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滅六國後,向天下人說出消滅各國的理由:秦國很無辜很無奈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即秦王位。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開始親政。次年,嬴政除掉了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等人,堅持秦國的既定國策,即向東發展消滅六國。
從公元前230年起,秦始皇即開始了馬不停蹄地消滅、六國統一天下的軍事行動:
公元前230年滅韓;
公元前229年攻趙,公元前228年滅趙;
公元前227年攻燕,公元前226年滅燕;
公元前225年滅魏;
公元前224年攻楚,公元前223年滅楚;
公元前222年滅代,公元前221年滅齊。
從上述時間表可以看出,秦始皇在短短的9年時間裡,就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大秦帝國,並且,當秦王的嬴政,也當上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
雖然經過統一戰爭,中原及周邊都成為了秦國的地盤了,但是,比地盤更需要統一的,是六國的人心。
天下初定,六國貴族雖然兵敗,但仍有不少的人是不服氣的,企圖積蓄力量東山再起。
這時候,要想讓這些人心服口服,不搞小動作,除了在軍事上要展示大秦帝國的軍隊之威外,還要做些輿論宣傳,也就是說要為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找出正當的理由來。
秦始皇和謀臣們經過深思熟慮,終於搞出了一套自己滅六國的理由,並讓丞相、御史們牽頭開展深入的宣傳,消滅各國的理由如下:
一、韓國
以前,韓王交出土地獻上印璽(其實也是被秦國逼迫的),請求做秦國守衛邊境的臣子,不久卻又背棄盟約,與趙國、魏國聯合反叛秦國,所以我們才派兵去討伐他們,一不小心打得猛了點,就俘虜了韓王,滅了韓國。
二、趙國
趙國的相國李牧來訂立盟約(在被秦國攻打了之後),我們好心地放還了他們在我們這裡的質子。不久,他們卻違背盟約,在太原反抗我們(其實又是因為秦國攻打趙國),我們只好派兵去討伐他們,並俘虜了趙王。
沒想到的是,趙國公子嘉帶了一伙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又自立為代王,所以我們只好又派兵消滅了代國。
三、燕國
燕王昏庸糊塗,他的太子丹竟然敢派荊軻來刺殺我們秦王(因為秦國已經準備出兵攻打燕國),我們只好派兵前去討伐他們,並消滅了燕國。
四、魏國
魏王開始已經約定歸服於秦國(其實是迫於秦國的軍事壓力),不久卻又與韓國、趙國合謀襲擊我們,秦國只好派軍隊去討伐他們,並最終攻滅了魏國。
五、楚國
楚王獻出了青陽以西的地盤(迫於秦國的軍事壓力),不久也背棄盟約,襲擊我們南郡,我們只好派兵去討伐他們,並擒獲楚王,平定了楚地。
六、齊國
齊王採用後勝的計策,斷絕了與秦國的使臣往來,想要作亂,我們只好又派兵去攻打他們,並俘虜了齊王,滅掉了齊國。
看完了這些羅列出來的各種理由,你有什麼感想?是不是很佩服秦始皇和他的謀臣們的想像力和臉皮厚度?
按照這種思路,秦國似乎是統一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每次滅他國都是自己被逼的很無奈才出兵攻打他國,秦國似乎成了戰國爭雄時代最無辜的國家。
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後,透露出的實質就是秦國的「霸道邏輯」: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什麼原因,你都不能打我,但我可以隨時打你們。即使我打了你們,你們也不能還手,否則,你們就是背信棄義,我更得出兵消滅你們了。
實際上,這些都是秦始皇自欺欺人的說法,肯定也瞞不了天下人,只不過是給天下人,尤其是那些想反抗但又不願意冒風險的六國貴族後裔們一個面子,看,我還是很尊重你們的,好歹給了一個消滅你們國家的理由,你們也就都老老實實地過日子吧。
經過秦國的廣泛宣傳,這些滅六國的理由在統一後的大秦國內竟然沒有引起很大的爭議。
其實,不是天下人給秦國面子,而是給自己面子,天下初定,人心也思定,老百姓們也不想再折騰了,無論誰滅誰,有一個人統一天下,咱們都安安定定地過日子吧。
註:滅六國的六條理由均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有興趣的讀者可自行翻閱。
本文參考自:《史記》、《輕鬆讀秦史》
※魯智深的「提轄」是個什麼官?正史的答案出人意料
※談遷與《國榷》:一部沒有公印,避開清人「四庫館臣亂改」的明史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