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天星斗的邦國時代,為何良渚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標誌?
7月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終於得到了國際認可!
我們一提到中國的歷史往往會說「上下五千年」,這個時間是從上古時期「三皇五帝」的「黃帝」開始算起的,但實際上,不要說「三皇五帝」,就連「夏商」,存在的真實性都曾遭到過質疑,因為中國古代文獻最早是從西周時開始記錄的,這些古史被認為是神話與傳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華文明在國際上被承認的歷史只有2700年。
20世紀初,隨著河南安陽殷墟的發現,尤其是甲骨文的出土,讓商王朝從傳說變成信史,中華文明被推到3500年前。
隨著距今5300至4500年左右的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和申遺的成功,良渚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標誌。
在這個階段,目前考古發現的,除了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還有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淮河流域的凌家灘文化等,這是一個「滿天星斗」的時代,邦(古)國林立是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為何良渚文化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標誌?同一時期的古埃及人建造了雄偉的金字塔,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良渚人創造了哪些文明?
玉器:工藝已達中國史前文化最高峰
季羨林先生說:「如果用一種物質來代表中國文化,那就是玉。」
良渚遺址群首次發現於1936年的杭州市餘杭區良渚村,1986年、1987年、1991年又先後在反山遺址、瑤山遺址、匯觀山遺址發現了多座大型墓葬和祭壇,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有斧、鉞、琮、璧、璜、環、玦、鐲等,用作禮器、配飾、兵器或工具等不同用途。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常見的玉器,內圓外方,大小高低不一,其中的玉琮王高8.9厘米,琮體四面雕刻有8個類似圖騰的神人獸面紋,這是用來祭祀的禮器,蘊含了與神靈溝通的神聖意義。
雖說在玉器製造工藝上,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一脈相承,但良渚文化已達到中國史前文化的高峰,有的花紋只有0.1毫米寬,像頭髮絲那麼細,以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是如何完成這項工藝的,至今仍是個謎。
從出土的玉器來看,良渚人已經掌握了線切割的方式——用麻繩加上沙子和水來切割玉器,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原料的浪費,切割下來的邊角料還可以做別的,但最大的缺點就是太浪費時間和人力!即便在現代,雕刻一件精美的玉器,需要經過選料、設計、畫圖、琢磨、拋光等多道程序,往往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完成,而史前人類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製作一件玉器所耗費的精力,可想而知。
此外,從陪葬的玉器規模來看,這個階段已經有非常明顯的貧富分化,一些大型墓葬,一打開來,裡面全是白花花的玉器,從上到下、從裡到外擺得滿滿的;而一些小型墓葬,可能只有一個小玉墜或者一顆小玉珠。
古城:標誌中國邁進文明時期
2007年,總面積30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現人間,此後,考古工作人員又相繼發現了面積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並證實良渚古城是宮城-內城-外郭的三重結構。這是中國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其佔地規模領先後世1500年。
部分地段地表上還殘餘4米高的城牆,底寬40至60米,比西安現存的明代古城牆還寬三倍左右。而且砌法考究,牆體主要用黃土夯築,底部鋪墊石塊為基礎,地基以下再鋪一層20厘米左右的膠泥(一種粘性極好的黃土)。
城內核心區域——莫角山遺址曾是大規模建築群,據推測可能是王的宮城和貴族的府邸,不遠處就是反山遺址——貴族墓葬區。外圍水網密布,溝通著不同層次的聚落和千頃農田,墓葬、祭壇等散布其中。這些聚落、祭壇與古城一起形成了層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城鄉結構。
像莫角山建築群(土方量接近金字塔)、城牆這種大型的人工工程的實施,很顯然是需要一定的社會複雜度和召集組織能力,這一切就建立在社會等級差異出現的基礎上。簡單來說,社會上出現了領導與被領導的不同階層,「王」來領導和指揮「平民」,這是當時「國家」或是「政府」這種權利集中點存在的證明。
如果說,大量出土文物以及莫角山建築群的發現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曙光,就相當於在這個門檻上即將向文明邁進,不過還停留在臨界點上,發現良渚古城遺址後,就認為它實際上已經邁進了文明的時代。
水利: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
天目山系是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雨水充沛,夏季極易形成山洪,對地處下游平原的良渚遺址群形成直接威脅。
2009年至2015年,考古工作者發現,為了預防山洪災害,良渚人在建設古城之初就統一規划了城外的水利系統,整個系統由山口高壩、山麓低壩和平原矮壩三部分共11條堤壩組成的,分工進行了分水與蓄水等抗洪措施。
據考古研究推測,該水利系統可能具有防洪、運輸、用水、灌溉等多方面功能,與良渚古城的生產生活關係密切。
通過該水利系統,夏季山洪暴發時,山口高壩所在山谷陡峻,將水蓄積起來,不至於對低洼處形成衝擊;冬季乾旱時可能斷流,不具備行船條件,通過蓄水形成的庫容,則可以形成連接多個山谷的水上交通運輸網,方便運輸。
這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比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早1000多年,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消失:或毀滅於上古時期的洪水
然而4000多年前,繁榮一時的良渚王國,突然遭遇了一次大的毀滅性災變。
關於災變的各種原因,許多學者認為,良渚文化過度開發資源,把社會的寶貴財富過度用在毫無實用價值的玉器生產上面,玉塊的衰竭導致良渚文明的衰落,最終誘發社會崩潰。
也有學者認為,很大程度是受生態環境及自身地理位置的影響。良渚遺址群處在長江和太湖周邊,海拔很低,只有兩三米,只要海平面稍微有一些變動,這個地方的環境就非常脆弱。
幾乎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遠古時代曾發生大洪水的神話。蘇美爾人在楔形文字泥板上記載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大洪水神話,《聖經》中的諾亞方舟,希臘神話中的大洪水,發生在堯舜禹時代的大洪水神話,上古時代的人類有著共同的洪水記憶,新石器晚期氣候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突然暴發的洪水或海嘯淹沒了千餘年發展起來的良渚文化,邦國毀於一旦。今天良渚遺址群還普遍發現有水災痕迹——泥炭地和沼澤層,可能一些遺址至今還深深埋在太湖湖底。
在「滿天星斗」的邦國時代,良渚文化以其無比璀璨的成就脫穎而出,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實證!
(荔枝新聞專稿 記者/五柳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良渚博物館微信公眾號、百度百科)
TAG:荔枝新聞 |