘兩。僅三十年、四十五年、五十六年這三次,共賜銀、免欠銀一千一百餘萬兩,平均下來,北京八旗每丁可得一百餘兩,數量確實不小。

雍正帝即位後,幾次賞給八旗兵丁一月錢糧,每次三十五六萬兩,又創行井田,約派二百戶京旗人員往霸州等處種地,並立「養育兵」新制,增添了五千一百二十名養育兵,從八旗余丁中挑選。可是,這些措施,收效甚微。

乾隆即位後又採取了哪些措施補救呢?

乾隆帝繼承了皇祖、皇父以八旗甲兵為國家根本的國策,花了很大力氣,試圖解決八旗生計問題。他一方面「頻頻賞賚,優恤備至」,寬免旗人虧空的錢糧,查還其入官的墳塋地畝,賜還部分官員獲罪革退的世職,希望令旗人「家給自足」。另一方面他又著重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是增加養育併名額

乾隆三年規定,滿洲、蒙古八旗原設的四千一百六十名養育兵,由每人月銀三兩減為二兩,餘下的銀兩另增二千零八十名養育兵,並將滿洲、蒙古八旗每佐領下增加養育兵十名,漢軍旗每佐領下增加六名,合計增加一萬五千一百二十四名,比雍正時期增加了兩倍名額。

乾隆十八年又規定,原設之養育兵,月銀減少為一兩五錢,餘下之銀,另增新養育兵五千零四十四名,再「恩賞」五千零四十四名,每月皆為月銀一兩五錢,合共設養育兵二萬五千二百一十二名。

第二件事是贖回民典旗地

乾隆五年,撥發帑銀,贖回民典旗地數千萬畝,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又贖回一萬四千五百三十四頃,每年收租銀三十一萬餘兩,以備「賞給貧乏旗人,以資養贍之用」。

第三件事是遷移部分京旗人員到東北耕種田地

雖然雍正帝的「井田制」沒有成功,花了數萬兩白銀,移去了不到二百戶,十年之內,咨請回京的就有九十多戶。乾隆即位後,將它改為屯庄,但不少有識之士,如舒赫德、柴潮生、孫嘉淦等,皆先後奏請,「移八旗散丁數萬屯東三省,以實舊都而還淳樸,分京師生齒之繁」。

乾隆帝經過反覆思考,終於在二十年決定,遣派京旗人員,前往吉林拉林墾地。二十一年正月初五日,他就此事下諭說:

「數年以來,朕念八旗生計維艱,曲為籌劃,除八旗額設前鋒、護軍、馬甲外,復特降諭旨,添設領催、養育兵額,伊等生計,較前已有起色。但念京中滿洲,生齒日繁,額缺有定,恃一人錢糧,供贍多口,終恐拮据,是以於拉林開墾地畝,建造房屋,挑取八旗滿洲,前往屯種,此欲我滿洲世仆,仍歸故土,生計充裕至意。」

雖然乾隆帝親自主持拉林墾地之事,花了大量銀兩和精力,督促官員經管,但也未取得多大的成效,原定派三千戶,實際只去了兩千戶,而且到達之後,並不認真耕地,四年之內,逃回者甚眾。

此外,為了減輕八旗人口壓力,乾隆七年四月十三日,乾隆帝又下諭宣布允許漢軍人員出旗為民,可是出旗者畢竟不多,過了一年,才有一千三百九十六名漢軍人員願離旗入民籍。

儘管乾隆動用巨量銀米,力圖減少八旗人員的困難,但八旗生計問題一直延續到清末仍是困擾歷朝統治者的一大難題。但凡事總有對比,乾隆帝的一系列政策,整體來看,不管是力度還是效果都遠遠要強於康熙、雍正。

當然還有一個現實問題也不得不考慮,那就是乾隆時期國力鼎盛,國庫存銀長期保持在八千餘萬兩、七千餘萬兩、六千餘萬兩之間,這個數字不僅在清朝,就是在以往的漢唐盛世,也是絕無僅有的。

因此,乾隆帝於十五年便大講「國家全盛之時」,到了三十二年更明確宣布「我國家正當全盛之時」,「大清國全盛之勢」,「堂堂大清勢當全盛」。的確,以當時的國力而言,「盛世」二字從乾隆帝口中說出還是有底氣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左宗棠千軍萬馬都不懼,為何當了軍機大臣後卻四處碰壁?
錢玄同說「人到四十便該槍斃」,當他自己到了四十歲時尷尬了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