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新媒體對小鎮青年的建構及其影響研究

新媒體對小鎮青年的建構及其影響研究

近兩年,「小鎮青年」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2018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城鎮化比例數據是59.58%,處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小鎮青年」,成為中國社會所要打造的「橄欖型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而日益受到關注。

小鎮青年的媒介特徵

「小鎮青年」最初由電影理論界發現並加以命名,其當下的流行又受「快手」「火山小視頻」「抖音」等各類新媒體的影響。美國學者查爾斯·斯特林(Charles Sterin)在其著作《媒介即生活》中提到,大眾傳媒的歷史由一系列技術帶動的革命構成,而且每次傳媒革命都帶來了社會、文化、政治的巨大變革,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帶來重要影響。新媒體作為一種傳播的介質、工具、形式或者機構,幾乎可以說是一直存在的背景,是我們生活的條件,並越來越成為人類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媒體不僅改變著人們的認知,還促成圈層文化和亞文化群體的形成,小鎮青年就是其中一例。

小鎮青年的日常生活依賴於各類新媒體,又影響著新媒體:他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發布短視頻消磨時光、學習生活「妙招」;在網路聊天室打賞主播;也是電視劇、電視綜藝、網劇、網綜等一系列文化產品的忠實消費者;同時,移動互聯網的世界裡,小鎮青年不只是觀眾,也是主演,為網路空間提供各類文化材料。網路語言充斥小鎮青年日常交流的同時,小鎮青年也反向對外輸出文化。

小鎮青年群體的建構

新媒體既衝擊著小鎮青年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人際交往方式,又形成了一種不同於以契約為基礎的人際交往新模式:一種以新媒體為基礎的多空間人際交往與群體交往方式。在小鎮青年中,年輕人的社交以一種「拼多多」式的情況展現:各種拼團鏈接被發布在各自的微信群、QQ群,「砍一刀,拼一下」 反映著小鎮青年的主要交往方式。這一社交方式依賴於親屬網路,親朋好友之間彼此幫助,但又延伸於網路空間的社交方式,而非簡單的購物行為,成為一種娛樂方式,成為群體存在的方式。這種社交方式與城市群體大相迥異。「拼多多」式的社交在城市被看作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城市群體在社交中大多保持著相應的距離,以契約的方式進行。英國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指出:「不是和睦相處,而是躲避和隔離,已成了當代大都市中主要的生存策略。」小鎮青年在此類新媒體社交中把握著主動權。小城鎮中不同年齡群體、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在同一物理空間進行著日常交往,但這般接觸卻使用不同的語言,交流著不同的內容,彷彿同一空間被割裂成不同的空間,每個空間有自己的語言邏輯、規則、秩序。同時,在小鎮青年的日常交往中,存在一個新媒體創造的自我或展示「真實」的自我,不論彼此是否熟悉,基於新媒體交往的個人,均通過新媒體再次認識對方,彼此的日常交往也受其改造。

對於群體而言,基於新媒體的交往產生了組織能力更強但自我認同複雜的小鎮青年群體。這一社會群體因新媒體互動而聯繫緊密,又被新媒體重構並影響著現實社會。數量巨大的小鎮青年不僅僅依附在各種血緣親屬網路中,不再是一個個存在於具體物理空間的個體,他們同時存在於各種依賴於新媒體所形成的亞文化群體中。這種亞文化群體、子群體又被傳播學者胡百精稱之為信息共同體、關係共同體、行動共同體,即依賴新媒體分享信息的共同體、重構互動關係的共同體、公共參與和社會行動的共同體。這些在新媒體使用之前業已存在的群體,由於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新媒體使用技能,組織動員能力更強,能夠迅速完成鏈接,共同關注、共同表達、共同發聲,並追求更多樣化的利益訴求。此類群體內部認同相對複雜。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學者趙霞、孫宏艷在「小鎮青年思想行為特點研究及對共青團工作的影響」課題調研中發現,小鎮青年自認為處於社會中層和底層的人較多。小鎮青年可以擺脫身處的物理空間與環境,進入廣闊的網路空間交往,但與大城市相比,在文化積澱、經濟發展方面的落後,使得小鎮青年在交往中相對剝奪感增強,對自身社會經濟地位認識存在困惑,也無法向外界展現一個群體的統一面貌。「殺馬特」「審丑」「智商稅」等有關小鎮青年的各種刻板印象在網路空間流傳,加重了小鎮青年群體的內部焦慮。

「信息繭房」與基層治理的新要求

這種新的交往方式和亞文化群體的形成對小城鎮基層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基層組織習慣於以一套日常的管理機制應對傳統群體的各類活動,但基於新媒體交往的小鎮青年則變得不容易觸摸。「今日頭條」類的信息發送平台根據小鎮青年不同的群體特徵向他們推送信息,此類同質化的信息造成了一個個「信息繭房」,外界較難得知「繭房」內的基本狀況。而掌握小鎮青年的群體特徵,並促進他們更好地為社會發展作貢獻,成為各級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重點。

小鎮青年的群體活動多形成於網路,其日常交往、社會認知均受到網路世界的影響。新媒體時代,手機媒體、移動數字媒體、網路媒體等各類新媒體先後融入了小城鎮,原有的線性、自上而下的信息系統壁壘被拆除,理論上能對所有群體一視同仁地提供無差別的海量信息內容。這種無差別的信息傳播,使原來因掌控信息而形成權威地位的基層管理機構的信息源優勢喪失。網路時代的小鎮青年,善於通過網路學習與網路表達,樂於主動地在網路交往行為中對與己相關甚至間接相關的政策和權利提出要求、發表評價。各級管理部門特別是基層政府與該群體溝通互動時應注意到這一新趨勢,洞察「繭房」內部的各類信息,了解小鎮青年的群體文化,積極回應小鎮青年所關注的問題,能夠以小鎮青年接受的話語體系與管理模式進行積極溝通,從而破除「信息繭房」的各種潛在束縛。

總而言之,面對這種社會新動向,各個相關群體應該主動適應。不論是小鎮青年,還是基層管理機構,在行事過程中都應該遵循一種「網路的邏輯」,以更加開放、包容、互動的心態來看待「他者」:小鎮青年應積極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以新的交往方式,進入新媒體的話語空間,展現自身群體形象;基層管理機構也要以對話的方式來面對新媒體時代所形成的各類亞文化群體,打造網路空間中的交流平台,認真回應各類組織形態的利益表達,激發他們的能動性,為社會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合力利用好茶馬古道豐厚遺存
數字人文與跨越國界的史料共享——以抗戰文獻平台為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