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IMF即將更換掌門人,卡尼最有「賣相」,但他夠歐洲么?

IMF即將更換掌門人,卡尼最有「賣相」,但他夠歐洲么?

一晃八年就這麼過去了。

正是在2011年的初夏,時任法國財長的拉加德為競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一職訪問中國,開展新興市場國家「拉票之旅」,並在北京的法國駐華大使館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獨家專訪。

那一幕還宛若在眼前,拉加德可能就要作別IMF了。

按照原計劃,拉加德的第二任期要到2021年7月才結束,不過在7月2日歐盟方面提名拉加德成為下一任歐洲央行行長人選消息傳出後,IMF不得不未雨綢繆,開始考慮繼任總裁人選一事。

自1947年成立以來,IMF共有11位總裁,他們無一例外都是歐洲人。而隨著美國籍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在今年4月的上任,歐洲人希望,也更有把握再次延續這一傳統。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在剛剛過去的周末(7月6日~7日),法國財長勒梅爾與總統馬克龍會面,商議歐洲IMF總裁候選人人選,隨後歐盟財長們將在7月9日布魯塞爾的一場會議上就此尋找共識。

目前,出現在歐洲短名單上的人選包括英國央行行長卡尼(Mark Carney)和現世界銀行首席執行官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其中卡尼以其在英國央行任上的傑出政績贏得各方讚譽,然而問題是,被視作是「基本上是個加拿大人」的卡尼,他夠歐洲么?

為歐洲復興,拉加德任職未滿忽然「跳槽」

時間回到6月27~28日,在日本大阪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下稱「歐委會」)領導人和各位參會的歐洲國家領導人帶著「小任務」而來:他們要利用G20峰會的空隙時間抓緊討論歐委會主席、歐央行行長等一系列重要職位的候選人名單,而作為重要國際機構的掌門人,拉加德也在許多場合同他們對談。

在此次「密會」之後沒多久,歐盟方面就在2日正式傳出消息,推翻了此前所有候選人的設想,提名德國國防部長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擔任下屆歐委會主席,提名法國籍的拉加德擔任下任歐央行行長,並提名西班牙外交大臣何塞普·博雷利·豐特列斯擔任下任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

這一提名體現了法德之間在重要職位方面的平衡,以及在重要職位方面對歐盟核心大國代表性的體現,而對拉加德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選提名,則顯示了法德等國加強歐盟機構施政能力的決心。

在近些年來,歐委會領導人國際影響力欠佳、施政能力欠奉的問題一直在歐盟內被詬病。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歐盟國家的政府工作人員和商務人士看來,現任歐盟委員會太過於弱勢了,這個認知正在逐漸增長擴散。而歐盟的幾個創始成員國,比如法國和德國,正在試圖加強歐盟機構的力量。」

皮薩里德斯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這種局面部分是歐盟經歷英國脫歐的後遺症,他們希望阻止其他國家追隨英國的路徑。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在將來會看到積極的結果出現,儘管失去英國對歐盟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但可能會在歐盟中創造更多的凝聚力。」

在此種情況下,拉加德強勢回歸歐洲,她決定在提名期間暫時卸任IMF總裁一職,這也立即開啟各方對IMF下任總裁人選的爭奪。

卡尼最有賣相,但他夠歐洲么?

自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後成立世界銀行與IMF以來,這兩大國際組織負責人的任命背後存在著一種君子協定,即前者由美國人來擔任,而歐洲人出任後者的總裁。

有觀察人士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可能想讓美國人同時掌管世行與IMF。但IMF董事會成員、前美國財政部官員索貝爾(Mark Sobel)表示,特朗普不太可能阻礙歐洲人的人選任命:「馬爾帕斯的任命如此輕鬆,說明歐美間關係良好,也意味著如果歐洲人想要(IMF總裁)就可以得到。」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柯克凱德(Jacob Kirkegaard)分析稱,相比一位來自新興經濟體的候選人,美國人更願意支持一位來自歐洲的人選。

曾為IMF工作過14年的英國皇家國際事務協會副研究員沙斯特伊(Vasuki Shastry)也認為:「歐洲人的投票最重要,(在IMF的189個成員國中)他們的投票份額(加起來)比美國多。」

一位在多邊機構工作多年的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多邊機構選掌門人,最終要看執董會投票,通常具體方式是由董事進行代表性投票。

譬如世行,其執行董事會由25名執董組成,前5大股東直接派任執董,其餘執董則按選區通過選舉產生,前5大股東分別為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法國和英國(法英並列第五)。

目前,美國仍掌握IMF最大投票權,為16.52%,隨後是日本(6.15%)和中國(6.09%)。不過歐洲國家眾多,加在一起掌握了IMF21%左右的投票權(如算上英國則為25.5%左右)。如果將歐美日三方投票權相加,歐盟如提出下一任IMF總裁人選,則其手中選票就已近半。

如前所述,歐盟方面現在仍在討論IMF總裁人選。勒梅爾在6日接受採訪時呼籲,歐盟財長們需要在候選人問題上找到妥協方式,「為IMF找到最好的歐洲候選人。」

一位匿名官員則指出,勒梅爾在周末同馬克龍會面之前,有可能會先同卡尼通個電話。法國目前意識到了各界對於卡尼的支持之聲,如果法國決定支持他,那麼將會儘快行事。雖然卡尼聲譽甚高,法方擔憂這畢竟會打破慣例,因為卡尼「基本上就是個加拿大人」。

單看工作履歷,卡尼表現出色。他是哈佛經濟學出身,一路念到牛津經濟學博士畢業。在高盛工作期間,他參與過應對1998年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相關項目,隨後又進入加拿大財政部以及加拿大央行擔任重要角色。從2013年,卡尼開始執掌英國央行。他也不乏多邊金融機構的工作經歷,譬如他曾被任命為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源於七國集團旗下合作機構)主席和國際清算銀行(BIS)委員會主席。

在加拿大出生並成長的卡尼同時擁有英國和愛爾蘭公民身份,這雖然可以滿足歐洲的「身份認同」,但恐怕不能讓一些擁有傳統訴求的歐洲政治勢力滿意。

除卡尼外,出身東歐的格奧爾基耶娃以及荷蘭前財長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芬蘭前首相斯圖布(Alexander Stubb)、法國央行行長維勒魯瓦德加洛(Francois Villeroy de Galhau)也在候選人序列之中。

不過,各方認為,考慮到法國人在過去的73年中超過半數的時間裡都佔據著IMF的最高職務,再加上最近兩屆總裁也都屬於法國,因此再任命一位法國人的可能性不大。可能顧及於此,勒梅爾此次表示不參加競選。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也表示,在目前的崗位上很開心。

除此之外,已經退出政壇的英國前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則「自薦」稱,希望自己能出任IMF總裁職位,並聲稱自己可以得到美國以及其他大國的支持。

非歐洲候選人勝算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IMF總裁遴選程序說明顯示,在候選人要求方面並未有國籍要求。

該總裁遴選程序說明顯示,總裁職位的合適候選人應具有高層經濟決策的卓著經歷。「她或他應具有出色的專業背景,能證明具備領導一個全球性機構所需的管理和外交技巧,可以是基金組織成員國中任何一個國家的國民。」

IMF方面信息顯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董會的24名成員負責總裁遴選。過去的做法一直是由執董會提交候選人提名。自2011年遴選以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理事也可以提交候選人提名。

而在歐洲候選人之外,來自墨西哥的現任BIS總幹事卡斯滕斯(Agustín Carstens),印度裔的新加坡國務資政兼社會政策統籌部長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IMF前副總裁、英國央行前副行長、現任倫敦政經學院(LSE)校長莎菲克(Minouche Shafik)等人都在各方考慮範圍之內。

卡斯滕斯曾在2011年參與競選IMF總裁一職,彼時獲得了提名的他由於沒有得到廣泛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的支持,最終落選;尚達曼曾擔任IMF的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主席;莎菲克則早在36歲時就成為世行歷史上最年輕的副行長,隨後在IMF和英國央行均擔任重要副職。

通常在提名期結束時,IMF秘書長會向執董會宣布那些表示願意成為候選人的被提名者的姓名。從這些候選人中,執董會考慮上述候選人要求(沒有任何地區偏好),確定三個入圍人選。IMF宣布入圍人選名單後,執董會在IMF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總部會見入圍人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貴州茅台:今日出席股東大會的股東和代理人達4500人
抱團增強國際貿易競爭力,江西南康打造傢具產業「晴雨表」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