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伏,是避暑之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統稱為「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期,又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段。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三伏」也是一年中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期,此時人體腠理疏鬆,氣血、經絡較通暢,藥物通過穴位吸收也最充分。

因此,在三伏期間應用穴位帖敷、艾灸等方法,可更好地起到益氣溫陽、散寒通絡、提高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能有效防治冬季的易發疾病,被稱作「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預防觀的具體運用。

目前,「冬病夏治」的方法已被廣泛認可,多用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體虛易感冒等病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伏貼。

1. 三伏貼的理論基礎

三伏貼是在三伏期間以中藥穴位敷貼,持續刺激穴位,通過經絡的調節作用,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治療方法。一般認為三伏貼具有溫肺化痰,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胃,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溫陽化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作用。

盛夏人體皮膚血液循環旺盛,汗腺及毛細血管普遍開放,入全身血液循環,且皮膚間層有儲存作用,此時進行穴位敷貼,藥物濃度曲線平緩,可以避免口服或注射給葯中時間 - 血液曲線上表現出的峰谷現象。且不經口服,從而避免胃腸道消化液及肝臟首過效應等因素的影響,能充分地發揮藥物的作用。

此時穴位敷貼還可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人體過敏狀態以及改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有利於機體的康復。

因此,穴位敷貼法集內治外治於一身,融葯療與理化刺激於一體,多位點調節身體機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2. 三伏貼防治支氣管哮喘

中醫的「咳喘病」屬現代醫學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及其他肺部疾患。此類疾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氣候寒冷或氣候變更時,易反覆發作。急性發作期多採用西醫消炎或激素療法以暫時緩解癥狀,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咳喘的發病,一是由於外感風寒之邪或邪氣潛於肺,使肺氣失宣、通調水道功能失職、水液輸布失常,導致痰飲內停,一旦外感風寒即引動「 宿根」 而發哮喘,二是由於正氣不足虛證所引,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腎陽虛則衛外不固而易感外邪。

有研究觀察了三伏貼治療支氣管哮喘的療效,發現患者生命質量評分、哮喘癥狀、緩解期時間、發作次數均明顯好轉。

另有幾項研究,分別觀察了哮喘患者三伏貼治療前後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白細胞介素、免疫球蛋白 、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C反應蛋白、降鈣素、25羥維生素D3,血漿 P物質,以及唾液中的褪黑素與皮質醇的含量,發現三伏貼可調節神經介質的釋放與細胞因子的分泌,降低炎症發生的程度,改善肺功能與免疫功能。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3. 三伏貼防治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

一項研究觀察了三伏貼對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的干預作用。從北京市44 所幼兒園篩查出反覆呼吸道感染患兒885 例,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給予溫肺化痰穴位貼敷,對照組給予穴位貼敷模擬貼,兩組均貼敷大椎、膻中、肺俞(雙側)、膏肓(雙側)。從每伏第1 日起,隔2 日貼敷1 次,每次4 小時,每伏貼3 次,共貼三伏,連續3 年。觀察三伏貼預防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率及患兒呼吸道感染的發病次數、發病天數。結果顯示,三伏貼對減少反覆呼吸道感染小兒發病次數方面具有明顯作用,且具有簡便易行、副作用少、患兒依從性好等優點。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4. 三伏貼的適應症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雖然有方便、有效、安全等優點,卻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一般來說,三伏貼適用的基本證候是素體陽虛、寒邪襲肺、痰飲為主,對於寒飲伏肺、肺氣不足、衛氣不固、腎陽不足、心陽虛衰、經絡不通、脾陽不足、寒凝胞宮等症還是比較適宜的。在辨證符合的前提下,主要適用的主要疾病有:

1)呼吸系統疾病: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易感冒者等。

2)骨關節疾病:強直性脊柱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3)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胃痛、慢性腹瀉、慢性胃腸炎等。

4)兒科疾病:消化不良、厭食、生長發育遲緩、遺尿、免疫力低下等。

5)婦科疾病:月經不調、產後失調等。

6)其他疾病:慢性疲勞、早衰等。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5. 三伏貼的使用注意

由於三伏貼的應用原理,濕熱證、陰虛證等患者不宜應用。尤其是以下情況者,應禁用或慎用:

1)皮膚有破潰、傷口者;

2)發熱患者或急性感染患者;

3)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

4)腫瘤、糖尿病等創口不易癒合者;

5)對所用藥物及敷料敏感者。

6. 三伏貼主要藥物

一項研究對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相關文獻進行了收集、整理,對所用基本藥物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冬病夏治穴位貼敷以白芥子、細辛、甘遂和延胡索等作為基本藥物。

白芥子辛散溫通、豁痰利氣,外用刺激性較強,且具走竄之性,善治「皮里膜外之痰」,引諸葯入里。細辛發表散寒、溫肺化痰。

延胡索性味辛、苦、溫,具有活血、利氣、止痛之效。甘遂性味苦、寒,具有瀉水逐飲的功效。

配伍加減常用的藥物有生薑汁、麝香、麻黃和肉桂,目前麝香多以人工麝香代替。貼敷時局部塗抹薑汁,具有溫肺止咳、驅散寒邪之功,並可促進諸葯之性透過皮膚滲入脈絡發揮藥效,起到透皮、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麻黃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肉桂性大熱,辛、甘,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的功用。此外,白芷、冰片、半夏、萊菔子、蘇子等藥物也常被用於三伏貼中。

三伏將至,抓住冬病夏治好時機

7. 三伏貼主要穴位

對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冬病夏治三伏貼穴位以肺俞、大椎、膻中等作為基本處方穴位。

肺俞是肺的背俞穴,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最基本的穴位,主治咳嗽、氣喘、胸滿、背痛、潮熱、盜汗、骨蒸、吐血、鼻塞等中醫辨證與肺相關的病證。研究證實刺激肺俞可以改善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膻中為心包募穴,又是八會穴之氣會,是宗氣會聚之處,具有調理人體氣機的作用。大椎為人體諸陽經的交會穴,具有振奮人體一身之陽的作用。膏肓是治療久病虛損的保健要穴。

此外,定喘、心俞、膈俞、膏肓和腎俞等穴位也是三伏貼的常用穴位。定喘為經外奇穴,善治咳喘。腎俞、脾俞和心俞是腎、脾、心三髒的背俞穴,也是治療相關臟器疾病的重要穴位。

8. 應用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1)三伏貼貼敷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根據不同的病證、穴位、藥物、患者體質等情況,貼敷時間要求會有所不同,請遵循醫囑進行貼敷,到時間按時揭下。

2)有的患者接受三伏貼治療後局部皮膚會出現燒灼感、水泡、紅暈等情況,屬於正常現象。小水泡或紅暈可不處理,等其自然消退;大水泡可在局部消毒後刺破引流,並保持局部皮膚乾燥、清潔。如發生接觸性皮炎等癥狀需由專業醫生進行處理。

3)貼敷期間盡量清淡飲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靠譜中醫 的精彩文章:

推坎宮,展笑容(小動作大養生)
肝氣鬱結最傷脾,一個小動作疏肝理氣

TAG:靠譜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