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地球2.0:天文學家想找到比地球還適宜居住的星球

地球2.0:天文學家想找到比地球還適宜居住的星球

圖片來源:MARK GARLICK/SCIENCE PHOTO LIBRARY VIA GETTY IMAGES

尋找外星生命的關鍵之一,就是找到天文學家稱之為地球2.0的東西——一顆看起來像地球雙胞胎的系外行星。我們希望這個世界能擁有我們能生存的條件。

但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後研究生Stephanie Olson表示,為什麼不先考慮是什麼因素使得地球適宜居住,然後找到更合適的星球呢?不是另一個地球,而是一個比地球更適宜居住的星球?

Olson上周在美國華盛頓貝爾維尤舉行的AbSciCon 19天體生物學會議上解釋了地球可居住的部分原因,是海洋中的洋流;不是地表水流,而是那些讓水從深海上升的水流。

她表示,這種洋流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地球的生命絕大部分集中在海洋較淺的部分,那裡有充足的光合作用。

但在這個水域生長,會導致它們營養枯竭,因為有機體們會將水域中的營養物質吸收殆盡。更糟的是,隨著這些生物的死亡,部分會攜帶著這些營養物質回歸到深海,而不是在它們腐爛的時候將營養物質釋放到地表生態系統。

因此,如果沒有上涌的洋流,深海將變得越來越富營養,而地表水則會越來越枯竭

「如果你看一副地球海洋光合作用的地圖,你會發現它絕大多數集中在正在發生上升流的地區,」Olson說道。

她表示,這意味著一個健康的生物圈需要一種機制,能將深水帶回到水面。

在地球上,這是由地面風造成的,尤其是大片陸地吹到海上的風。這些風會把地表水從陸地吹走,從而可以將水從深處吸上來替代陸地的水。Olson表示,這就是為什麼地球海洋中許多生產力最高的地區都位於大陸邊緣。

為了了解哪種行星最容易產生這種效應,她模擬了一些參數的影響,從質量、半徑、和太陽的距離到季節的強度。

但只有其中兩個是真正重要的——大氣密度和一天有多長。在這兩種條件下,地球都不是名列前茅的。

更密集的大氣會產生更強的風,可以從深處產生更快速的養分循環,那些白天比地球更長的行星似乎更稍長於製造這樣的風。

這意味著,擁有更多的大陸面積、更密集的大氣和更長的白天可能是我們所知道的更適合生存的星球

她還指出,系外行星的研究正在接近這樣一個階段:或許我們可以從數以千計的系外行星中發現比地球更好的行星

類似的,大氣密度也可以通過其顏色來確定。她說,在地球上,「我們有藍色的大氣,因為它散射光線,而這隻發生在稠密的大氣中。」

Olson所說的星球們也不是唯一可能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生Michelle Hill指出,迄今為止,在其它太陽系中搜尋可居住世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行星上,外星太陽系也可能有可居住的系外行星:即環繞著一顆巨大的行星運轉的類地行星。那些巨大的行星本身並不適合居住,但它們與太陽之間的正確距離,會讓它們的衛星、即我們要尋找的類地行星本身不熱也不冷,溫度適宜。

到目前為止,只發現了一個這樣的外行星,而且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實。

Hill表示,系外行星獵人在所謂的宜居帶內發現了數量驚人的巨型行星,這些行星圍繞這它們的「太陽」旋轉,遠近適中。目前也沒有明顯的理由認為這些行星沒有大衛星。

「這或許能擴大對可能存在生命的世界的追尋,」她說。

事實上,她說,這些衛星可能比圍繞類似恆星運行的行星更適合居住,因為它們有更多的潛在能源來為生物圈提供燃料。

Hill說,與其是簡單地依靠太陽的能量,它們也會被它們所環繞的巨星系反射的光線所溫暖。它們也可以在內部被圍繞著初等星體旋轉時產生的潮汐能加熱。

Hill說:「它們的能量更多樣化。正因為如此,這些衛星的可居住區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適中,不過熱也不會凍結),可能比它們的主行星的可居住區域更寬。」

Hill和Olson的發現都是天體生物學成熟的例子,這一領域在不久前就被貶為是「沒有主題的科學」(因為從來沒有人發現過外星生命形式),而現在,天體物理學已經成為了一個日益成熟的研究領域。

美國宇航局創新高級概念項目的高級科學顧問Ronald Turner表示,部分原因在於外行星是真實的,而且非常普遍。

但是,新的天體生物學以Olson尋找理想大陸的分類、白晝長度和大氣壓力的願望為代表,也受到了創造更好望遠鏡的能力的爆炸式增長的啟發。Turner表示:「過去十年的技術發展正在推動這個新時代的到來。」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cosmosmagazine,譯者 李彤馨,轉載須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蝌蚪五線譜 的精彩文章:

水果到底該什麼時候吃?關於水果的8大真相
哪種形狀的翅膀速度最快?

TAG:蝌蚪五線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