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時代,我們的創新哪裡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寧宇
事到如今,唯有創新驅動發展
不可否認,在過去的N多年間,我們主要是靠學習和模仿成長的。
當年我們與國外的領先者差距非常大,因此我們的發展模式主要是依託後發優勢,跟在別人後面學習成長,節省了很多試錯成本。再加上我們的吃苦耐勞,巨大的市場空間,超級人口紅利,所以亦步亦趨一路走下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到了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的發展呈現出了特殊性。
原本互聯網是全球一體化的,互聯網公司依託開放的通信基礎網路提供服務,具備了一點服務全球的能力,這種集中化的模式導致強者恆強,靠一己之力即可推動創新迅速落地,後來者幾乎沒有機會。
然而中國的特殊政策讓中國的互聯網產業得以在一個獨立的市場里存活。一定程度上受到保護的中國互聯網產業,一方面可以學習海外互聯網企業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還可以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產品和服務,讓中國互聯網產業的整體水平迅速提升。
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後,中國的年輕人在創新方面更表現出超強的能力。資本市場的青睞、同齡人間的競爭,再加上越來越雄厚的物質基礎,在中國打造了美國之外最大的移動互聯網產業群體。
所以到了這個時間點,對於信息產業來說,繼續依託後發優勢已經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尤其在一些已經取得領先的領域,唯有創新才能繼續驅動發展。華為談"穿越無人區",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以前我們擅長的是"怎麼做",而並不擅長探索"做什麼";如今前面沒有人了,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只能通過創新去探索。
在領先的位置上,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尋找出路,帶領產業想此前不敢想,做此前不敢碰的事情,雖然可能會失敗,但是不這麼做就沒有希望。
回顧歷史,思考創新從何而來
穿越無人區,要有領路人。
傳統的信息產業發展中,領路者多是科學家,他們有的是研究最尖端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有的是嘗試將理論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還有的致力於降低技術實現成本推動技術的大規模商用。
這種體系化的創新,需要有大規模的前期資源投入,要有相應的標準化組織做牽引,將科學家的創新和配套的產業資源整合起來。而且在技術標準創新的過程中,企業之間進行的競合博弈也是非常微妙的,既要合力做大產業蛋糕,又要在結果里形成對自己有利的格局,技術政治外交缺一不可。
這類創新最終以產業技術標準的方式呈現出來,所以我們常說,產業標準驅動產業發展。當然,即便有了技術標準,也可能因各種原因遭遇商業失敗,通信網路的迭代演進多是如此。隨時隨地上網打電話的背後,有產業玩家精彩紛呈的故事,也有幾經努力奮鬥無果的血淚史。
移動互聯網的創新則沒那麼複雜。他們的創新來源於企業,來源於企業里的聰明人,能夠把創意迅速轉化為實踐提供到市場上,然後再根據市場和用戶的反饋進行迭代升級。互聯網企業之間不需要"互聯互通",不需要依託技術標準開展產業合作,因此互聯網的創新速度超快。
同樣是創新,成功的移動互聯網創新往往都帶有"草根"屬性,這與傳統產業依託"精英"創新不同。移動互聯網面向的是個人客戶,不少創新來自於開發者本人的體驗和改善需求;但如果這些需求的代表性不強,只能適應少數人群,不能為大多數普通客戶所接受,那創新的失敗率就比較高。
所以移動互聯網的創新者經常要在"聰明人"和"普通人"之間切換,做成了普通人希望實現但只有聰明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就成功了。
5G將至,如何驅動有效創新
通信行業的精英群體們設計了高大上的通信網路,但在業務設計方面表現往往很差。
在十幾年前推廣3G的時候,行業人士普遍認為"視頻通話"是殺手業務;後來到了4G,談到殺手業務還是"視頻通話";如今到了5G,在高帶寬低時延的基礎通信網路上提供的殺手級業務是什麼?
"高清視頻通話"。
不要笑話專家們腦洞不夠大,作為通信行業的專業人士精英群體,確實對於業務創新沒什麼感覺,想的最多的應用場景還是"打電話"。如果不是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創新給我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移動互聯網生活,很難想像4G網會像今天這樣,成為支持個人客戶各種行為的基礎設施。
所以在5G時代,在技術標準創新完成之後,業務的創新源泉大概率不會是通信行業,那是誰呢?
首先,面向行業市場的創新,也許只能由行業客戶及其從業者完成。
行業內的普遍觀點是:如今以個人客戶為主體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發展已經接近天花板,人口紅利行將耗盡,所以通信圈和互聯網圈都把解決行業客戶數字化問題作為發展的重點。
前者關心的是客戶的痛點,如何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後者關注的是產業商機,是否可以找到自身的切入機會。
但是隔行如隔山,無論是自認為技術能力強的通信類企業,還是自認為理念領先的互聯網企業,都遲遲沒有打開行業數字化和產業互聯網的大門,大多數案例以失敗告終;即便成功了一兩個試驗點,也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技術標準驅動,還是從個人視角的體驗驅動,都不足以形成產業互聯網的創新。行業數字化並不是簡單地建立數字化連接,而是要在此基礎上產生新的產業價值,這個問題,通信行業和互聯網行業都解答不了,只能依託行業客戶自己在領域裡實現創新。
除了大家普遍談及的行業市場,我特別想強調的是:面向個人市場的創新,未必沒有機會。
以前我對自動駕駛的應用前景持悲觀態度。廣域覆蓋低時延網路需要耗費巨大資源,而技術的成熟度和法律倫理風險又非常大,所以除非是存在特定場景,否則這項技術的應用遙遙無期。
然而這樣的場景確實存在。自動泊車、無人駕駛挖掘機、礦石運輸車等,這些實用場景的捕捉和實現,可以大大加快自動駕駛的商用進程,推動車聯網的發展。
不僅是自動駕駛,AI的發展也在拓展2C的市場新空間。一方面是演算法在不斷進步優化,不斷增強開放性,由AI來識別、決策、行動的準確率和效率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是AI的發展更趨於理性化,不貪圖改變一切,而是先從身邊的小場景入手,通過解決現實問題逐步滾動發展。
這就和以前移動互聯網的創新節奏類似了:作為個體,你是如何思維判斷的,就教會計算機模仿你的思維模式,去決策和行動。創新者不是設計一個完美的無所不能的機器人,只是教會他部分正常人的技能,所以需要再一次在"聰明人"和"普通人"的角色之間切換演練,讓AI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強。
5G給產業帶來了很大的想像空間,無論是2B還是2C,都有可以創新突破、持續成長的地方。各行各業要看到自己在創新方面的優勢,也要認清自己在創新方面的局限性。
方向很清晰,路在腳下,那還等什麼呢?
※從海馬汽車「賣房保殼」看自主品牌的生存焦慮
※全面復盤英特爾:了解對手,才能更好的戰勝對手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